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4)
- 2023(14047)
- 2022(11719)
- 2021(10662)
- 2020(8678)
- 2019(19004)
- 2018(18604)
- 2017(34625)
- 2016(18425)
- 2015(19958)
- 2014(19462)
- 2013(18903)
- 2012(17501)
- 2011(15892)
- 2010(16140)
- 2009(14817)
- 2008(14387)
- 2007(12886)
- 2006(11292)
- 2005(10409)
- 学科
- 济(76805)
- 经济(76740)
- 管理(53394)
- 业(53157)
- 企(44141)
- 企业(44141)
- 中国(25710)
- 方法(25278)
- 地方(24301)
- 农(21316)
- 业经(20483)
- 数学(20154)
- 数学方法(19910)
- 技术(19720)
- 财(15842)
- 学(15498)
- 农业(14810)
- 银(14452)
- 银行(14431)
- 制(14381)
- 融(14264)
- 金融(14261)
- 行(14071)
- 地方经济(13622)
- 技术管理(13538)
- 贸(13365)
- 贸易(13351)
- 理论(13255)
- 易(12832)
- 发(12627)
- 机构
- 学院(254222)
- 大学(249155)
- 济(102330)
- 经济(100115)
- 管理(94142)
- 研究(90754)
- 理学(80151)
- 理学院(79142)
- 管理学(77760)
- 管理学院(77255)
- 中国(68182)
- 科学(55933)
- 京(53184)
- 财(46717)
- 所(45776)
- 研究所(41402)
- 农(41129)
- 中心(41098)
- 江(40490)
- 范(36769)
- 师范(36352)
- 财经(36268)
- 业大(35063)
- 北京(33412)
- 院(33361)
- 州(33044)
- 经(32793)
- 农业(31949)
- 经济学(30992)
- 技术(29028)
- 基金
- 项目(170172)
- 科学(135870)
- 研究(127342)
- 基金(121196)
- 家(105854)
- 国家(104887)
- 科学基金(90465)
- 社会(82001)
- 社会科(77821)
- 社会科学(77807)
- 省(70291)
- 基金项目(63634)
- 教育(58114)
- 划(58089)
- 自然(56361)
- 自然科(55145)
- 自然科学(55131)
- 自然科学基金(54155)
- 编号(51171)
- 资助(47264)
- 发(42901)
- 成果(41474)
- 创(41213)
- 重点(39298)
- 创新(37571)
- 课题(37160)
- 部(35982)
- 发展(34605)
- 展(34030)
- 国家社会(33808)
共检索到396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曼曼 吴艳梅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更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国家文化建设方略生成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引领。应加强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深度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生成文化自信。应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树立保护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科学理念。建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政府支持,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三是融入生产生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利用科技赋能,推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传承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肩负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是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教材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质是引导中华文化身份意识觉醒和确立国家文化自信,是培育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基石。中小学教材建设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利用现代装帧设计与可视化技术,鲜活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形、意、神;建构品牌教材和专题系列,多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时代意蕴。为此,需要健全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制度体系与组织机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统筹规划与具体实施;增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持和范式指导;建立中小学教材建设价值共创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研发资源和共享平台。
关键词:
中小学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建华 俞晓群
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实现文化典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典籍永葆生命活力的可靠保证。典籍的"两创"可从文化价值观、话语载体、交流方式、呈现手段等方面展开。本文讨论后三者的实践转化,包括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和外国语言、直接引用和创意叙述方式转换、呈现手段创新等内容。典籍的"两创"文化创意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闫建敏 梁晨
节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反映节气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了节气文化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呈现内容、呈现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其主要呈现于教科书的选文、练习、助读三个系统之中。此外,指出节气文化所含理念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渗透,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理念、以劳树德促人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气文化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路径的创造性转化,一是教学目标重视文化教育,科学定位板块,提出恰当的节气文化教学目标并合理落实;二是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内部融合,加强学科之间链接,体现节气文化的系统性并注入外部活力;三是教学实施引导学生勤于诵读,激发学生实践精神,深化节气文化情感认同并注入生活体验。
[期刊] 求索
[作者]
郑大华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璀璨辉煌,不仅产生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济世兴邦的栋梁之才。在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湖湘文化及其所孕育的湖南人起到了“开风气之先”和“担时代大任”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研究湖湘文化,准确认识和传承好近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湖湘文化 精神特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泽华
民俗文化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俗文化唯有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适应时代新语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了深入阐挖民俗文化之精粹外,还应借助创意性思维对其熔魂铸魄,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民俗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新表达。同时,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重视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断激活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风尚与现实意蕴。
关键词:
新时代 民俗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洪席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不同的教学与课程文化传统遭遇了根本性的冲击、消解和挑战。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教学文化传统与灿如夏花的英美课程文化传统相遇,构成了当今世界教学与课程文化变革中的一大景观,并在中国这一特殊的教育改革场域中演绎出两种迥然有异的历史命运。在新时期,中国教学文化传统应与世界上所有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展开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并在超越对话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惟有此,中国教学文化传统才能实现"脱胎换骨"或"涅磐重生",最终走向"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自主、解放和新生。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九龙 贺秉花 尹莉
轩辕黄帝荆山铸鼎,标志“肇立华夏”。荆山原在秦汉时期称中华原,北周时期置中华郡,由此也被喻为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建于荆山原的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等,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实践支撑,而“三大融合”“三让情怀”“三学并举”的创新实践是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探索。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文章以图书馆古籍修复为例,通过历史溯源,指出图书馆古籍修复活动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调适”的内涵变化;从“结构—价值—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创新发展框架,提出要以主体为基础,强化活动协作机制建设;以优化为手段,构建纵横贯通的活动体系;以多元为目标,形成双重价值融合的活动成果;以政策为动力,搭建跨界合作活动平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图书馆 古籍修复 古籍保护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春玲
<正>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文化传播及开展全民教育的重要场所。进入新时代,随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充分挖掘公共图书馆职能、合理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与定位》一书是关于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立足于公共图书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泽应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性阐释,不仅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和结构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括。这些总结与概括既根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深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朝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并因此极大地发展了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不断完善,精神宝库不断充实,精神传统得以传承,彰显了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的精神价值,整体上锻铸了中华民族迎接并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骨,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中国人民精神的崭新篇章和辉煌史诗。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精神 创造性阐释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欣
韩城行鼓是中国锣鼓艺术中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1949年以来,韩城行鼓在民间起起伏伏、此消彼长背后的故事,折射出当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艰难历程。通过把握民间艺术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脉络,为"乡村文化振兴"及其制度设计提供案例支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美玉 詹雪芳
<正>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始终保持热忱,秉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的精神,结合国情创新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2023年是《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中国作为最早加入的缔约国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经验。回顾过去的20年,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郭国庆 王紫依
<正>随着这建立我国自主的市场营销知识体系、开展新时代营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文化自信增强,“国潮”作为一种新兴消费现象已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焦点。自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量已增长逾五倍,中国顶尖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也随之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国潮消费主体主要由90后与00后人群构成。他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与文化认同,这使他们更易接纳“国潮”品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