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8)
2023(9532)
2022(8571)
2021(8175)
2020(6835)
2019(16045)
2018(16048)
2017(31013)
2016(16650)
2015(18955)
2014(19135)
2013(18895)
2012(17259)
2011(15349)
2010(15059)
2009(13625)
2008(13230)
2007(11161)
2006(9610)
2005(8156)
作者
(47347)
(39121)
(38663)
(36679)
(24866)
(18685)
(17736)
(15461)
(14730)
(13783)
(13446)
(12941)
(12221)
(12202)
(11922)
(11798)
(11663)
(11652)
(11054)
(10983)
(9683)
(9411)
(9241)
(8811)
(8657)
(8639)
(8615)
(8504)
(7762)
(7735)
学科
(65026)
经济(64958)
管理(45733)
(42757)
(36995)
企业(36995)
方法(33185)
数学(27366)
数学方法(27067)
(21455)
贸易(21444)
(20789)
(16301)
中国(15970)
业经(15004)
(14466)
地方(14167)
(14085)
理论(12913)
(11760)
农业(10542)
技术(10212)
教育(10188)
环境(10174)
(9743)
(9554)
财务(9497)
财务管理(9480)
(8865)
企业财务(8858)
机构
大学(234769)
学院(233208)
管理(95916)
(91691)
经济(89681)
理学(84020)
理学院(83108)
管理学(81732)
管理学院(81327)
研究(75613)
中国(53514)
(49682)
科学(47294)
(38670)
(37078)
业大(34691)
研究所(34053)
(33927)
中心(33455)
财经(32011)
(31783)
(31502)
师范(31270)
北京(31255)
(29103)
(28036)
农业(26706)
(26536)
经济学(26172)
师范大学(25404)
基金
项目(164899)
科学(128816)
研究(122800)
基金(118645)
(102341)
国家(101469)
科学基金(87092)
社会(75469)
社会科(71487)
社会科学(71468)
(64235)
基金项目(63983)
自然(56885)
教育(55805)
自然科(55513)
自然科学(55503)
自然科学基金(54483)
(53858)
编号(51455)
资助(48786)
成果(41437)
重点(36274)
(36223)
(34853)
课题(34454)
(34334)
项目编号(32018)
创新(31845)
科研(31520)
教育部(31179)
期刊
(95881)
经济(95881)
研究(67874)
中国(38201)
学报(35996)
管理(33915)
科学(32854)
(30443)
大学(27315)
教育(27253)
(26873)
学学(25495)
农业(22144)
技术(19404)
业经(16487)
经济研究(15736)
(15662)
金融(15662)
图书(14624)
财经(14387)
(14327)
问题(13763)
(12120)
理论(12088)
国际(12074)
科技(11623)
实践(11363)
(11363)
(11248)
商业(11066)
共检索到328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贾晓朋  吕拉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内涵、效应、驱动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文化贸易进行了研究,但文化贸易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对文化贸易的内涵理解和统计范畴也不尽相同;从单一学科出发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不足;从文化贸易部门出发研究较多,对文化贸易空间研究较少。今后文化贸易研究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研究及贸易空间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建立更完善的文化贸易理论体系。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文化贸易的地理格局、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对于深入研究文化贸易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升起  兰珍先  
为推动文化贸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文化贸易发展作用、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对策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文化贸易已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趋于多样、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显著增强。预期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贸易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有待深入研究的专题包括:文化贸易统计制度及统计标准、文化贸易作用的实证检验、文化服务贸易、文化贸易方式与贸易利益、文化贸易与文化安全、国外文化贸易发展经验借鉴,文化贸易保护措施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田祖海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碰撞与交锋日益频繁,且越来越多地在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本的竞争上。本文拟就对西方国际文化贸易的相关研究作一梳理,以期对中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维涛  朱柿颖  
随着数字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数字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机构与研究人员也均将数字贸易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对数字贸易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涵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分析了数字贸易在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同时,还对当前数字贸易规则制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对比分析。本文认为,随着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必将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我国要全面提升数字贸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家章  杜妍  
网络在贸易领域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网络与贸易研究框架的构建,本文从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两个视角全面梳理和归纳网络与贸易的国外研究进展。在正式网络方面,本文聚焦于货币联盟网络、商业网络和国际政治联盟网络;在非正式网络方面,本文重点关注生产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网络。通过对两类网络与贸易关系的系统梳理与归纳,本文进一步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研究应从三个方面着力:理论机制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网络与我国贸易发展研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魏浩  李晓庆  
传统的国际贸易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分析进口贸易对进口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随着微观企业数据以及微观个体劳动者数据不断出现,关于进口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更加细化。进口贸易对当地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为:进口贸易会对进口国国内企业造成冲击,带来短期失业,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将面临跨行业或跨地区流动,但是对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性别劳动者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进口冲击导致的劳动力市场调整会影响劳动者的教育投资决策。结合中国的现实,测度进口贸易导致的劳动力流动规模、测度劳动力流动成本、利用企业层面的雇员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宋帅  
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合理准确计量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核算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各国碳排放的责任分担和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有IPCC法、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基于此,文章对这三种测度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对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测度方法,为我国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剑泉  田康  陈绍志  
定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程度的生态足迹评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以测度和反映商品进出口对贸易双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从基本方法缘起及发展、相关方法改进与应用、主要方法比较和分析等3个层面综述了贸易足迹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基于"可将人类消费转换成对应生产资源或吸纳废物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理论假设形成的评估方法中,有6种适用于国际贸易生态足迹研究,其中综合法和投入产出法是基本方法,但各有不足或缺陷,需要克服和补充;能值足迹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和投入产出-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为改进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仍待更新与完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及应用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分工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分割为多个连续的生产工序,不同的工序阶段跨越国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当产品的生产跨越国界,生产者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间品投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即产生了生产者服务贸易。本文从生产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理论解释以及与贸易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勇  
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的提出是基于Browning&Singelmann(1975)将服务业从功能角度划分而来,这类服务业包含了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金融、保险等),也包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通信业、信息数据处理、计算机软件编程等),还将很多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业(例如会计、法律等)囊括其中。虽然这些行业的种类繁杂,但其统归于生产者服务业的原因在于这些行业都对一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经济及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此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龚联梅  钱学锋  
在世界政治经济日益复杂的环境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贸易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梳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演化过程,本文归纳和评述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方式,讨论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理论机制,并整理了经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文献评述基础上,本文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导思想和中国实际情况,尝试提出未来值得深入探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楠  刘学敏  
"隐含碳"(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的能源分析工作组会议。该会议首次提出了"隐含能"(embodied energy)的概念,用以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总量,其后该概念扩展到碳排放研究领域,进而产生"隐含碳"一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隐含碳"定义为"商品从原料的取得、制造加工、运输,到成为消费者手中所购买的产品这段过程中所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C O2"。随着全球贸易总量的上升和产业分工的深入,贸易隐含碳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04年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侯文平  
以异质性企业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的引力模型研究只就贸易领域的某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以贸易理论为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和连  亓朋  
文章以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的构建方式将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构建法进行阐述,并对每类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尽管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结论,文章就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