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6)
2023(9653)
2022(7513)
2021(6873)
2020(5320)
2019(11577)
2018(11660)
2017(20568)
2016(12136)
2015(13458)
2014(13478)
2013(11919)
2012(10430)
2011(9402)
2010(9542)
2009(8634)
2008(8029)
2007(7255)
2006(6496)
2005(6104)
作者
(30102)
(24838)
(24626)
(23714)
(15650)
(11796)
(11451)
(9593)
(9471)
(8768)
(8389)
(8293)
(7856)
(7782)
(7683)
(7612)
(7584)
(7524)
(7333)
(6945)
(6392)
(6192)
(5960)
(5697)
(5655)
(5568)
(5552)
(5471)
(4966)
(4932)
学科
(40955)
经济(40916)
管理(25570)
(21737)
教育(20478)
中国(19738)
(17470)
企业(17470)
地方(13740)
(13120)
方法(12343)
业经(11643)
理论(11210)
(10085)
(9574)
数学(9355)
数学方法(9194)
农业(8880)
发展(8267)
(8145)
教学(8065)
地方经济(7715)
(7687)
产业(7403)
(6994)
(6699)
环境(6504)
技术(6334)
(6168)
贸易(6163)
机构
大学(153222)
学院(152849)
研究(55562)
(51985)
经济(50566)
管理(49369)
理学(42231)
理学院(41565)
管理学(40516)
管理学院(40193)
中国(35170)
(33981)
科学(33781)
(33069)
师范(32882)
教育(30927)
(27145)
师范大学(26797)
(25003)
研究所(24755)
中心(24091)
(23626)
北京(21726)
技术(21106)
(20878)
(20443)
(20192)
职业(19574)
业大(19072)
财经(18644)
基金
项目(101474)
研究(83540)
科学(82025)
基金(69032)
(59038)
国家(58396)
社会(51570)
科学基金(49829)
社会科(48546)
社会科学(48539)
教育(45168)
(42647)
编号(37676)
(37035)
基金项目(35418)
成果(32673)
课题(29130)
自然(28617)
自然科(27963)
自然科学(27957)
自然科学基金(27390)
资助(25850)
(25345)
(25196)
重点(24912)
规划(22764)
(22540)
项目编号(22409)
(21599)
(21304)
期刊
(61572)
经济(61572)
研究(54409)
教育(52875)
中国(39629)
学报(20987)
(20456)
科学(19894)
管理(18066)
(17303)
大学(16988)
技术(16778)
农业(14291)
学学(14230)
职业(13917)
业经(11965)
(10912)
金融(10912)
经济研究(10038)
(9108)
论坛(9108)
图书(9099)
技术教育(8865)
职业技术(8865)
职业技术教育(8865)
财经(8822)
(8749)
问题(7844)
(7791)
(7561)
共检索到237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静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使通识教育成为培养人才所必经之手段。然而,我国通识教育并非本土,而是引国外教育思想与模式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之中。在践行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精神的误读、自由教育缺失、功利主义教育理念与短期效应期待使通识教育效果乏力。故此,为通识教育正名,正视通识教育功用,改变现行高等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措施,就成为通识教育本土化的现实基础。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义遒  
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同时展开,两者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别?应当如何对待?本文在对这两种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名正言顺"的角度,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的名称都是不合适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的,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的运行方式。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通的。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洪正  
近代中国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实践运动,引发了当时的理论界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社会教育基本问题的学术性探讨,涉及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诸多视域。从认识的基本路径和层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社会哲学、知识哲学(知识论)和实践哲学三个认识取向或维度。其中,社会哲学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塑为社会教育提供了存在依据,知识哲学导致的致知路径的多元化赋予了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实践哲学维度则强调了社会教育理论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行动性。从社会、知识和实践三个哲学层面对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进行学术探讨,对当下构建社会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志强  
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相互融通"、"培养理性"、"守护大学精神"三层基本涵义,"通识教育"是构成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应是其基本宗旨之一。时下,一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若干困境,为此,高职院校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积极开发精品的通识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文化素养,走通识式的道德教育,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志鹏  陶洮  
在现代中国医疗"重学术技术、轻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大量医学生因片面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了人文关怀修养。探讨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塑造优秀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杨琼  
在通识教育视域下,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面还面临着院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的诸多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层面的问题,高职院校还需建立通识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强化资金投入与监管能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评价机制;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层面的问题,高职教师还需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层面的问题,高职学生还需关注通识课程,掌握学习方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厉以贤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贴近本地社区,从本地社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 彩的、有助于提高成员素质和发展本地社区的教育性活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海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充分借鉴通识教育的经验成果,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应然的选择。应着重从道德教育的渗透、道德教育的环境和道德教育的互动等方面探究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隐性教育路径:渗透模式下要加强人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渗透和社会实践渗透,环境模式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和校园媒体建设,互动模式下要加强价值澄清、自我教育和角色体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雁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晓亮  史江波  杨瑞平  吴秋生  
本文就通识教育视域下如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忽视通识教育正是造成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误解与偏差主要原因,应该在明确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经济组织卓越会计人才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前新  陈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王天娇  
作为一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应用学科,科学主义导向下的管理研究遭遇诸多理性困境,在科技发展和哲学渗透的多重影响下发生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直指现代管理研究中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哲学根源,主张在组织中消解普遍主义的预设以回归到具体、生动、可体验的生活世界。中国的管理研究在极大地提高科学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缺乏解释力和实践效力的管理知识。未来中国的管理研究应根植于本地人的生活世界,采取主位研究策略,通过高度意会性的努力来自觉建构本土化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的范式转换在西方管理学内部很难自觉实现,这为中国管理学进行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外部契机,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脉络也蕴含管理学进行范式创新的内生资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承先  陈学飞  
教育本土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不同话语的交流过程。西方的教育话语存在明显的霸权现象,中国教育本土化的逻辑前提就是要打破西方教育话语霸权,使中国本土的教育话语得以觉醒与重构,使中国教育的真实需要得到符合传统与现实的正确表达。在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核心是本土传统,与外来传统交流的目的不是成为外来传统的追随者,而是要通过外来传统促成本土传统的发展。只有平等的交流才是正常的状态,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姚中秋  
孔子创立开放的、平等的教育体系,以养成君子,塑造和维护优良社会秩序。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与此传统断裂,其根本特征是道德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仅致力于传授技术性知识,而未能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今日中国教育当具有文化自觉,大学通识教育当弥补技术性知识传授体系之不足,以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作为目标。为此,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当以中国经典研读为中心。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养成君子,以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并承担中国之世界历史责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邓猛  刘慧丽  
西方全纳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在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里结出特殊教育理论的果实,也是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性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全纳教育的理论仅停留在表层,无论是系统化还是深入的程度都不够,全纳教育的本质及历史文化特性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更缺乏"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对全纳教育进行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生成与发展。全纳教育在我国缺失其生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需要从社会科学理论与范式的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哲学思考,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分析全纳教育的特征,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全纳教育的本质,并在实证研究中形成本土化的全纳教育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