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7)
2023(14483)
2022(12724)
2021(12024)
2020(9925)
2019(22580)
2018(22574)
2017(42698)
2016(23382)
2015(26307)
2014(26028)
2013(25501)
2012(23498)
2011(21015)
2010(20932)
2009(19325)
2008(18368)
2007(15860)
2006(13839)
2005(11520)
作者
(65954)
(54712)
(54128)
(51402)
(34640)
(26330)
(24756)
(21449)
(20879)
(19370)
(18782)
(18190)
(17150)
(16989)
(16679)
(16653)
(16574)
(15918)
(15481)
(15450)
(13602)
(13218)
(13085)
(12530)
(12253)
(12213)
(12095)
(11950)
(11005)
(10903)
学科
(86333)
经济(86220)
管理(61787)
(61115)
(48107)
企业(48107)
方法(37320)
(34330)
数学(31262)
数学方法(30844)
中国(23647)
农业(22744)
业经(22601)
(20731)
地方(20638)
(20192)
(15858)
理论(15763)
(15005)
贸易(14995)
(14978)
(14505)
环境(14327)
教育(13409)
技术(13342)
(12514)
财务(12448)
财务管理(12423)
(12258)
(12232)
机构
学院(318501)
大学(316521)
管理(124538)
(116739)
经济(113775)
理学(107806)
理学院(106537)
研究(106230)
管理学(104591)
管理学院(104037)
中国(77735)
科学(69028)
(68434)
(56856)
(53256)
(52778)
业大(50299)
研究所(48815)
中心(48752)
(47436)
(45587)
师范(45218)
农业(43554)
北京(42427)
财经(42164)
(39011)
(38670)
(38151)
师范大学(36308)
技术(34803)
基金
项目(223936)
科学(174577)
研究(165906)
基金(159191)
(139057)
国家(137548)
科学基金(117256)
社会(101855)
社会科(96004)
社会科学(95981)
(89735)
基金项目(85575)
自然(76341)
教育(75606)
(74873)
自然科(74427)
自然科学(74408)
自然科学基金(72998)
编号(70491)
资助(64095)
成果(57044)
重点(49839)
(48294)
课题(47995)
(47951)
(46314)
创新(43010)
科研(42409)
项目编号(42317)
大学(41311)
期刊
(133606)
经济(133606)
研究(91355)
中国(62866)
(56151)
学报(52919)
科学(48832)
管理(43290)
教育(40465)
大学(39587)
(39036)
农业(38303)
学学(37007)
技术(26684)
业经(25355)
(24540)
金融(24540)
图书(19572)
经济研究(19374)
财经(18816)
(18467)
问题(17537)
(16919)
科技(16386)
(15984)
资源(15902)
理论(14764)
现代(14507)
业大(14020)
(13847)
共检索到463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红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红蕾  
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一项重要内容。粤北地区是客家古村落的主要领地之一,作为客家人几百年来的聚居地,也是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忆"。苏家围便是粤北河源市客家文化集中体现的典型村落,它不仅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共性,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府第式"的民居建筑群,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重要功能和遗产价值。文章即以苏家围为例,在分析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同时与国内外其他古村落对比,全面评估苏家围的遗产价值,包括它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及突出的普遍价值,最后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凯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利用与保护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协调好挖掘开发和传承保护之间的永恒矛盾,才能真正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文化资本理论不仅为开发和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还有助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大运河在淮安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以淮安市为例,聚焦淮安特色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通过兴建水工博物馆,打造中国漕运城,运河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文化资本对淮安文化产业的正向驱动作用,进而积极推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松  张捷  唐文跃  杨效忠  蒋志杰  
古村落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识别社区中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和最大化全体村民的支持程度。本文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与国内已有的居民类型结果相比,本研究结果中理性支持者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30%,并出现了6.2%的反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从开始的狂热冲动逐渐向理性、成熟转化,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中"社区导向"的趋势日益显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张捷  
在市场需求与政府战略双重导向的推动下,古村落正日益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地类型。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案例,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古村落居民的社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古村落旅游社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分析结果表明:(1)住房条件、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教育、村民参与事务管理状况、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是古村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急需改进的因素,也是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建设方向;(2)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村内环境卫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医疗服务等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超凡  金露  
古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兼顾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以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古村落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分析其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尝试提出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探索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发展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卢松  陈思屹  潘蕙  
进入21世纪,全国掀起了古村落旅游热潮,古村落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寻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任务。本文在库(Ko)构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展开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包括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人文系统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古建筑保护状况、社会政策、旅游服务与质量等5个维度,生态系统包括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等3个维度,总共有32个具体量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业臣  卢松  余伶莲  黄薇薇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的结构、强度及相关人群差异。研究发现:(1)宏村旅游移民男女各半,迁出地多半为省外,年龄以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主,文化程度较高,收入偏低,一半以上的人收入在3000元以内,迁移时间较短,迁移途径多为亲友推荐,本地归属感较低。(2)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由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职业避风港、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五种动力驱动。(3)宏村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强度依次为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职业避风港。(4)不同性别、来源地、文化程度、职业、之前旅游次数的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具有明显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克勤  
在考察北京门头沟区3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SWOT分析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管理、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特色性保护和动态性保护的遗产资源保护对策,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以促进北京门头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生东  
古村落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景点,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旅游者的进和原住居民的退,使古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与空心化的困境。运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为案例,分析了古村落空间的演化轨迹,结合村落遗产旅游从物质景观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农业遗产的开发历程,提出了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并认为留住村落原住居民,合理分配相关者利益,活态保护村落整体遗产是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的保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学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动态传承性、活态性、群体性等特征,知识产权部门法对其保护的具体模式有:专利权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商标权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权利主体、权利性质和独创性难以确定的缺陷。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如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集中管理制度、长期保护制度以及权利人的使用收益和权利限制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