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23)
- 2023(19796)
- 2022(16628)
- 2021(15263)
- 2020(12693)
- 2019(28518)
- 2018(28307)
- 2017(53438)
- 2016(29524)
- 2015(32872)
- 2014(32711)
- 2013(32054)
- 2012(29501)
- 2011(26641)
- 2010(26455)
- 2009(24399)
- 2008(23513)
- 2007(20719)
- 2006(18355)
- 2005(16420)
- 学科
- 济(118398)
- 经济(118266)
- 管理(78993)
- 业(76739)
- 企(61482)
- 企业(61482)
- 方法(47611)
- 数学(40021)
- 数学方法(39567)
- 中国(36411)
- 农(35364)
- 地方(30523)
- 业经(29189)
- 财(26872)
- 学(26679)
- 农业(24038)
- 贸(22076)
- 贸易(22059)
- 易(21320)
- 制(21267)
- 理论(19776)
- 环境(19191)
- 银(18946)
- 和(18881)
- 银行(18868)
- 技术(18508)
- 行(18120)
- 融(18058)
- 金融(18054)
- 发(17689)
- 机构
- 学院(412247)
- 大学(411483)
- 济(159905)
- 经济(156345)
- 管理(155566)
- 研究(146160)
- 理学(133929)
- 理学院(132283)
- 管理学(129736)
- 管理学院(129000)
- 中国(107697)
- 科学(94111)
- 京(89472)
- 农(77609)
- 所(75546)
- 财(71448)
- 研究所(69109)
- 业大(66575)
- 中心(65212)
- 江(62580)
- 农业(60923)
- 范(57569)
- 师范(56904)
- 财经(56669)
- 北京(56426)
- 院(52997)
- 经(51489)
- 州(50667)
- 经济学(47383)
- 技术(45924)
- 基金
- 项目(283166)
- 科学(220529)
- 研究(203664)
- 基金(202074)
- 家(179098)
- 国家(177524)
- 科学基金(150096)
- 社会(127179)
- 社会科(120286)
- 社会科学(120257)
- 省(112157)
- 基金项目(107158)
- 自然(98036)
- 自然科(95744)
- 自然科学(95716)
- 划(95174)
- 自然科学基金(93964)
- 教育(93528)
- 编号(83353)
- 资助(82042)
- 成果(67660)
- 重点(64394)
- 发(64085)
- 部(60613)
- 创(58796)
- 课题(58531)
- 创新(54858)
- 科研(54053)
- 计划(52403)
- 国家社会(51906)
- 期刊
- 济(181359)
- 经济(181359)
- 研究(121128)
- 中国(85597)
- 学报(73612)
- 农(72188)
- 科学(65242)
- 管理(57776)
- 大学(54485)
- 财(52534)
- 教育(51689)
- 学学(51244)
- 农业(49475)
- 融(36730)
- 金融(36730)
- 技术(34860)
- 业经(31845)
- 经济研究(28813)
- 财经(27009)
- 业(26105)
- 问题(23917)
- 经(23221)
- 图书(23165)
- 科技(21230)
- 版(21024)
- 业大(19490)
- 技术经济(18910)
- 商业(18724)
- 资源(18637)
- 现代(18322)
共检索到616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洋
文化转型下的城镇化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和空间层次构造上的变化和迁移,具体表现为各个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以往研究中较少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本文收集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随机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结论显示,城镇化发展在邻近都市中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影响文化转型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度对城镇化程度有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城镇化程度受人均GDP和金融服务影响并不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晓洋
文化转型下的城镇化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和空间层次构造上的变化和迁移,具体表现为各个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以往研究中较少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本文收集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随机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结论显示,城镇化发展在邻近都市中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影响文化转型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度对城镇化程度有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城镇化程度受人均GDP和金融服务影响并不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上岗 杨山 李在军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丹 张舵
本文运用2011-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和旅游发展三维评价模型,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以分析旅游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1年到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在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于区域前列;第三,旅游发展从经济收入和资源丰度两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宗志 程希莹 陈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对其研究具有示范意义。文章选取1995-2012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地方财政收入与城镇化率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区域内城镇化的不均衡发展与财政收入有直接关系,从长远看应注重财政投入对城镇化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元秀 徐长乐
为全面认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文章依据现代化的发展诉求,构建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两个评价指标:转型发展水平和转型发展指数,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长三角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横向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尤其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方面;纵向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变化趋势,但是各领域的转型尚不够协调,主要是经济增长效益与经济结构优化进展较慢,今后需要加大转型力度。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
本文以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进出口商品总值等关键变量,利用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了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玉芳 刘曙华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认为:(1)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先地区;(2)城市群主副中心相结合、并有多轴连通的网络化特征已初步显现;(3)从整体上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4)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4个圈层,预测未来将形成5个圈层;(5)空间轴线结构特征显著,并形成了"之"字形格局;(6)随着交通轴线的进一步拓展和衔接,将以此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节点的空间组织网络结构,在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复合状的网...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组织模式 特征和趋势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峰
由合理竞争导致的分工有利于效率提高,而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文章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各门类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寻求更好的区域内分工合作途径,为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趋繁荣。
关键词:
长三角 文化 分工 合作 协同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葛月凤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迅猛发展,但各城市严重存在各自为展,缺乏合作,竞争无序的现象。因此,开展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联动发展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长三角相关部门决策,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各城市会展业相关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长三角各城市会展的合理布局、错位经营、有序发展,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及参与配合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关键词:
长三角 会展业 联动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梅 张彩莉 李建豹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窗口分析法、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二者均呈现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明显。(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双变量全局Moran’s I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M”型,二者总体空间依赖特征明显。2010年以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增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和皖北地区。(3)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对外贸易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规模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陶爱萍 杨松 李影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和空间相互作用定理分析了城市间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使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STIRPAT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各城市碳排放存在空间效应,且城镇化质量与碳排放存在负相关关系;城镇化质量指数每提高1%,碳排放量约减少1.8%;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城镇化质量对碳排放负向影响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复杂的反馈效应;通过空间效应和反馈效应的综合利用能够实现城市碳减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空间圈层结构,以此提升长三角城镇化质量和降低碳排放的建...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孟焕民 徐伟荣 汪长根
苏州小城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城乡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将成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苏州小城镇建设目前普遍遇到土地和资金两大瓶颈制约,化解这两大制约的出路在于"提升软环境,化解硬约束";应把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资源配置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并给予及时地引导和必要地扶持。
关键词:
新型城市化 小城镇 功能定位 发展定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艳梅 吴玉鸣 吴柏钧
界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包含城镇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社会福利、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2003—2010年的数据,对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熵值法测度,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象限图评价,最后结合子系统的得分及权重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杭州、常州、苏州、湖州、嘉兴五个城市的城镇化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2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都属于大型城市,但上海、南京城镇化由于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杭州、苏州因资源环境的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3资源与环境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子系统演变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不同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兰 王嘉炜 曹贤忠 郭艺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模型等分析工具,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考察其中发挥关键耦合作用的子系统与要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镇化经历了以核心城市为发端、沿交通干线延伸,最终泛均质化的演变过程;科技创新进程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但二者时空演变规律呈现出高度的过程拟合特征;(2)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更为关键;(3)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呈现空间分异特点;耦合重点随时间推移变动且更加聚焦,社会发展程度是科技创新和城镇化耦合的关键。研究指出,重视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建设、重视区域创新扩散通道建设和区域社会互通、重视基于过程拟合的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点发现将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城镇化 耦合机制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