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6)
- 2023(5536)
- 2022(4297)
- 2021(4048)
- 2020(2938)
- 2019(6620)
- 2018(6379)
- 2017(9758)
- 2016(6519)
- 2015(7273)
- 2014(7706)
- 2013(6733)
- 2012(6335)
- 2011(5918)
- 2010(5997)
- 2009(5125)
- 2008(4861)
- 2007(4416)
- 2006(3953)
- 2005(3633)
- 学科
- 济(23184)
- 经济(23173)
- 教育(19508)
- 中国(13143)
- 地方(11119)
- 农(9923)
- 管理(8445)
- 理论(7639)
- 业经(7364)
- 农业(7281)
- 发(7214)
- 地方经济(6556)
- 方法(6483)
- 学(6463)
- 发展(6454)
- 业(6344)
- 展(6332)
- 教学(5882)
- 数学(4807)
- 数学方法(4716)
- 农业经济(4592)
- 研究(4473)
- 企(4311)
- 企业(4311)
- 思想(3977)
- 政治(3917)
- 文化(3801)
- 产业(3754)
- 和(3749)
- 思想政治(3710)
- 机构
- 大学(85764)
- 学院(83336)
- 研究(33532)
- 教育(27573)
- 范(25199)
- 师范(25132)
- 济(23634)
- 管理(23094)
- 经济(22738)
- 师范大学(20847)
- 科学(20278)
- 京(20028)
- 理学(19965)
- 理学院(19494)
- 管理学(18905)
- 管理学院(18693)
- 中国(17101)
- 所(16148)
- 研究所(14882)
- 江(14431)
- 中心(13765)
- 职业(13528)
- 北京(13272)
- 技术(13013)
- 院(12278)
- 州(11524)
- 教育学(10633)
- 农(10506)
- 财(10218)
- 研究院(9762)
- 基金
- 项目(55483)
- 研究(49560)
- 科学(45893)
- 基金(35844)
- 教育(30358)
- 家(30204)
- 社会(29994)
- 国家(29745)
- 社会科(28005)
- 社会科学(28002)
- 科学基金(24729)
- 省(24253)
- 编号(23283)
- 划(22211)
- 成果(21435)
- 课题(19832)
- 基金项目(18326)
- 年(17287)
- 规划(15229)
- 发(15111)
- 重点(14598)
- 部(13303)
- 项目编号(13145)
- 发展(12842)
- 资助(12742)
- 性(12690)
- 自然(12661)
- 展(12588)
- 度(12489)
- 自然科(12321)
共检索到133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德奎 赵晓丹
乡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二者理念相通,使命和诉求基础相同。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侵蚀了乡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土壤,学生构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趋于断裂;乡村伦理价值体系的解体削弱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强化的价值涵养,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日益动摇;乡村与乡村教学的剥离背弃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实现的传承目标,学生巩固文化认同的保障濒于瓦解。有鉴于此,开辟"政府+民间"和"制度+产业"的建设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开发乡土教材和提升乡土情怀,有助于乡土文化教育的重建及文化认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乡土文化教育 失落 重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对乡风文明发展方略进行了整体布局。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与乡土文化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风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的发展基于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是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乡土文化 课程开发 乡村文明 乡风文明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红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司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认同、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乡土知识等诸多丰富内涵,为开展乡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大乡土教育力度的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其乡土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各民族整体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艳梅 杨萧萌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自然、乡土艺术、乡土民俗、乡土情怀六个维度构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选文整体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于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传承热爱祖国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着乡土文化要素数量分布不均衡、地域民俗特色有待突出、时代特征略显不足,呈现层次不够多元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产生制约的挑战。故选编乡土文化选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深厚内涵的认知、注意选文编排的均衡性与代表性,强化内容与生活的链接、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丰富乡土文化的呈现层次。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艳梅 杨萧萌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自然、乡土艺术、乡土民俗、乡土情怀六个维度构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选文整体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传承热爱祖国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乡土文化要素数量分布不均衡、地域民俗特色有待突出、时代特征略显不足、呈现层次不够多元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产生制约的挑战。故选编乡土文化选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深厚内涵的认知、注意选文编排的均衡性与代表性,强化内容与生活的链接、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丰富乡土文化的呈现层次。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武宇林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关键词:
“花儿” 乡土文化 学校教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芮铭 郭立亚
乡土文化包罗万象,具有人文、美学、社会认同、商业等多重价值,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与类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学界和各类社会团体等均尝试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视野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关注和开发乡土文化。一方面深层解构乡土文化所要传达的美德、价值,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和遗产;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苗 张力跃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普职持平的高峰,如何推进其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及其子女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选择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乡土文化制约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进而影响农民子女的职业教育选择。发扬乡土文化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规避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农民子女 教育选择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关键词:
村史馆 文化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凸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因而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观念和多样化发展方向,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更加关注文化差异和机会均等,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世界和平。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怀超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也面临一定的冲击。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性继承,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建设服务,成为当前高职德育的重要课题。传统道德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我们需要从高职德育的视角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高职学生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态提供重要资源。
关键词:
高职德育 传统道德 传统文化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