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1)
2023(1941)
2022(1698)
2021(1612)
2020(1436)
2019(3049)
2018(2981)
2017(5634)
2016(3274)
2015(3733)
2014(3800)
2013(3719)
2012(3610)
2011(3304)
2010(3390)
2009(3331)
2008(3448)
2007(3423)
2006(3042)
2005(2771)
作者
(10256)
(8370)
(8278)
(7888)
(5406)
(4096)
(3804)
(3297)
(3212)
(3173)
(3151)
(2990)
(2917)
(2873)
(2691)
(2553)
(2467)
(2462)
(2394)
(2338)
(2277)
(2120)
(2071)
(1992)
(1900)
(1896)
(1833)
(1785)
(1746)
(1727)
学科
(10820)
经济(10803)
管理(7319)
(6933)
(6916)
企业(6916)
(5586)
理论(5036)
教育(4455)
方法(4177)
中国(4084)
业经(3794)
文化(3727)
(3363)
(3150)
地方(2733)
(2635)
(2558)
(2539)
(2533)
森林(2533)
经济理论(2412)
产业(2404)
市场(2251)
企业经济(2212)
农业(2192)
研究(1948)
(1900)
(1866)
思想(1862)
机构
大学(53405)
学院(50956)
研究(17780)
(15842)
经济(15408)
管理(15396)
中国(12712)
(12535)
理学(12197)
科学(12025)
理学院(11980)
管理学(11660)
管理学院(11536)
(10366)
师范(10328)
(9638)
(9106)
(9064)
研究所(8629)
北京(8462)
师范大学(8257)
业大(7794)
(7516)
(7387)
中心(7356)
财经(6914)
教育(6874)
(6638)
(6610)
(6112)
基金
项目(29344)
研究(22608)
科学(21914)
基金(19394)
(17338)
国家(17139)
社会(13411)
科学基金(13375)
社会科(12530)
社会科学(12524)
(11883)
教育(10735)
(9962)
基金项目(9776)
编号(9639)
成果(9570)
自然(7912)
资助(7801)
自然科(7670)
自然科学(7668)
自然科学基金(7502)
课题(7293)
重点(7066)
(6175)
(6113)
(5949)
项目编号(5889)
(5863)
规划(5529)
大学(5466)
期刊
(23623)
经济(23623)
研究(18387)
学报(12414)
教育(11328)
中国(11033)
大学(10000)
科学(9863)
学学(9169)
(8250)
(6726)
管理(6569)
林业(6105)
图书(5281)
财经(5089)
(4474)
书馆(4395)
图书馆(4395)
业经(4303)
(4010)
农业(3918)
问题(3860)
技术(3831)
(3572)
金融(3572)
(3093)
论坛(3093)
社会(2946)
科技(2902)
业大(2713)
共检索到86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堃  
林纾和薛绍徽是近代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出身、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观。对儒家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使得他们的翻译观念和行动呈现出特殊的时代特征:他们既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又坚守纲纪伦常;既不能认同于译者身份,又不得不以翻译为工具和途径,表达深层的文化意图。这使得他们的翻译作品无法忠实于原著,同时也使相对于西方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彰显。此外,薛绍徽积极认同儒家道德框架下的女性身份,并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性别立场和女性经验。林、薛二人的翻译是世变时代的文化镜像,映照出晚清的时代情绪与知识分子心态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季传峰  孙小淼  
分析了薛绍徽译《八十日环游记》中文学形象的本土化现象,指出文学形象的变异过程即是译者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揭示了译者通过文学形象的再创造积极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季传峰  孙小淼  
文章援引翻译规范理论,回顾薛绍徽译《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过程和历史场景,梳理翻译家薛绍徽有意无意遵循的翻译规范,解析译本背后的翻译策略、文化选择以及译者行为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玲  唐述宗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刁晏斌  刘兴忠  
林纾的文言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言译本中堪称典范,林译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崇古而又趋今,具有一定的杂糅性,"异质文言"与"欧化文言"的特质明显。对林译语言面貌及特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有助于我们借斑窥豹,促进此期整个文言译本认知体系的建构;抓住其过渡性特征,可以寻找、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关联及一致之处,及其对后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林译为代表的清末民初文言译本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汉语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文言史,作为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上的代表性语言形式,反映了传统文言最新的发展变化状态及样貌,是完整汉语文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典型文言到现代白话的重要通道或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书面语)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纯辉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居住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也在日益加强,由此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文化因素的移植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渗透与融合,二是文化渗透与融合对翻译的影响,三是异化翻译是文化渗透与融合的趋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祖利军  
翻译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活动,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要旨。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教学围绕着技法传授这一核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翻译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硕果,如各个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译介、世界名著的翻译或重译以及各门类外国书籍的译本。这一切不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源泉,也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隽  
文化互补思想就是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与相互促进,强调理性认识,而非感性排斥。文化身份问题对于跨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跨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个体对文化身份的解释、评价、理解以及自我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教育以文化互补为指导思想,可以对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对话等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晓梅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以后殖民时期的尼日利亚为背景,讲述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依然无法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殖民主义思想以隐形方式悄然渗透于新独立国家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可以揭示出原宗主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对人们的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影响,以及殖民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广荣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商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环节,商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熟练掌握两种不同语言,同时熟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穿过表层文化挖掘深层文化意蕴,准确有效地传达出商标所蕴含的商品信息,促进商品的销售和消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分析文化和商标翻译的层次性,着重阐述商标翻译中译者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新全  
英汉两种语言符号及其深层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译者应根据等效的翻译原则和英汉双语转换的不同情况利用直译、意译、阐释等灵活的翻译手段来处理翻译中遇到的文化背景方面的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董迪雯  
为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逐渐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必须贴合实际,且满足外国游客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需求。文章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的翻译现状作出调查,对南岳特色旅游文本翻译的现存问题作出分析,然后提出了目的论视角下,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对文本进行翻译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南岳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促进南岳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尤玉秀  
中西方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很多不同的翻译标准,其中"信达雅"和德国翻译目的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达"的基本要求,"达"是"信"的提升,而"雅"是对"信"和"达"的升华。德国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它的适用具有普遍性,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适用则具有特殊性,是目的论的附属原则。"信达雅"中的"信"和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信达雅"中的"达"和翻译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以及"信达雅"中的"雅"和翻译目的论中读者反映论均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余雪琳  熊雪英  管华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将会接待大量来自西方各国的游客,会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旅游景点解说词、公共标语的翻译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文化冲突,因此给生态旅游翻译带来障碍和困难。在生态旅游翻译中运用跨文化意识,使宣传推广向高层次发展,有助于营造旅游业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发有巨大市场影响和市场效益的生态旅游品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