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84)
- 2023(18210)
- 2022(15677)
- 2021(14813)
- 2020(12233)
- 2019(27817)
- 2018(27665)
- 2017(53209)
- 2016(28983)
- 2015(32443)
- 2014(32307)
- 2013(31554)
- 2012(29230)
- 2011(26395)
- 2010(26516)
- 2009(24399)
- 2008(23598)
- 2007(20782)
- 2006(18521)
- 2005(16435)
- 学科
- 济(114117)
- 经济(113993)
- 管理(80090)
- 业(76971)
- 企(63079)
- 企业(63079)
- 方法(44669)
- 数学(37043)
- 数学方法(36536)
- 中国(35143)
- 农(34068)
- 地方(30412)
- 业经(27845)
- 财(27842)
- 学(24487)
- 农业(22830)
- 制(21281)
- 贸(20980)
- 贸易(20963)
- 易(20238)
- 理论(20052)
- 和(19213)
- 银(18796)
- 环境(18781)
- 银行(18754)
- 技术(18062)
- 行(18026)
- 融(17813)
- 金融(17809)
- 策(17744)
- 机构
- 学院(399707)
- 大学(397679)
- 济(156550)
- 管理(154417)
- 经济(152820)
- 研究(139078)
- 理学(132072)
- 理学院(130477)
- 管理学(128227)
- 管理学院(127483)
- 中国(104581)
- 京(86167)
- 科学(85978)
- 财(73306)
- 所(69942)
- 农(64183)
- 研究所(63320)
- 中心(62931)
- 江(61256)
- 范(57711)
- 业大(57516)
- 财经(57207)
- 师范(57206)
- 北京(54896)
- 经(51819)
- 院(51168)
- 州(49933)
- 农业(49667)
- 师范大学(46035)
- 经济学(45630)
- 基金
- 项目(268162)
- 科学(210888)
- 研究(200465)
- 基金(191456)
- 家(166124)
- 国家(164618)
- 科学基金(141116)
- 社会(124425)
- 社会科(117664)
- 社会科学(117639)
- 省(105669)
- 基金项目(101699)
- 教育(92239)
- 自然(90825)
- 划(89113)
- 自然科(88654)
- 自然科学(88635)
- 自然科学基金(86989)
- 编号(84144)
- 资助(77653)
- 成果(69155)
- 发(60688)
- 重点(60463)
- 课题(58522)
- 部(58299)
- 创(55511)
- 创新(51577)
- 项目编号(50996)
- 科研(50342)
- 国家社会(49955)
- 期刊
- 济(183152)
- 经济(183152)
- 研究(122295)
- 中国(82822)
- 学报(60044)
- 农(59608)
- 管理(58277)
- 科学(57111)
- 财(54742)
- 教育(52771)
- 大学(45483)
- 学学(42265)
- 农业(40998)
- 融(38038)
- 金融(38038)
- 技术(34858)
- 业经(31877)
- 经济研究(28248)
- 财经(26929)
- 问题(23827)
- 图书(23642)
- 经(23094)
- 业(21419)
- 科技(19214)
- 资源(19119)
- 现代(18846)
- 理论(18528)
- 技术经济(18451)
- 坛(18032)
- 论坛(18032)
共检索到608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琪悦 罗谦
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雨 王长松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正面临文化同质化的困境,为了切合城镇整体发展脉络,以进行保护利用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依据。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能对此提供有力的借鉴。选择淮安河下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其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城镇形态演变透视城水关系,试图在城镇的历史形态分析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间搭建桥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广通 何依 殷楠 孙亮
文章以运河古村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村落空间构成与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呈现的当前化、表象化与零散化问题,借鉴发生学研究方法,将运河古村历史环境视为动态建构的过程,从宗族社会与运河经济入手,对古村空间进行"还原"与"叠合",厘清村落演化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拓展过程,揭示两大作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充分认识运河古村的价值特色,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运河古村空间精准保护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珊珊 吴晓 王承慧
本文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以城河关系的演化剖析为主线,同时从运河水系、聚落形态、文化特色三方面展开并联式研究,叠合和映射不同阶段、不同特色文化的衍生与演化轨迹,并由此将其大致划分为运河创建期、运河完善期、运河发展期和运河转型期四个阶段,在解析古镇历史演化的基础上,从运河古镇和整体格局两方面得到其价值特色的研判。
关键词:
文化空间 运河古镇 历史演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凯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利用与保护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协调好挖掘开发和传承保护之间的永恒矛盾,才能真正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文化资本理论不仅为开发和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还有助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大运河在淮安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以淮安市为例,聚焦淮安特色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通过兴建水工博物馆,打造中国漕运城,运河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文化资本对淮安文化产业的正向驱动作用,进而积极推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
文化资本 运河文化 遗产保护 淮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关键词:
大运河 区域发展 空间利用 扬州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蒋惠凤 刘益平
目前我国正向纵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作发展是推进其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引入经济环境、城市间资源互补性、收益分配比例、机会主义收益、惩罚成本等影响因子,运用演化博弈研究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间合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或城市间资源互补性强时,带来高合作超额收益,从而提高城市间向合作演化的可能性;机会收益与惩罚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越能提高合作可能性;相反,合作成本限制了双方的合作;此外,超额收益在城市间的配比影响合作,且影响方向取决于双方投入成本与收益分配比例。因此,当前亟需政府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城市间,特别是资源互补性强的城市间利用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加强合作,同时提高监查力度。合作城市在合作中要重视诸如利益分配、违约惩罚机制等管理机制的设计。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伟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刻纸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建欣 吕斌 陈睿 和朝东
村庄体系规划目前是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研究了村庄体系空间重构过程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提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体系确定方法、以集约用地为目标的各类村庄空间重构模式及其发展策略。随后,以怀柔区九渡河镇的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且对比分析了重构前后村庄体系的差异。最后,提出了村庄体系空间重构过程中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村庄体系 空间重构 重构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丽梅 张俊丽 周韬
城市及其周边乡镇是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和城乡融合区域在空间上相近、产业上关联、要素上互补。城乡融合区域是城乡“要素—产业”耦合发展的关键区域。兰州市河口古镇是典型的城乡融合区域,在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中产生了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生态价值增值效应和共同富裕效应。基于此,建议在城市外围及城乡结合部打造特色小镇,使其发挥产业综合体作用,搭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中枢,推动城乡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赋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城乡融合 空间效应 河口古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坦 常江
从"熵"理论中熵恒增定律及耗散结构角度,以苏北古镇窑湾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当名镇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成为相对孤立封闭系统时,其自身的发展将从多维度趋向熵增进而进入衰亡状态;当系统接受负熵而消除熵时,名镇将从衰亡走向复兴。所以,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需要采取适宜的科学发展策略,引入负熵,促成名镇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熵增 耗散结构 窑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国锋
基于常州“532”发展战略探索大运河文化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内在机理,提出应从空间连通开发特色文旅路线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到常州大运河文旅IP建设及智能推介,再到统筹治理塑造常州生态文旅新空间,以期为常州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城乡文旅融合提供新方案,为我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融合战略落地提供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古镇空间生长及协同发展引导——以陕南古镇为例
开放街区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以张家口市清水河滨水空间为例
陕南秦岭山区古镇地方性意象解构及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汉阴漩涡文化旅游古镇为例
基于游客感知的同里古镇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开发视角下古镇的人文主义复兴路径研究——以黔东南下司古镇为例
公共艺术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大运河常州奔牛段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3个乡镇为例
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陕西省为例
文化传承和街区发展——安丰古镇七里老街保护与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