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2)
2023(9088)
2022(7258)
2021(6768)
2020(5232)
2019(11796)
2018(11569)
2017(21570)
2016(11484)
2015(12645)
2014(11886)
2013(11326)
2012(10334)
2011(8987)
2010(8570)
2009(7963)
2008(7105)
2007(5717)
2006(4937)
2005(3970)
作者
(27924)
(23285)
(23149)
(21881)
(14952)
(11295)
(10584)
(9095)
(8802)
(8376)
(8240)
(7827)
(7375)
(7063)
(7015)
(6947)
(6942)
(6862)
(6814)
(6743)
(5617)
(5547)
(5534)
(5475)
(5342)
(5149)
(5142)
(5085)
(4701)
(4595)
学科
(41519)
经济(41476)
管理(28261)
(26599)
(21383)
企业(21383)
(17438)
地方(14934)
业经(13992)
方法(13108)
中国(12428)
农业(12201)
(10666)
数学(10059)
数学方法(9934)
理论(7510)
(7450)
(7375)
贸易(7370)
(7330)
环境(7196)
产业(7081)
(7058)
(6809)
(6727)
地方经济(6437)
农业经济(6274)
教育(5857)
技术(5699)
(5561)
机构
学院(143682)
大学(137195)
管理(53327)
(52371)
经济(51176)
理学(46217)
理学院(45620)
研究(45246)
管理学(44779)
管理学院(44495)
中国(33726)
(28413)
科学(28084)
(27083)
(24273)
(22555)
师范(22385)
中心(22223)
(22129)
(20715)
业大(20184)
财经(18964)
研究所(18886)
(18260)
师范大学(17688)
(17139)
(17047)
农业(16991)
技术(15890)
北京(15814)
基金
项目(102676)
科学(81675)
研究(80926)
基金(72016)
(61133)
国家(60502)
科学基金(53035)
社会(51736)
社会科(48766)
社会科学(48754)
(44059)
基金项目(38959)
教育(36582)
编号(35191)
(34654)
自然(32130)
自然科(31296)
自然科学(31291)
自然科学基金(30688)
成果(27572)
资助(26507)
课题(24360)
(24200)
重点(23239)
(22369)
(21420)
(21245)
项目编号(20563)
国家社会(20557)
创新(20527)
期刊
(63537)
经济(63537)
研究(39671)
中国(29610)
(22521)
教育(20008)
学报(19465)
(19189)
科学(18820)
管理(18387)
农业(15728)
大学(15246)
业经(14375)
学学(14122)
技术(11795)
(11604)
金融(11604)
经济研究(9610)
资源(8882)
财经(8370)
图书(8273)
问题(8044)
(7707)
(7586)
(7547)
(7361)
现代(7113)
商业(6916)
职业(6711)
(6469)
共检索到209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陈红梅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陈红梅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立新  
中国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对我国近年来水土流失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前提下,分析生态旅游与水土保持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与水土保持建设紧密结合,展望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今后的开发思路,提出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生态旅游为经济支撑,形成生态保护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效统一;以及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整合和筹措资金等相关对策,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史博丽  齐顾波  燕艳华  史玉丁  
[目的]本文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书记制度嵌入受阻、村民自治组织信任危机以及资源下移的目标偏离等问题,以厘清扶贫干预工作中的文化遭遇及深层逻辑。[方法]运用实地调研、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的问题及背后机理。[结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乡村社会有着自身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这与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下的精准扶贫思路有着较大差异,冲突与弥合纵贯精准扶贫全过程。扶贫干预遭遇的困境背后是精准扶贫本身数据精准思维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正是乡土社会隐藏下的农村逻辑干扰着扶贫的顺利进行。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利益抱团、建立在私人道德上的差序格局以及村庄治理中呈现的无为政治,这些本土化的乡土逻辑干扰着扶贫资源的下移和村庄治理的合规。[结论]扶贫过程中应积极赋权于驻村工作队,加强精准扶贫具体政策的有效传达等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红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司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认同、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乡土知识等诸多丰富内涵,为开展乡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大乡土教育力度的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其乡土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各民族整体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曹宇珠  
关仁山的小说《日头》,以充满魔幻色彩的笔触,描写了权、金两家的世代斗争,展现了日头村五十多年的沧桑剧变。全球化视野下的乡土中国充满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新乡土小说的创作亟待艺术创新。《日头》跳脱出传统乡土小说的艺术局限,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充满"鬼魅"色彩的魔幻乡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和平   高黎月   赖文韬   付鹏   彭航  
文章从空间、要素和时间维度,辨析城边村与“城”“产”“人”三重外部动力的多重关联性,构建“城—产—人”关联视角下的城边村转型研究框架。在此视角下,基于城边村演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总结,从城区、园区、社区3个层面探讨城边村转型的多尺度空间路径,分别为:以城乡融合推动空间结构重组、以产业转型支撑空间布局融合、以人群需求引领品质生活营造。最后以溧阳北拓区乡村为例,以“融入城区—联动园区—激活社区”为脉络,提出城边村多尺度协同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提供可能的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凤勇  王锃  池溢  
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到基层创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适时推出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教育的巨大工程,它对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翠平  
我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是鲁迅先生,他开启了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种题材小说的源头。乡土文学追忆作家的童年及故乡生活,叙述更多的是乡愁。乡土文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产生。最初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从乡下流寓到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城市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们。正因为他们远离了家乡,渐生了牵挂与思念,才有了创作动力。他们在作品中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阮梦迪  
台静农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乡土作家,小说中不乏对家乡故土的深刻描写,台静农的故乡——安徽六安叶集,属于江淮地区,因此深受江淮文化影响的作者在小说中常常描绘出一幅幅具有江淮风情的画卷,使台静农的小说打上了地域文化烙印。文章还将台静农与苏雪林、吴组缃等作家进行了对比,探寻其独特的价值与其异于其他作品的一种独特风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毓龙  
江淮神书中的"唐忏",因与百回本《西游记》在生成、传播时空上的"重叠"关系,历来颇受关注。从民间文艺叙事经验的角度看,它是江淮地区口承"西游"故事的典型。以"江流儿"故事为例,神书对该故事的重述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陈子春游龙宫"为线索的特色副线;二是以淮扬运河带为中心的空间位移;三是江淮民间文化信仰的渗透。这些现象不仅是历史地理因素在故事生成、传播过程中的简单附着、沉积,更渗透至文本肌理,对结构、情节、流程、角色等叙事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深刻影响。可以作为江淮神书重述"西游"故事的经典个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建达  
乡土文化源自乡村社会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是乡村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地域性与大众性的特质和遵从自然、贴近村民的特征是乡土文化存续发展强劲的生命基因。张家港市沙上地区的垦殖文化、沿江移民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空间形态、村埭风情、建筑风貌和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乡土文化,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传承、发展的环境,使深厚的乡土底蕴焕发出鲜活的时代气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珊   李新  
乡土教材自清末产生至今,其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乡土教材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续、文化育人、文化规范等四重文化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健全乡土教材编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完善乡土教材质量审查机制,研制适用乡土教材的标准体系;因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升乡土教材的使用成效;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强化乡土教材制度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