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5)
- 2023(12447)
- 2022(10431)
- 2021(9298)
- 2020(7593)
- 2019(16782)
- 2018(16338)
- 2017(31321)
- 2016(16539)
- 2015(18456)
- 2014(18075)
- 2013(17478)
- 2012(16103)
- 2011(14565)
- 2010(14782)
- 2009(14292)
- 2008(13464)
- 2007(11887)
- 2006(10672)
- 2005(9814)
- 学科
- 济(84865)
- 经济(84762)
- 管理(52259)
- 业(41770)
- 企(36428)
- 企业(36428)
- 方法(25796)
- 中国(23120)
- 地方(22428)
- 数学(21142)
- 数学方法(20962)
- 财(19655)
- 业经(18273)
- 制(17548)
- 农(16736)
- 学(14123)
- 地方经济(13420)
- 体(13274)
- 环境(12816)
- 理论(11835)
- 融(11740)
- 金融(11736)
- 银(11440)
- 银行(11432)
- 和(11065)
- 贸(11009)
- 贸易(11002)
- 农业(10996)
- 行(10984)
- 务(10649)
- 机构
- 学院(237496)
- 大学(234903)
- 济(106903)
- 经济(104668)
- 管理(87513)
- 研究(81696)
- 理学(74665)
- 理学院(73778)
- 管理学(72659)
- 管理学院(72188)
- 中国(61195)
- 财(51604)
- 京(48058)
- 科学(45151)
- 财经(40111)
- 所(39124)
- 中心(36684)
- 经(36218)
- 江(36093)
- 经济学(34947)
- 研究所(34695)
- 范(31258)
- 师范(31032)
- 经济学院(31010)
- 北京(29775)
- 院(29623)
- 财经大学(29574)
- 农(29530)
- 州(28779)
- 业大(28266)
- 基金
- 项目(153985)
- 科学(123253)
- 研究(117057)
- 基金(112738)
- 家(95984)
- 国家(95198)
- 科学基金(83383)
- 社会(79157)
- 社会科(75127)
- 社会科学(75112)
- 省(60078)
- 基金项目(59054)
- 教育(53236)
- 自然(49907)
- 划(49279)
- 自然科(48776)
- 自然科学(48764)
- 自然科学基金(47840)
- 编号(46600)
- 资助(44300)
- 成果(38578)
- 重点(34839)
- 发(34355)
- 制(34309)
- 部(34002)
- 国家社会(33523)
- 课题(32938)
- 创(32561)
- 创新(30419)
- 教育部(30348)
- 期刊
- 济(130599)
- 经济(130599)
- 研究(78420)
- 中国(47354)
- 财(41269)
- 管理(35547)
- 科学(30249)
- 学报(30012)
- 农(28370)
- 大学(24306)
- 教育(24246)
- 学学(23116)
- 融(22537)
- 金融(22537)
- 经济研究(21965)
- 财经(21257)
- 技术(20156)
- 业经(19544)
- 农业(18691)
- 经(18555)
- 问题(17585)
- 贸(12471)
- 技术经济(11937)
- 现代(11590)
- 世界(11149)
- 发(10912)
- 商业(10839)
- 国际(10221)
- 经济问题(10046)
- 统计(10001)
共检索到366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邹小丹 蔡晓梅
近年来,文化经济成为城市再造的重要手段,重塑着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后工业路径。论文以“东莞茶仓”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经济地理视角解读城市地方营造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东莞茶仓”的地方营造经历了民间流行的茶品饮风气、政府缺位的茶文化乱象、资本赋予的茶经济价值、多主体建构的茶文化经济属性4个阶段的演变,在此过程中,“东莞茶仓”的物质环境、功能活动、符号意义相应发生了变化。(2)空间维度的地域逻辑、时间维度的价值逻辑、主体维度的意义逻辑共同建构了“东莞茶仓”地方营造的机制。三个维度彼此交织,相互影响,茶仓在依托这三个维度时其文化经济属性更为凸显。(3)“东莞茶仓”地方营造的本质是从文化走向文化经济的过程,茶的文化经济属性与地方营造的意义与价值相互建构,发展文化经济的过程就是城市地方营造的过程。论文将具体的个案放在更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来透视城市的转型发展。理论上创新性地剖析了文化经济地理学对于城市地方营造的解释力,实践上能够为其他工业型和资源型城市在转型时期的地方营造提供实践参考路径。
关键词:
文化经济地理 地方营造 茶 东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席振鑫 马丽 金凤君 陈卓 王乃昂 刘兆德
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资源禀赋、政策措施、技术创新、企业性质“四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分析框架,并依此对长治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国家能源生产供应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煤炭资源禀赋优势使长治市依然需要保持采矿业规模,使得采矿业独大的工业结构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受本地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创新要素投入较少且不均衡、创新主体属性等影响,现阶段技术创新更多发生在煤基产业部门,对长治市向工业初次转型阶段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国有控股企业在本地工业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在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下,国有控股企业对工业转型起着主要推动作用,但贡献集中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多布局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对非资源加工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整体而言,长治市形成了“政策引导、国企主推”的工业转型模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雯 金祥荣 朱希伟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柳 方元子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税收竞争理论认为,税率变动能否对要素流动产生实质性影响取决于地区间经济均衡的状态:以降税吸引要素流入的竞争手段仅在经济处于分散均衡状态下的匀质地区间有效;当存在经济集聚时,税率的降低不一定能吸引要素的流入。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体化阶段、贸易成本、政府的行政效率、基础设施水平和企业异质性等因素会对税收竞争机制及结果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分散均衡状态下,地方政府共同提高税率的税收协调与合作能够避免地区间盲目降税、"逐底竞争";在经济集聚状态下则应引导地方政府致力于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通过提高集聚租来促成地区间自发的税收协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柳 方元子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税收竞争理论认为,税率变动能否对要素流动产生实质性影响取决于地区间经济均衡的状态:以降税吸引要素流入的竞争手段仅在经济处于分散均衡状态下的匀质地区间有效;当存在经济集聚时,税率的降低不一定能吸引要素的流入。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体化阶段、贸易成本、政府的行政效率、基础设施水平和企业异质性等因素会对税收竞争机制及结果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分散均衡状态下,地方政府共同提高税率的税收协调与合作能够避免地区间盲目降税、"逐底竞争";在经济集聚状态下则应引导地方政府致力于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实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杨慧敏 刘乃全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转移理论,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集聚力和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的空间配置速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和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纺织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逐年加强,但2001~2007年却出现了从中西部向东部的增量调整为主的逆向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2001~2007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决策损失是导致2007~2009年纺织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空间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华友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集聚 机制与过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穆恩怡 贺灿飞
解析经济活动和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环境经济地理应运而生,主要研究环境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选择、适应与改造。论文首先梳理环境经济地理学科演进,构建经济循环视角下的研究框架,发现其经历了从关注外生发展时的成本外化与外部治理,逐渐转变为成本内化,将自然资源考虑为资本的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论文对1996—202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出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经历起步期、建构期、腾飞期等重要阶段。结合全球价值链和物料流通理论,论文分析出环境经济地理议题对后发区域“绿色化”转向、生产部门网络重构、演化经济地理需求侧以及全球—地方互动的关注,并提出未来研究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创新与产业转型,能源、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贡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关键词:
市场潜能 产业集聚 工资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琪 贺灿飞
技术关联是现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现实经济增长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背景下,探讨技术关联的概念和测度方法,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探究技术关联影响产品演化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在国家、区域和企业等不同尺度上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证明了产品演化路径显著依赖技术关联,即遵循路径依赖过程。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发现,有些区域通过向技术不相关产品进行演化从而实现了路径突破,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发现金融危机与扶持政策等外生力量和地方环境与制度等内生变量都会导致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俊 蔡浩辉 陶伟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探究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的实践过程及其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移民通过“家”的物质性与想象性串联多地方的情感和记忆,利用物质文化、空间形式和身体体验的相互作用建构“家”的熟悉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身份认同。地方意义与个人表达的互动是家庭物质实践的内在动力。(2)生活方式移民以城市为“家”的实践使“家”与地方的体验互构,基于亲缘、地缘和趣缘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家庭化”,形塑了移民从内部到外部的地方认同。(3)同时,“家”与城市的领域重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张力,多元行动者围绕“家”的经济利益、物质空间和象征边界的管制与抵抗,展演了生活方式移民与地方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论文刻画了生活方式移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体验多尺度相交的日常图景,从微观角度为“移民—地方”的互动机制以及移民对地方社会空间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城乡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春林 陈才 杨青山 曲洋
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思想为主线,围绕"空间"和"要素"这两个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论题,着重分析了基于区域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化内涵、城市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思想、我国城市化研究的三个基点内容(城市化发展过程、格局、机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响应与调控认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框架。
关键词:
区域经济地理学 城市化 理论框架 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