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
2023(1194)
2022(953)
2021(982)
2020(825)
2019(1728)
2018(1630)
2017(2964)
2016(1665)
2015(1934)
2014(2026)
2013(1932)
2012(1895)
2011(1579)
2010(1562)
2009(1551)
2008(1602)
2007(1437)
2006(1178)
2005(1162)
作者
(4604)
(3772)
(3630)
(3572)
(2417)
(1827)
(1766)
(1543)
(1401)
(1336)
(1263)
(1261)
(1210)
(1210)
(1180)
(1138)
(1105)
(1103)
(1092)
(1089)
(1088)
(971)
(934)
(885)
(857)
(845)
(814)
(813)
(770)
(762)
学科
(6100)
经济(6096)
(5762)
文化(3727)
理论(3590)
教育(3367)
(2447)
企业(2447)
方法(2321)
经济学(2161)
(2142)
中国(2131)
产业(1969)
思想(1945)
业经(1943)
管理(1927)
政治(1917)
市场(1852)
文化产业(1765)
文化市场(1765)
经济理论(1694)
研究(1692)
(1602)
教学(1462)
思想政治(1448)
政治教育(1448)
治教(1448)
德育(1431)
企业经济(1421)
图书(1308)
机构
大学(25399)
学院(24040)
研究(8367)
(7059)
经济(6845)
管理(6827)
科学(5641)
(5536)
师范(5492)
(5491)
理学(5449)
理学院(5325)
中国(5267)
管理学(5187)
管理学院(5118)
师范大学(4479)
(4216)
(4025)
教育(3951)
研究所(3859)
中心(3484)
北京(3474)
(3344)
(3231)
(3134)
技术(3017)
业大(2748)
经济学(2735)
财经(2735)
(2726)
基金
项目(13966)
研究(11541)
科学(10327)
基金(8796)
(7406)
国家(7293)
社会(6906)
社会科(6372)
社会科学(6372)
教育(5932)
(5836)
科学基金(5731)
成果(5637)
编号(5475)
(4779)
基金项目(4244)
课题(3833)
(3627)
项目编号(3613)
资助(3414)
重点(3359)
文化(3177)
(3091)
(3040)
(3018)
大学(2995)
规划(2948)
研究成果(2916)
自然(2906)
(2906)
期刊
(9810)
经济(9810)
研究(7939)
教育(7385)
中国(5484)
学报(5314)
图书(4078)
大学(3845)
科学(3755)
学学(3267)
书馆(3235)
图书馆(3235)
(2903)
(2823)
管理(2582)
农业(2042)
财经(1825)
(1743)
技术(1736)
(1646)
(1584)
论坛(1584)
职业(1559)
经济学(1444)
情报(1399)
高等(1386)
社会(1365)
经济研究(1353)
(1256)
社会科(1221)
共检索到38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国  
文化育人内含着文明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文明化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已构成当下中国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双重诉求。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与与文明化的内在生成方式,化育人"个体人格"的和谐一致,引导人"类身份"的文化确认,进而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文化育人在更深层面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当代中国应大力探索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挖掘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交融以化解人的文化身份焦虑,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化水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新民  张燕  
新时期科学教育(主要指自然科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科学知识教育层面,后现代知识观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怀疑甚至消解了科学知识具有的客观真理性。为此,坚持唯物认识路线,认清科学知识被赋予客观真理性因素的机制,是当前科学知识教育应澄清的基本前提;在科学方法教育层面,由于学生个体科学认识存在局限性,所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这个凸显人本主义的流行说法,不应成为科学方法教育应该坚持的科学的方法论。应多样综合地运用教师有意义讲授与学生主动探究等多种不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而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应肯定其具有的人文价值,警惕将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献君  
文化育人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它主要体现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是教育之根等方面。认识文化育人,要理解文化"有而无在"、"整体性"、"差异性"、"渗透性"等特性,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瑶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传承东林书院文化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构建了"以吴文化为依托、以德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独特发展之路。为传承无锡历史上的东林书院文化教育传统,承明德尚礼之训、求尽善人格之真,博采传统书院之德业并重的办学精髓,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弘毅书院。弘毅书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么加利  
当今,依托信息技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正在积极推广实施,但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思考与实质性定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信息技术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着开发手段的唯技术倾向、开发价值观的异化和开发内容的肤浅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提高对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与伦理层面的理解,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范畴的道器相统、表里相谐、理趣相合思想对信息技术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形式与实质内容的契合、学理性与审美性的一致上加强两者之间的融通,立足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立场,对技术手段与流程等合伦理性与合规律性运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与趣融合,使两者的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合理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范继业  张栋科  
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有效对接是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世界有效衔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关键环节。立足技术知识论视角,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技术知识的组织形式,是技术知识流动重要载体,而职业技能标准是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知识体系,因此,技术知识流动是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底层逻辑。从技术知识体系的组成结构和技术知识流动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分别建构了包含理论性课程、分解性课程、整合性课程和伦理性课程的多类型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包含岗位通识课程、职业特定课程、行业通用课程和核心素养课程的进阶式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系统搭建了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国平  
朋友们好!很高兴回到了我的家乡。今天,我在家乡上海和我的老乡及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天我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关键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翻转课堂、微课程、MOOCs的热潮犹在,"红气球项目"已闪亮登场。祝智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技术变革教育的大潜力。毫无疑问,技术将继续为教育提供各种难以想象的可能,我们也很好奇,技术还将为人类教育打开什么样更惊奇的大门。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张以宽  
会计哲学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难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仅就哲学与会计哲学的关系、会计哲学的概念、会计哲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会计哲学的指导作用作一些探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冀生  
作为大学哲学观的核心内涵,"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是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一个既相互渗透又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确认这一点,对于我国进一步认清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积极进行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国栋  
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学批评家、文化理论家特瑞·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中详细地从词源学角度对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并深刻地指出:"如果说‘culture’这个词追溯了一种重要的历史变迁,那么它也编码了许多关键性的哲学问题。在这个单一的术语之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主体性与持久性、变化性与同一性、已知事物和创造物的问题得到了模糊的凸现。"对于文化的哲学思考也提示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新思路,即以哲学的视角进一步总结大学文化建设并探求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而从现实角度来看,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文化及其建设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桑新民  
近年来,建构主义对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一种理论的跨时空传播,必然产生文化的误读,但这同时也正是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作者跨越二十多年研究建构主义的独特思想体验和教学生活体验,对建构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并探讨了中国教育研究和借鉴西方建构主义应该持有的健康心态和科学方法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哲学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是民众对某种哲学精神的自觉,即哲学主体性的高扬。为文化自觉提供理论支撑,是哲学本性所使然。从社会历史看,文化自觉和哲学主体性的提升都以人类主体性的不断高扬为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全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