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24)
2023(6343)
2022(5264)
2021(5096)
2020(4174)
2019(9700)
2018(9161)
2017(17026)
2016(9294)
2015(11013)
2014(10760)
2013(10811)
2012(10478)
2011(9691)
2010(9348)
2009(8641)
2008(8500)
2007(7367)
2006(6463)
2005(6142)
作者
(27885)
(23211)
(22999)
(21961)
(14874)
(11190)
(10417)
(9153)
(9101)
(8300)
(8138)
(7830)
(7634)
(7547)
(7520)
(7243)
(7042)
(6743)
(6727)
(6625)
(5979)
(5715)
(5708)
(5424)
(5253)
(5211)
(5206)
(5015)
(4822)
(4791)
学科
(39371)
经济(39327)
管理(20204)
方法(18182)
(17646)
数学(15474)
数学方法(15301)
中国(15202)
(14099)
企业(14099)
(10221)
贸易(10215)
(10057)
(9329)
(9119)
(7917)
(7672)
业经(7628)
理论(7205)
教育(6687)
(6504)
(6395)
银行(6373)
(6260)
关系(6202)
(6188)
金融(6187)
(5865)
农业(5843)
环境(5722)
机构
大学(141245)
学院(135502)
(61808)
经济(60803)
研究(58355)
管理(45077)
中国(43487)
理学(38234)
理学院(37687)
管理学(37060)
管理学院(36802)
科学(34168)
(32504)
(30220)
研究所(27756)
(26697)
中心(24334)
(24325)
财经(21444)
北京(21387)
经济学(21090)
(20780)
(20309)
师范(20048)
(19967)
农业(19509)
(19144)
业大(18978)
经济学院(18896)
科学院(17671)
基金
项目(90469)
科学(70881)
基金(67064)
研究(65793)
(60975)
国家(60525)
科学基金(49463)
社会(42581)
社会科(40406)
社会科学(40397)
基金项目(33784)
教育(31103)
(30904)
自然(30834)
自然科(30140)
自然科学(30125)
自然科学基金(29656)
(28735)
资助(28635)
编号(24801)
(22118)
成果(22039)
重点(21680)
中国(20926)
(19982)
国家社会(19248)
教育部(18892)
课题(18650)
(18353)
大学(17857)
期刊
(65884)
经济(65884)
研究(47355)
中国(32058)
学报(25205)
科学(23001)
(21791)
教育(21480)
(19309)
大学(19139)
管理(18055)
学学(17596)
农业(15424)
经济研究(12337)
(11855)
金融(11855)
财经(11833)
技术(10996)
(10438)
(10413)
世界(10084)
(9763)
国际(9733)
问题(9135)
图书(7341)
业经(7243)
(6459)
(6340)
论坛(6340)
技术经济(6023)
共检索到214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徽  
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文化自觉成为课程领域中备受关瞩的概念,它和"课程本土化"、"课程民族化"等问题相关,有助于确立我国课程研究的自我身份,然而课程文化自觉也潜藏着一种走向课程文化保守的危险。课程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归,而是蕴含着一种寻求一种人类普适性的价值的本土课程发展。雷蒙·潘尼卡的跨文化解释学为课程文化自觉提供了一个富有参考价值的模式,通过概念内比的方法,达成文化之间的赤诚相遇和深层交流。在"课程文化自觉"基础上构建的"课程的基本学科框架"将课程视作一个生命体,历时历地寻求学科滋养,从而打开一个纵深而广阔的学科视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罗生全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德如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德如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蔡玉梅  
<正>核心提示本文提出了通过重构数字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理论提升“数智化”能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目标,阐述了以国土空间信息模型支撑规划实施监测业务的基本思路,探讨了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业务、数据、功能和技术等四方面架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金家新  兰英  
"教育"与"文化"是比较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从而确定自身学科同一性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本文拟就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的理论自觉与学科基点建设中的特质与作用作进一步分析,进一步倡导以"执两用中"的比较教育文化观来构建"和而不同"的教育理想。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诠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的文化自觉,被认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变革中,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开放大学作为还在探索和成长中的新型大学,现在强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关玉红  
文化自觉作为中国成人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超时空的传承性和极强的凝聚力,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对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和中国成人教育文化建设具有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既标志着中国成人教育的特性,塑造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又规范着中国成人教育的社会行为,培养统一的文化意识,还凝聚了中国成人教育的精神,强化特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廓清中国成人教育文化自觉的历史站位,明晰文化自觉的现实诉求,思考文化自觉的可能趋势,就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与文化建设最为亟迫的时代命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凤翔  杨顺光  
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是新时代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基础工程,国家在表述上使用"国家资历框架"而非"国家资格框架",体现了以"人"为本而非以"证"为本的中国人才观。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引导人才的形成、发展和有序流动,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普遍、必然选择,由此方能在高分化程度的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整合并兼顾个人发展。中国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可以参考和借鉴国际实践经验,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的理论基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价值引领,将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成为依托"互联网+终身发展"融合平台的个性化素质评估与定制化发展指南系统,实现线上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终身发展相关组织的交互融通,为国民提供终身发展的个人素质定位导航、教育培训方案定制、职业匹配与发展规划等服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金昌  
一、设计原则(一)总体性原则。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总体性。这一显著特点决定了学科体系设计必须遵循总体性原则,即以一切可以用数量表现的事物作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总体来构建学科体系。只有这样,统计学的交叉横断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科体系的构建才稳固可靠。(二)系统性原则。人类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而这种认识所依据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也是逐渐完善与发展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志伟  
课程改革重建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新时代的教师文化范式必须从控制型文化走向对话型文化,这种文化是学习型文化,是教师不断反思的研修文化,是基于课程愿景的教师团队文化,是教师不断开拓的创新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秦玉友  张广斌  
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结构和文化是分析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路途。在课程改革研究中,单一结构路径分析课程改革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文化路径对课程改革的解释力越来受到重视。一个基本认识逐渐形成:课程改革需要通过结构重组与文化重建两个路径来完成,并且这两个路径又相互依赖,需要进行有效整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俊  胡怀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职教育的定位逐渐清晰,校园文化的流失和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高职校园文化重建和课程改革是办好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搞好高职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建立健全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方能彰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优秀的,掌握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宋昊  肖正德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中肯定了课程文化自觉研究的价值意蕴,注重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内涵阐释,凸显了课程文化自觉的特征分析,涉足了课程文化自觉的途径探究。研究虽取得重要的成效,但尚存在主题比较狭窄、重理论思辨轻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主题,致力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策略,重视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