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2)
2023(6931)
2022(5787)
2021(5436)
2020(4515)
2019(9817)
2018(9621)
2017(18946)
2016(10231)
2015(11238)
2014(11203)
2013(11268)
2012(10504)
2011(9485)
2010(9484)
2009(8936)
2008(8787)
2007(8275)
2006(7406)
2005(6563)
作者
(27855)
(23996)
(23492)
(22170)
(14631)
(11533)
(10614)
(9074)
(8933)
(8195)
(8111)
(7954)
(7385)
(7362)
(7111)
(7091)
(6862)
(6773)
(6755)
(6592)
(6015)
(5916)
(5740)
(5707)
(5412)
(5367)
(5204)
(5140)
(4852)
(4766)
学科
(51849)
经济(51705)
(44839)
(33766)
农业(29883)
管理(20924)
方法(17733)
业经(17242)
(15746)
企业(15746)
地方(15376)
中国(14098)
数学(13287)
数学方法(13189)
(10326)
农业经济(10192)
(9427)
(9385)
(8986)
农村(8977)
收入(8772)
理论(8366)
(8186)
(7929)
发展(7896)
(7882)
(7391)
劳动(7388)
(7350)
地方经济(7321)
机构
学院(147909)
大学(142894)
(64770)
经济(63554)
管理(56614)
研究(50812)
理学(49502)
理学院(48938)
管理学(48073)
管理学院(47799)
(43872)
中国(40081)
农业(33007)
科学(30308)
(29079)
业大(27127)
(26457)
(25465)
中心(24273)
研究所(22944)
(22743)
(21720)
师范(21619)
财经(20934)
农业大学(20130)
经济学(19071)
(19045)
经济管理(18802)
(17726)
北京(17706)
基金
项目(99425)
科学(80135)
研究(77357)
基金(72527)
(62146)
国家(61416)
社会(53510)
科学基金(53052)
社会科(49195)
社会科学(49180)
(40320)
基金项目(38738)
教育(33668)
编号(33380)
(32387)
自然(30944)
自然科(30170)
自然科学(30167)
自然科学基金(29651)
资助(27515)
(27240)
成果(26741)
(23760)
(22667)
重点(22101)
国家社会(21818)
课题(21675)
(20371)
发展(19965)
(19784)
期刊
(80970)
经济(80970)
(50617)
研究(42494)
农业(34265)
中国(32866)
学报(22463)
科学(22131)
业经(19648)
大学(18660)
(18314)
学学(17682)
(16375)
金融(16375)
教育(16092)
管理(15763)
(15203)
农业经济(13563)
农村(13292)
(13292)
问题(12016)
技术(11095)
财经(10483)
(9854)
经济研究(9748)
世界(9626)
经济问题(9349)
(9013)
社会(8978)
资源(8932)
共检索到224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仇焕广  陆岐楠  张崇尚  曲晓睿  
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务工距离的重要因素,而风险规避与社会资本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不考虑这一相关性会导致社会资本对务工距离影响的估计结果产生较大偏误。本文选择农民工所在家族外出务工人数和家族是否有祠堂两个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测度农民工的风险规避程度,并将两者同时引入有序Probit模型,基于全国8省24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风险规避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务工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规避程度越强的农民工,其务工距离越近;外出务工具有"同群效应",农民工所在家族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其远距离务工的概率越高;家族祠堂具有"社会网络效应",家族有祠堂的农民工倾向于远距离务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蕾  李林桐  
农民工外出迁移会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本有别于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回流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调研数据,首先分析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家乡社会资本及其交互项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发现经营型与低技型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更加依赖于社会资本禀赋。接着,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收入层次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低技型与经营型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可获得中高水平的收入,而高技型人力资本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较少依赖于社会资本。研究结论揭示并验证了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直接贡献以及家乡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别人力资本报酬率的交互影响差异。该结论对于农民工个人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康姣姣   闫周府   吴方卫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地流转呈现放缓的趋势。本文结合农村劳动力回流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就近就业还是外出就业,只要两种就业模式可以及时补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就会抑制农地转出,相对而言,就近就业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这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不会显著促进农地的转入。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了就近就业对家庭农业劳动力的补充作用,进而延缓了农地转出;而回流劳动力并不能满足家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农户前期的资本投入(购买农业机械)对农地转出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家庭、外出规模较小的家庭,其所形成的内部分工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赵明华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如  
青年农民,社会进程的重要载体。他们将都市与乡村连通,促进城乡共同走上社会演进的快车道。在波澜壮阔的“民工潮”风起云涌之时,青年农民“回流”也正日益壮大。它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跨世纪的伟大抉择。笔者仅就农民“回流”的原因、效应和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青年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杰贵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是超越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路径之一。一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概念认知和分类认知困境;二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农民自组织文化客观性普及和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化,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认同;三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来源认识、文化形成路径、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发展趋向定位等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自觉;四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困境和外部环境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杰贵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是超越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路径之一。一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概念认知和分类认知困境;二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农民自组织文化客观性普及和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化,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认同;三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来源认识、文化形成路径、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发展趋向定位等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自觉;四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阳阳  
本文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下,利用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回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越健康,农民工回流的概率越低;在垄断行业中,农民工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民工回流没有显著影响,而在竞争性行业中,农民工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民工回流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孙秀君  
在我国,法律制度本身不完全是一个法律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个政策问题。立法者根据具体的国情,应该首先在考虑政策环境的前提下,糅合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以及历史的若干具体因素在法律里面。法律作为人类社会自组织的一种制度方式,立法与社会需求的帕雷托最优应该建立在立法者的科学智慧与社会现实博弈的基础上。公司法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忽略了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一问题。忽视农村问题就是忽视我国的社会安全。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开始,从公司对社会的作用入手,借鉴国外公司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公司法提出检讨。当然,这种检讨是尝试性的。因为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和有关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政策不仅仅是公司法所能解决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辉  吴晓云  
随着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其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由于文化差异性所导致的经营问题日益增多。文化因素成为促使中国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市场特征实施全球营销适应性战略的重要原因。本文将文化距离的概念与全球营销适应性战略相结合,运用Hofstede(1980)、Schwartz(1994)、House(2004)的客观测量方法和管理感知的主观测量方法对文化距离进行测量,并且检验了文化距离对于价格适应性、产品适应性、促销适应性和渠道适应性四种全球营销战略的影响,以期为中国跨国公司更好地进行海外扩张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曹麦  苗莉青  
本文实证研究了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对中国文化服务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对中国文化服务的出口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文化距离越大,越利于中国的文化服务出口。而制度距离对中国文化服务出口有正向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