- 年份
- 2024(1386)
- 2023(1759)
- 2022(1516)
- 2021(1386)
- 2020(1226)
- 2019(2797)
- 2018(2790)
- 2017(5218)
- 2016(2820)
- 2015(2997)
- 2014(2751)
- 2013(2586)
- 2012(2378)
- 2011(1948)
- 2010(1802)
- 2009(1434)
- 2008(1359)
- 2007(1175)
- 2006(867)
- 2005(707)
- 学科
- 济(10200)
- 经济(10195)
- 管理(5847)
- 方法(5844)
- 业(5211)
- 数学(5149)
- 数学方法(5091)
- 企(3697)
- 企业(3697)
- 中国(3158)
- 业经(2671)
- 财(2628)
- 农(2556)
- 产业(2357)
- 信息(2035)
- 学(1997)
- 农业(1924)
- 贸(1800)
- 贸易(1800)
- 易(1765)
- 地方(1762)
- 总论(1630)
- 信息产业(1624)
- 技术(1486)
- 融(1464)
- 金融(1464)
- 银(1460)
- 银行(1454)
- 和(1406)
- 行(1363)
- 机构
- 大学(34041)
- 学院(33071)
- 济(13743)
- 经济(13522)
- 管理(12500)
- 研究(11674)
- 理学(10974)
- 理学院(10856)
- 管理学(10637)
- 管理学院(10563)
- 中国(8713)
- 科学(7426)
- 京(7188)
- 财(6381)
- 农(6211)
- 所(5884)
- 中心(5804)
- 研究所(5517)
- 财经(5365)
- 业大(5064)
- 经(5006)
- 农业(4983)
- 经济学(4934)
- 江(4667)
- 经济学院(4584)
- 院(4350)
- 北京(4230)
- 范(4162)
- 师范(4121)
- 财经大学(4068)
共检索到46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肖鹏 傅钰 苏日娜
MIDAS Heritage是来自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元数据标准,主要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它最早诞生于英格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实践之中,与英国政府的保护体制变革密切结合,对于身处"后申遗"时代转型之中的中国非遗元数据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介绍MIDAS Heritage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讨论MIDASHeritage的特殊性及其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设计的启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拥军 陈湘 彭维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资源常用元数据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各元数据标准的元素特点。采用对象关系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遗资源进行分析,并对非遗相关资源的八种元数据标准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非遗相关资源涉及到项目、人物、机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五类资源对象,各类资源对象常用元数据标准在结构特点、功能需求、元素组成、核心元数据和编码等方面表现各异。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资源 元数据标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勇 蔡璐 李月明
文章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元数据试著录、平台模拟实现等方式,阐述了元数据标准与本地资源、应用平台、用户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推广应用非遗元数据标准提供思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资源 元数据标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的评选标准,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结合项目总体进展,提出了建立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标准及进行保护试点的遴选时,应重点考虑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与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区域与类型的代表性、对履行国际公约的贡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可示范性与地方保护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立堂
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统计、梳理、编目和保存,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从事国家非物质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立档库和实物藏品数据立档库为例,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档案数据库的筹建过程及非物质遗产资料的分类、编码方法和著录、保存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最后提出数据库平台建设工作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据库 建设 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心源
世界遗产事业50年来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但是,世界遗产在提名申报、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遇到了诸多挑战。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架构世界遗产底层理论基础概念的“突出普遍价值”一直没有达到科学与明确的界定。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分析与批驳了文化遗产是观念、臆造的产物;解析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客观性的内涵;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价值观分析文化遗产作为劳动产品“物”的一般劳动凝结,作为创造的“杰作”体现的是复杂劳动中人类的“智慧凝结”;界定了“突出普遍价值”属于表征价值的特性与内涵;用马克思的哲学观剖析了文化遗产评价标准的真理性。文章建议抓紧建立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来解决处于危机中的世界遗产研究、遴选与保护等规则问题,用科学真理观去共同维护“突出普遍价值”的价值观。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陈润好 肖鹏
"申遗热"浪潮之后,"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热点。2016年、2018年调查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的进展,文章统计分析其名称、项目数量、项目分类、著录字段等。研究发现: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非遗数据库建设仍与非遗名录机制联系紧密,但在申遗工作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其建设随之延滞;非遗类目划分、数据库著录尚未有统一标准;省级公共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转型诉求。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庄文杰 唐铭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向红
国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应结合大众标注,从多层面向公众展示、传播非遗资源及增强用户体验。大众标注在非遗数据库中应用的设计方案包括4个方面:构建分类体系基本框架、基本标签库、自由用户标签库等;设置浏览、检索、管理等功能模块;选择Drupa7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实现标签管理、标签浏览及标签云的形成等关键技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以涛 惠富平
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及价值再现挖掘,本研究从人文对象数字化实体信息抽取、元数据元素定义与描述规范构建、基于元数据的信息库建设、元数据应用体系构建四个环节,探索了利用元数据方法开展人文对象规范化信息组织的应用过程。文章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为例,提炼了农业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选择了国际通用的都柏林元数据(DC)规范,并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进行元素扩展,采用RDF/XML描述方案,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对象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实践表明,元数据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对数字人文对象的科学管理与研究应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坤
[目的/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现有组织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元的非遗知识抽取与组织方法以实现对细粒度非遗知识的揭示与利用。[方法/过程]文章在现有知识组织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非遗知识元语义描述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非遗多元知识及其知识之间语义关系的抽取方法,[结果/结论]实现了非遗知识的细粒度、多维关联组织与聚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平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性质的研究脉络,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开发利用上的外部性,通过对这两个准公共品必要条件的分析析,深入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并针对其开发利用上的外部不经济性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曾熙 谭旭 王晓光
[目的/意义]数字化浪潮催生了类型繁多的海量文化遗产大数据,合理的分类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大数据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的关键。[研究设计/方法]根据文化遗产与大数据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文化遗产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文化遗产数据分类现状进行探讨。[结论/发现]分类焦点应从具体类别的文化遗产信息向文化遗产大数据这一类资源整体转变;同时,现有分类体系中出现的维度单一、粒度粗糙、类目设置不严谨等问题也亟需解决。[创新/价值]采用组配分类法,以文化遗产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文化遗产领域特征和数据特性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文化遗产领域特征与数据特性的二维分类框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时空数据模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军华 刘灿姣 杨丹
文章对国内31所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采集系统、分类体系、检索情况、开放性及重视度等方面展开调研,进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言:革新手段,拓展非遗数据库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重构新的非遗数据库分类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