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4)
2023(16121)
2022(13416)
2021(12570)
2020(9881)
2019(22435)
2018(21930)
2017(40883)
2016(21933)
2015(24354)
2014(24138)
2013(23398)
2012(21943)
2011(19797)
2010(20075)
2009(18504)
2008(18048)
2007(16268)
2006(14671)
2005(13076)
作者
(60762)
(50703)
(50169)
(47760)
(32158)
(24380)
(22829)
(19429)
(19368)
(18283)
(17259)
(17162)
(16268)
(15624)
(15526)
(15374)
(14998)
(14664)
(14550)
(14434)
(12668)
(12349)
(12035)
(11847)
(11444)
(11362)
(11174)
(11052)
(10165)
(10013)
学科
(89073)
经济(88960)
(56340)
管理(54414)
(41278)
企业(41278)
(37207)
中国(30213)
地方(28864)
方法(27211)
业经(25149)
农业(25107)
数学(21063)
数学方法(20765)
(20119)
(18288)
(17893)
理论(16652)
(15830)
(15642)
银行(15628)
(15583)
金融(15579)
(15130)
(15071)
贸易(15055)
环境(14587)
(14403)
(14273)
地方经济(14003)
机构
学院(302539)
大学(295544)
(118512)
经济(115455)
管理(109515)
研究(104848)
理学(92148)
理学院(90938)
管理学(89283)
管理学院(88698)
中国(80536)
(64109)
科学(63275)
(56472)
(51769)
(51737)
(50171)
中心(49592)
(46980)
师范(46628)
研究所(46277)
财经(43014)
业大(42241)
(40781)
北京(40376)
农业(38783)
(38716)
(38105)
师范大学(37128)
(35822)
基金
项目(195609)
科学(153900)
研究(152908)
基金(136572)
(117379)
国家(115877)
科学基金(99269)
社会(96318)
社会科(90702)
社会科学(90680)
(81210)
基金项目(72413)
教育(69929)
编号(66173)
(65825)
自然(59401)
自然科(57893)
自然科学(57880)
自然科学基金(56768)
成果(54578)
资助(52737)
(48076)
课题(46773)
重点(44209)
(41448)
(41320)
(39393)
发展(39269)
(38828)
国家社会(38824)
期刊
(152544)
经济(152544)
研究(94558)
中国(73135)
(53195)
教育(45802)
(43583)
学报(42960)
科学(41880)
管理(40681)
农业(35456)
大学(33633)
(31665)
金融(31665)
学学(30880)
业经(29324)
技术(27210)
经济研究(21778)
财经(20404)
问题(19750)
图书(18702)
(17796)
(17253)
(15609)
(15350)
资源(15188)
(14681)
论坛(14681)
现代(14405)
商业(14018)
共检索到482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温莹蕾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颜苗苗  梅青  王明康  
在乡村旅游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高度契合的理论架构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发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发展规律与特殊路径。结果表明: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分为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与稳固期4个阶段。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下的系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适应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而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优化主体间协调机制及顺应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则构成了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经验来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杨克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本文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适宜性的各个因子,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GIS支持下,以50m×50m栅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章丘市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章丘市耕地适宜性情况总体良好,多数耕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中22.07%的耕地和21.40%的耕地为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26.88%为低度适宜。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处于勉强宜耕和不适宜耕作的状况,其中勉强宜耕耕地面积占22.35%,不宜耕的耕地面积占5.53%。论文最后对各个适应性耕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栅格数据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有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晓玲  唐欣  李凌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了固碳制氧、净化空气、气候调节、蓄水能力、水土保持、农业观光旅游等6类指标,采用市场评价法、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等定量化评价章丘市绣惠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生态效益比整治前增加了163.53万元,在所选定的6个指标中,除蓄水价值减少外,其余各项生态价值均增加,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但也要警惕生态系统的逆向发展。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管护阶段,要将生态效益理念贯穿始终。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剑  曹海欣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形式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山东省章丘市率先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资本与土地整治的深度融合,为促进城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张蕾娜  刘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的质量状况。该文首先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修正因子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使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为其生态适宜性的不同产生了区别。研究发现,章丘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南往北逐步减少,耕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能较好的修正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琪  郑蕾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发展,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优的发展环境和更强的要素保障,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科创与金融加速融合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提高金融服务“含金量”、优化金融杠杆对科创领域的科学支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尚琴琴  杨金娜  赵人镜  张玉钧  
引入一种基于互惠互利且可持续的环境管理理念,即日本里山理念,从乡村景观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并以北京浅山区史长峪村为案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通过人地共生、永续经营的乡村旅游发展观,挖掘在地景观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观,融入环境教育的乡村旅游产品观,以及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乡村旅游治理观四观协同的发展模式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日本里山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梓轩   陈静  
[目的]针对目前符合国家乡村振兴分类推进战略需求的村庄分类方法尚缺乏的现实问题,基于村庄尺度乡村振兴水平开展村庄类型识别研究意义重大。[方法]从尊重乡村内部差异规律及村民意愿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值法对2018年山东省乐陵市1086个村庄进行了两个维度上的定量测度,基于评价结果,运用两维二分组合、K-means聚类分析法识别村庄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1)乐陵市乡村振兴水平五个维度得分中生态宜居水平最高,产业兴旺水平有待加强。(2)中心城区周边几个街道的村庄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度。(3)采用两维二分组合方法识别出“振兴水平高-重构度高”“振兴水平高-重构度低”“振兴水平低-重构度高”和“振兴水平低-重构度低”4种村庄类型,大致呈现“西部多样-东部单一”的空间分布结构。(4)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一步识别出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产业带动类、产业提振类、拆迁撤并类、一般存续类6种村庄类型。[结论]在尊重乡村差异与村民意愿相结合的原则下,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蔡春杰  张沛  高吉奎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更是乡村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基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发展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认为生态文明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基质与基本要求,乡村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动力与动态变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反馈关系;从实践角度,选取榆林市三鱼路沿线乡村为实证案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沟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产业重构、生态乡村治理等乡村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依绍华  
乡村智慧物流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智慧物流政策支持乡村物流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惠民补贴、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强化乡村物流智慧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挥显著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智慧物流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推广、信息标准体系构建和人才专业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本文在分析总结乡村智慧物流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基础上,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乡村物流智慧化发展路径:构建高效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壮大乡村物流餐饮主体、优化物流网络体系和终端配送服务网络、完善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以期更好推动乡村物流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艳  
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腊尔山是典型的贫困纯苗族村寨地区,自从2013年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后,5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八洞村村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改变当地落后状态,并由此总结出了影响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十八洞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战略振兴战略计划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