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2)
- 2023(13478)
- 2022(11371)
- 2021(10657)
- 2020(8466)
- 2019(19368)
- 2018(19228)
- 2017(36806)
- 2016(19924)
- 2015(22424)
- 2014(22598)
- 2013(22292)
- 2012(20351)
- 2011(18282)
- 2010(18281)
- 2009(16664)
- 2008(15904)
- 2007(14053)
- 2006(12219)
- 2005(10103)
- 学科
- 济(82687)
- 经济(82603)
- 业(55553)
- 管理(53089)
- 企(43269)
- 企业(43269)
- 方法(35818)
- 农(33371)
- 数学(30096)
- 数学方法(29708)
- 业经(23403)
- 农业(21993)
- 中国(21731)
- 地方(19971)
- 财(18127)
- 学(16679)
- 制(14659)
- 理论(14058)
- 产业(13468)
- 和(13247)
- 技术(13069)
- 贸(12799)
- 贸易(12793)
- 易(12377)
- 环境(12276)
- 教育(12129)
- 发(11618)
- 银(10924)
- 银行(10889)
- 划(10625)
- 机构
- 学院(283848)
- 大学(280728)
- 管理(114693)
- 济(109242)
- 经济(106674)
- 理学(100183)
- 理学院(99109)
- 管理学(97453)
- 管理学院(96949)
- 研究(91557)
- 中国(65500)
- 京(58967)
- 科学(57612)
- 农(48508)
- 财(47200)
- 所(44389)
- 业大(43946)
- 中心(41930)
- 江(40866)
- 研究所(40643)
- 范(39132)
- 师范(38845)
- 财经(38373)
- 北京(36801)
- 农业(36690)
- 经(34823)
- 州(33615)
- 院(33234)
- 经济学(31724)
- 师范大学(31060)
- 基金
- 项目(200134)
- 科学(157316)
- 研究(150321)
- 基金(143061)
- 家(123289)
- 国家(122148)
- 科学基金(105332)
- 社会(94592)
- 社会科(89373)
- 社会科学(89351)
- 省(80256)
- 基金项目(76657)
- 教育(67776)
- 自然(66514)
- 划(66109)
- 自然科(64889)
- 自然科学(64879)
- 自然科学基金(63699)
- 编号(63267)
- 资助(57227)
- 成果(51105)
- 发(44250)
- 重点(44029)
- 部(43017)
- 课题(42983)
- 创(41876)
- 创新(38796)
- 项目编号(38284)
- 国家社会(38088)
- 科研(37265)
- 期刊
- 济(123974)
- 经济(123974)
- 研究(80667)
- 中国(52225)
- 农(50085)
- 学报(44625)
- 科学(41648)
- 管理(40151)
- 大学(34609)
- 农业(33998)
- 教育(33685)
- 财(33136)
- 学学(32683)
- 业经(24548)
- 技术(24462)
- 融(21751)
- 金融(21751)
- 经济研究(18134)
- 财经(17617)
- 问题(16487)
- 图书(15717)
- 经(15058)
- 科技(15043)
- 版(14715)
- 业(14698)
- 理论(13556)
- 技术经济(13415)
- 现代(13082)
- 商业(12775)
- 实践(12596)
共检索到402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才华 孙钰洁
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提升乡村新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新业态、提振村民乡村振兴信心、追求更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新动能。通过聚焦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动力,对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发掘民间艺术活动,塑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提升乡村经济新增长;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数字经济引领乡村文化产业新质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
艺术乡村建设 文化艺术产业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东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实现脱贫攻坚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重大工程。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彬
一直以来,乡村的发展与振兴,都是从物质层面进行的考量,从经济方面展开的活动。不同的主体,通过多元的渠道,实现农村产业的更迭与创新,将外部的信息传递到乡村,以资金的力量助推乡村的发展。正是因为经济的作用如此强大,才使得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成为不被重视的,甚至于是被人遗忘忽视的部分。事实上,艺术等精神领域的宝藏,也是振兴乡村的不二法宝。虽然"见效"缓慢,但却是"细水长流",虽然与经济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却并不与之冲突,甚至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设计 乡村旅游 乡村居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志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农村地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全面升级提供了全局性的宏观指导,从根本上得以推动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机理 路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晴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当前我国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采取的是“N+阅读空间”的构建模式,并衍生出“阅读+”新业态,由文化消费、行业革新、政策设计等因素驱动发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乡村文化振兴在场域、目标和价值维度上形成互动逻辑,文章通过逻辑推演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1344”推进机制及实践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晓晶
数智赋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数智赋能乡村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引进数字人才、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数据支撑体系建设等路径实现突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智赋能 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锦
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且呈现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资本是间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现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存在遮掩效应,且人力资本不存在中介作用。从全国区域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说,文化产业数字化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呈现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显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空间溢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关键词: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苗丽光 任博文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有机结合,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农业发展与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优先任务,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红利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 数字化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玲
生态经济是促进农业更强、乡村更美的重要途径,也是让村民更富、乡风更加文明的动力要素。结合乡村生态资源的复杂性,为实现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应通过打造乡村生态经济产业链,构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治理体系,构建智能驱动的支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态治理和宜居生活等全场景。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乡村振兴 多元价值 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既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技术扩散和应用,是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关键要在多维度助力“五个融合”发展——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农科教融合、城乡融合、金融与产业融合。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贯通衔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政策,畅通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升学和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水平,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优势,以推动形成返乡创业潮,造就更多数智化人才,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倩
<正>数字经济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其所拥有的广泛赋能性对社会发展产生全面且深远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其触角已经延伸至广袤的农村地区,数字乡村的“生命大动脉”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可见,数字经济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并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且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韦成 易希平
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发展致力于助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帮扶和实现技术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服务理念的重构、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方式的优化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回应乡村发展的应有转变。面对时代的嬗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认真审视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梳理分析技术与人文、单一与全域、专业与产业的关系,并通过淬炼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技“创新力”、整合产教“匹配度”等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