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8)
- 2023(11549)
- 2022(9638)
- 2021(8860)
- 2020(7217)
- 2019(16806)
- 2018(16621)
- 2017(31443)
- 2016(17223)
- 2015(19531)
- 2014(19744)
- 2013(19310)
- 2012(18071)
- 2011(16685)
- 2010(17237)
- 2009(15807)
- 2008(15610)
- 2007(14041)
- 2006(12767)
- 2005(11603)
- 学科
- 济(78874)
- 经济(78804)
- 管理(43614)
- 业(40407)
- 企(31854)
- 企业(31854)
- 方法(31280)
- 数学(25745)
- 数学方法(25143)
- 地方(23815)
- 中国(23171)
- 农(21829)
- 业经(18768)
- 学(17546)
- 环境(15490)
- 农业(15104)
- 理论(14400)
- 和(13005)
- 发(12977)
- 贸(12796)
- 贸易(12781)
- 财(12332)
- 地方经济(12308)
- 易(12257)
- 融(12149)
- 金融(12145)
- 银(11804)
- 银行(11782)
- 制(11593)
- 技术(11525)
- 机构
- 学院(252633)
- 大学(248390)
- 济(95103)
- 经济(92829)
- 管理(92142)
- 研究(91859)
- 理学(78077)
- 理学院(76979)
- 管理学(75115)
- 管理学院(74651)
- 中国(68451)
- 科学(60449)
- 京(55747)
- 所(48044)
- 农(45316)
- 研究所(43879)
- 财(42499)
- 中心(41018)
- 江(40290)
- 范(38857)
- 业大(38617)
- 师范(38478)
- 北京(36154)
- 农业(35066)
- 院(33662)
- 财经(33056)
- 州(32800)
- 师范大学(30964)
- 经(29665)
- 省(29206)
- 基金
- 项目(166912)
- 科学(130197)
- 研究(120545)
- 基金(116811)
- 家(103416)
- 国家(102558)
- 科学基金(86356)
- 社会(74321)
- 社会科(70376)
- 社会科学(70353)
- 省(68572)
- 基金项目(61373)
- 划(57587)
- 自然(56160)
- 教育(55205)
- 自然科(54687)
- 自然科学(54669)
- 自然科学基金(53598)
- 编号(49190)
- 资助(49015)
- 发(41805)
- 成果(39952)
- 重点(38817)
- 课题(36194)
- 部(34694)
- 创(34131)
- 发展(32804)
- 展(32225)
- 创新(31911)
- 科研(31462)
- 期刊
- 济(115537)
- 经济(115537)
- 研究(73168)
- 中国(56093)
- 农(41959)
- 学报(40926)
- 科学(39637)
- 管理(34466)
- 教育(33574)
- 大学(30592)
- 财(29965)
- 农业(29307)
- 学学(28700)
- 技术(23818)
- 融(22459)
- 金融(22459)
- 业经(21067)
- 经济研究(17372)
- 业(16324)
- 资源(15137)
- 财经(15118)
- 问题(14787)
- 统计(13730)
- 经(13086)
- 图书(13036)
- 科技(12812)
- 策(12689)
- 版(12688)
- 技术经济(12498)
- 商业(11892)
共检索到389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琪敏 史中超 谈国新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既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活态传播路径,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案例。文章首先利用ROST CM6工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构建出相关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统计数据,综合评价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根据各维度评价的差异情况,总结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研究发现:(1)从评价结果看,我国非遗保护指标权重高于主体获益与旅游市场,且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从发展模式看,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形成了上下贯通型、从上至下型、从周边到中心型、以大带小型4种模式。最后,为更好地保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活态传播,提出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实践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增文 周建明 所萌 王茜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索了热贡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潜力,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赖斌 杨丽娟 方杰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三个主导因素,并综合模糊二元对比决策方法,提出了建立模糊因子分析模型的思想,丰富了定量研究该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法。
关键词: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测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萍 杜通平 李贵卿 赖兵
民族文化是非常宝贵 ,且最具全球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四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 ,民族文化开始彰现出特有的魅力。然而 ,旅游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褪、散失。因此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目前业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纵观国内外开发研究成果及现实开发案例 ,结合四川旅游资源特色 ,本文认为建立“文化生态村”是实现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关键词:
文化生态村 民族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丰晓旭 夏杰长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清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现状,改变只强调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树立产业综合质量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仍较为困难,文章在总结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试评价。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看,产业域水平发展稳定,空间域水平发展迅猛,而管理域发展水平波动性比较明显。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增强的趋势;大多数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多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全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空间设施共享和综合治理创新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区域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兰芳 邓运员 彭蝶飞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已引起了旅游界的广泛重视,它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形式。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态本底条件,理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为此运用SWOT方法,分析南岳衡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了南岳衡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思。
关键词:
SWOT分析 旅游发展 衡山自然保护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清 崔国发 胡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连玉銮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建平
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在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1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总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剑冰
苏州古城区现存的古典园林作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如同文化标本一般,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和风格。本文从苏州古城区的居住街区空间构成入手,通过重新评价古典园林作为街区空间资源的价值定位,探索居民生活和园林文化相互融合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资源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其特征为:旅游者和居民的利益统一在街区生活环境改善之上;以古典园林为平台形成旅游者和居民间的交流;园林资源保护的旅游者和居民双方参与。
关键词:
苏州古城区 古典园林 社区旅游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琳
文章通过构建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趋势,但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集中在轻度失调与临界协调阶段。进一步采用空间反距离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行政力、市场需求均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但于东、中、西部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根年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将旅游业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又依据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开发程度,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个生态旅游开发等级;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生态—经济开发对应关系,提出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模式及开发程序;最后,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开发政策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振刚
从对自然保护区界定和生态本质分析入手 ,讨论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正负影响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峰
准确评价旅游业发展水平,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正确产业政策的前提。利用多指标构建适合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 2016年指标数据进行定量测评。从全国来看,西北5省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现状为陕西属于良好等次,甘肃、新疆属于一般等次,宁夏、青海属于较差等次。具体分析结果为,西北5省区优质旅游资源较少;除陕西外,其他4省区旅游业规模、基础设施评价基本处于全国末位; 5省区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 5省区自然环境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除陕西外,其他4省区社会环境仍有待改进。为进一步提升西北5省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