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1)
2023(8458)
2022(7154)
2021(6697)
2020(5301)
2019(11726)
2018(11445)
2017(22069)
2016(11582)
2015(12637)
2014(11883)
2013(11371)
2012(10201)
2011(8822)
2010(8571)
2009(7861)
2008(7120)
2007(5735)
2006(4771)
2005(3838)
作者
(27774)
(23116)
(22966)
(21877)
(14692)
(11184)
(10587)
(8866)
(8811)
(7990)
(7937)
(7651)
(7179)
(7167)
(7130)
(6807)
(6700)
(6637)
(6581)
(6530)
(5476)
(5414)
(5370)
(5313)
(5190)
(4974)
(4953)
(4928)
(4673)
(4537)
学科
(41029)
经济(40982)
管理(29469)
(23773)
(19334)
企业(19334)
中国(15293)
方法(14101)
地方(13329)
(12590)
数学(11046)
数学方法(10900)
业经(10702)
(9815)
农业(8491)
理论(8275)
环境(7788)
(7452)
城市(7295)
(6902)
(6852)
贸易(6847)
(6668)
(6519)
产业(6281)
(6056)
(5615)
地方经济(5558)
教育(5523)
工作(5412)
机构
学院(145100)
大学(141334)
管理(55065)
(53705)
经济(52268)
理学(47827)
理学院(47131)
管理学(46288)
管理学院(45980)
研究(45251)
中国(32782)
(29397)
科学(28231)
(25061)
(23287)
师范(23163)
中心(21930)
(21188)
财经(20080)
(20022)
师范大学(18764)
业大(18666)
研究所(18182)
(18169)
(18027)
(17752)
北京(17412)
(17406)
经济学(16588)
经济学院(15057)
基金
项目(105172)
科学(84304)
研究(80994)
基金(75550)
(64509)
国家(63945)
科学基金(56503)
社会(53005)
社会科(50171)
社会科学(50162)
(41976)
基金项目(41527)
教育(36466)
(35125)
自然(34826)
编号(34576)
自然科(34033)
自然科学(34027)
自然科学基金(33346)
资助(27594)
成果(26912)
(23805)
重点(23263)
课题(23153)
(22525)
(21893)
国家社会(21861)
创新(20823)
项目编号(20618)
(20302)
期刊
(61113)
经济(61113)
研究(41859)
中国(25918)
(19300)
科学(18482)
教育(18098)
管理(17996)
学报(17617)
(17016)
大学(13770)
学学(12711)
业经(12031)
农业(11808)
技术(11265)
图书(10378)
问题(9627)
经济研究(9529)
(9468)
(9330)
金融(9330)
城市(8962)
财经(8904)
资源(8258)
(7864)
书馆(7854)
图书馆(7854)
现代(7554)
商业(6747)
(6620)
共检索到204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牟武昌  
本文以重庆城市文化的视角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特征。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需要与可能的问题、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无一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巨大的影响。只有城市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城市沿着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发展,从而唤回城市渐逝的灵魂。重庆是一个文化多元却又鲜明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文化的作用日渐凸显,使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发展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王青  
以重庆市为例,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视角、产业结构空间视角和资源要素空间配置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省域空间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洪彪  甘辉  
精明城市是针对城市过度蔓延、粗放增长而提出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地上地下空间的一种立体集约型城市发展路径。在阐述规划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范围、意义和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精明增长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方法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炳献  钟家雨  
以珠海为案例地,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配置状况进行了分析,利用问卷和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了中心城区与城郊居民,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居民群体,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对于公共休闲空间数量感知状况。研究显示:居住在珠海市中心城区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感知到了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对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布局满意,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对公共休闲空间的感知及态度没有明显差别。这些研究结论与西方的同类研究有诸多不同,表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休闲空间配置的独特性。最后,文章提出未来中国城市规划与布局中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春  王成  王钟书  杜相佐  张列  
研究目的:从多元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本源入手,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互利互惠"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旨为其开展重构提供一新思路。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共生理论量化方法。研究结果:2010-2015年大柱村形成三对稳定的农业经营共生体,其共生关系均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共生界面是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劳动力、农业基础设施、惠农政策是大柱村主要共生界面阻尼介质。研究结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是生产空间重构的本源,共生界面是关键,共生效益是目标,构建"强化主体共生能力—夯实共生界面—保障共生利益"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能确保村域内"资源共享、义务共担、环境共建"的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春  王成  王钟书  杜相佐  张列  
研究目的:从多元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本源入手,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互利互惠"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旨为其开展重构提供一新思路。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共生理论量化方法。研究结果:2010-2015年大柱村形成三对稳定的农业经营共生体,其共生关系均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共生界面是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劳动力、农业基础设施、惠农政策是大柱村主要共生界面阻尼介质。研究结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是生产空间重构的本源,共生界面是关键,共生效益是目标,构建"强化主体共生能力—夯实共生界面—保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莉  
旅游公共服务是现代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完善程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成熟度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志。科学评价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明确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我国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重庆市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案例研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完善重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瓴   张真  
近年来在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强调居民的情感依恋成为重要目标。“场所依恋”强调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研究人与场所关系的重要理论。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所依恋研究对其规划、建设与更新具有积极意义。以场所依恋理论为切入点,运用场所依恋量表和SPSS26分析软件,以重庆市大渡口区鑫瑞康居安置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公共空间场所依恋的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因素会影响使用者对安置社区公共空间场所的依恋程度,其中使用者的年龄、职业、居住时间和活动方式与场所依恋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空间物质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居民行为特征与场所依恋的形成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社会交往环境和居民行为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同时探讨了安置社区公共空间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的更新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峰群  席岳婷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蔓延也在加速。当彰显城市特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时,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城市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必将迈出崭新的一步。本文以西安城市空间蔓延实例分析入手,在城市地域蔓延的一般规律和驱动力演化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现状发展结构及历次规划理念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西安城市地域扩展中文化基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围绕城市文化基因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求城市空间扩展和文化精神内涵高度和谐的规划理念和手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煜辉  徐嘉  李旭  
中小城市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坚力量,城市总体规划则起着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是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检测、反馈绩效,构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万州区2008年度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为例,探讨该评价体系的实践运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郝惠  柳泽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国胜  张孝英  龙彬  覃继牧  余沁锶  
以洪安历史名镇为例,对衰落型商贸古镇如何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及文化传承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框架和文化弘扬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论证。通过分析古镇的地域文化、历史建筑和山水空间特色,提出了保护发展中的文化生态衰微、自然生态退化、公共设施落后等根本性问题,指出保护古镇应遵循整体保护思想理念,并从保护原真性、增强宜居性、保护整体性、增进宜游性、夯实底蕴性等方面提出了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具体应对策略和实施手段,力图为同型历史城镇空间保护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谷艳博  宗会明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生产网络进一步深化,物流业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物流业发展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在理论层面上,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加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同时为城市扩张提供动力,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空间上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化,缩小城市内部区域差异。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具体探讨江北区物流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堃晖  苏晓倩  
避难场所空间供需匹配是城市应急避难管理的至高准则,但人口异动使得避难场所空间供需时常出现实时性错位,构成城市应急的一大挑战。借助人口热力数据、避难场所POI数据,构建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的空间分布度量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求解山地城市避难场所供需关系。研究表明:避难需求具有动态聚集效应;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质性;供需错位体现在避难服务的区域性供给真空、供给重叠与高聚集区供给缺口。对此,有必要建立避难场所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智慧应急为山地城市防灾避难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