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5)
- 2023(14926)
- 2022(12513)
- 2021(11606)
- 2020(9506)
- 2019(21333)
- 2018(20642)
- 2017(39280)
- 2016(20848)
- 2015(23010)
- 2014(22707)
- 2013(22038)
- 2012(20260)
- 2011(18208)
- 2010(17848)
- 2009(16067)
- 2008(15317)
- 2007(12991)
- 2006(11285)
- 2005(10018)
- 学科
- 济(89921)
- 经济(89841)
- 管理(54478)
- 业(52099)
- 企(40684)
- 企业(40684)
- 方法(35299)
- 数学(30070)
- 数学方法(29626)
- 中国(26384)
- 地方(25970)
- 农(25643)
- 业经(20887)
- 学(20219)
- 财(18521)
- 农业(18021)
- 环境(17200)
- 贸(15106)
- 贸易(15095)
- 易(14559)
- 和(14534)
- 地方经济(14355)
- 理论(14320)
- 发(13724)
- 融(13483)
- 金融(13481)
- 制(13458)
- 技术(13243)
- 银(13239)
- 银行(13213)
- 机构
- 学院(285675)
- 大学(281727)
- 济(115193)
- 经济(112882)
- 管理(108337)
- 研究(98170)
- 理学(93398)
- 理学院(92308)
- 管理学(90540)
- 管理学院(90004)
- 中国(73002)
- 科学(61416)
- 京(59113)
- 财(50666)
- 所(48321)
- 农(47187)
- 中心(45832)
- 研究所(44194)
- 江(42759)
- 业大(41634)
- 范(41028)
- 财经(40633)
- 师范(40618)
- 经(37074)
- 北京(36745)
- 农业(36588)
- 院(36329)
- 经济学(35621)
- 州(34548)
- 师范大学(32780)
- 基金
- 项目(200347)
- 科学(158904)
- 研究(148216)
- 基金(144381)
- 家(126041)
- 国家(124948)
- 科学基金(107831)
- 社会(95419)
- 社会科(90499)
- 社会科学(90483)
- 省(80320)
- 基金项目(76349)
- 自然(68164)
- 教育(67986)
- 划(67142)
- 自然科(66513)
- 自然科学(66497)
- 自然科学基金(65246)
- 编号(60142)
- 资助(57270)
- 发(48640)
- 成果(47542)
- 重点(46004)
- 部(43415)
- 创(42592)
- 课题(41562)
- 国家社会(39949)
- 创新(39723)
- 发展(38676)
- 科研(38153)
- 期刊
- 济(128985)
- 经济(128985)
- 研究(80584)
- 中国(56915)
- 学报(44841)
- 农(44028)
- 科学(41506)
- 管理(39741)
- 财(37686)
- 教育(34637)
- 大学(34174)
- 学学(32162)
- 农业(30607)
- 技术(25801)
- 融(25162)
- 金融(25162)
- 业经(23343)
- 经济研究(20088)
- 财经(19503)
- 经(16918)
- 问题(16667)
- 业(16163)
- 资源(14722)
- 图书(14672)
- 科技(14071)
- 版(13903)
- 商业(12964)
- 技术经济(12906)
- 发(12555)
- 现代(12202)
共检索到421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佳钰 苏明明 窦浩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从业者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非遗中,传统手工艺依赖于从业者对于特定材料的手工制作而独具特色,在体现自然造物规律的同时也是考察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重要范本。为了解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依托文化生态学理论框架,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图片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共同影响着非遗的传承;(2)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耗竭以及地理异质性是造成非遗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市场需求变化、代际价值观差异、经济因素和技术冲击阻碍着非遗传承;(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织构筑了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文化系统失衡制约着手工艺非遗传承。鉴于此,本文从资源管理、非遗价值解说和从业者生计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手工艺非遗传承困境的建议,为调和非遗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和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凤敏 孙红艳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录民族历史的重要符号,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但是,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承观念、传承队伍、传承路径三个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而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指明了方向,具体策略是: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传承吸引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增强传承的师资力量;构建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有效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琳 高涵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关键词:
传统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传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天舒 郭靖雯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同时进行深度的考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性存在,还包括了流动性与可变性,它并非是凝滞的地方特色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连接与互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继艳
我国传统手工艺是承载着农耕社会民众赖以生存的经济诉求与审美理想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产业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传统手工艺赖以维系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侵蚀,使得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能够有效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应该着重从完善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解决传承人危机、拓展生产应用以及加强文化认同感培育等方面入手强化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研究力度,切实解决实现传统手工艺科学、有效传承、发展的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本研究旨在评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旅游开发还有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并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娟丽 董思言 郭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剪纸在产业化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较低。事实上,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现实基础,应该采取以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并联盟学校教育、社区多方参与;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辅助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剪纸的目标市场、开发多样化产品;多渠道的网络传播、网络统一服务平台宣传与销售等模式以促进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重庆剪纸 产业化 发展困境 开发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永兵 龚自力
技艺水平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认定标准和名录入选的争议,也不利于其传承人的认定和授艺。技艺形成的逻辑路径是基于传承人行动能力范式下的工作活动中涉及知识的构建。显性化表述的工作诀窍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可以成为当前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项目评选和传承人认定中的关键性指标和技艺研究的方向,可以为学艺人的培养提供知识来源和文本依据,加快学艺人的成才效率,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现实个案。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中的工作诀窍知识应该是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为核心,工作过程为载体,非遗传承人为主体,专家学者为主导进行开发。其实施路径是首先描述传承人的能力,然后找到工作诀窍知识点,进而开发出工作诀窍知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玉唯 孙巍巍 李书锐
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有“鱼皮部”之称,其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甚理想,这些非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不深入。赫哲族技艺类非遗项目价值的挖掘,有助于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文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助于非遗研究的推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秀萍
中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够良好,出现了萎缩现象,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迫在眉睫。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丹丹 高歌
网络直播通过广泛传播渠道、互动的特性以及创新的形式赋能非遗产业发展,对于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构建网络直播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非遗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大于西部地区。此外,交通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起到了差异性影响。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直播中对非遗产业发展中的总体协调功能,企业应打造平台特色、突破流量困境,平台应规范主播直播行为、孵化非遗产品明星与非遗产品带货I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