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0)
- 2023(15022)
- 2022(12797)
- 2021(11808)
- 2020(10005)
- 2019(22400)
- 2018(21972)
- 2017(42045)
- 2016(22732)
- 2015(25193)
- 2014(24549)
- 2013(23822)
- 2012(21576)
- 2011(19019)
- 2010(18578)
- 2009(16976)
- 2008(16144)
- 2007(13807)
- 2006(11766)
- 2005(10193)
- 学科
- 济(85153)
- 经济(85023)
- 管理(69036)
- 业(61405)
- 企(51074)
- 企业(51074)
- 方法(40710)
- 数学(35457)
- 数学方法(35014)
- 财(26568)
- 农(24276)
- 中国(21641)
- 业经(20429)
- 制(19544)
- 地方(18597)
- 环境(17421)
- 学(17266)
- 农业(16248)
- 贸(16035)
- 贸易(16029)
- 务(15645)
- 易(15609)
- 财务(15600)
- 财务管理(15565)
- 企业财务(14810)
- 技术(13993)
- 和(13709)
- 划(13474)
- 体(13429)
- 银(13311)
- 机构
- 学院(308389)
- 大学(307438)
- 济(123371)
- 经济(120968)
- 管理(120789)
- 理学(105502)
- 理学院(104361)
- 管理学(102495)
- 管理学院(101919)
- 研究(99812)
- 中国(74626)
- 科学(62682)
- 京(62577)
- 财(58774)
- 农(53956)
- 业大(49298)
- 所(48472)
- 中心(48219)
- 财经(47040)
- 江(45305)
- 研究所(44405)
- 经(42870)
- 农业(42232)
- 范(38586)
- 经济学(38442)
- 师范(38093)
- 州(37989)
- 北京(37977)
- 院(36777)
- 财经大学(35172)
- 基金
- 项目(223992)
- 科学(177096)
- 基金(164749)
- 研究(159282)
- 家(145555)
- 国家(144363)
- 科学基金(124265)
- 社会(104063)
- 社会科(98771)
- 社会科学(98748)
- 基金项目(88017)
- 省(87599)
- 自然(81666)
- 自然科(79703)
- 自然科学(79675)
- 自然科学基金(78210)
- 划(74176)
- 教育(72703)
- 资助(65731)
- 编号(62492)
- 重点(50806)
- 成果(49200)
- 部(49197)
- 发(47354)
- 创(47291)
- 创新(44267)
- 制(44128)
- 国家社会(44078)
- 科研(43729)
- 课题(42459)
共检索到437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永桂
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1561名地方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分层回归法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社区依附对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社区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248、0.244,生活满意度调节了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和社区认同的影响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56、0.120;社区认同在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的正向影响中具有一定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58,同时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受到了生活满意度的调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盛学峰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文章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提出了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具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基本条件,包括领导体制、规划编制、法规政策、资金保障,以及实施工作措施的系统性建设。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琪敏 谈国新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播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样本收集地,构建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影响模型,并检验旅游经历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游客非遗先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2)游客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也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成本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3)游客的成本感知价值分别在“非遗先前知识-游客满意度”“非遗先前知识-游客忠诚度”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旅游经历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弱化游客感知成本价值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文章拓展了“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和“刺激-机理-反应”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管理机构在旅游宣传、活动设置、个性化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建清 胡衡生 韦倩虹 梁海华
从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协调统一出发。通过对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明确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以壮族文化遗产保护花山岩画群为前提,提出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琪 侯晓斌
研究山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山西文化,尤其是保护传承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山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践情况着手进行研究,结合山西省情,针对山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山西保护、展示、活化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增文 周建明 所萌 王茜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索了热贡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潜力,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川 胡敏 赵中枢
历史城市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是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研究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找出其中一些有效方法和某些规律,对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论文试以徽州文化区的绩溪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结合的特点,乡村与城镇在选址,发展中的内在联系,绩溪县城的景观特征,提出生态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
历史城市 生态保护 徽州文化区 绩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琪敏 史中超 谈国新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既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活态传播路径,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案例。文章首先利用ROST CM6工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构建出相关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统计数据,综合评价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根据各维度评价的差异情况,总结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研究发现:(1)从评价结果看,我国非遗保护指标权重高于主体获益与旅游市场,且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从发展模式看,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形成了上下贯通型、从上至下型、从周边到中心型、以大带小型4种模式。最后,为更好地保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活态传播,提出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实践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忠 郜学敏 刘家明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讨其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体系和互动机制,研究表明: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互动的基础动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打造晋中旅游新业态,开辟晋中旅游新特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所萌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探索一种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迄今已设立了15个。在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分析基础上,对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民族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间的整体性保护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三个层面,对整体性保护的内涵与策略进行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文洪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文化的继承、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尽可能地保存各种文化遗产的完整;二是共生,维持异质文化在同一空间环境中的永久性;三是适应,在更新改造中促进文化遗产的发展协调;四是人本主义,使历史社区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五是系统,使各层级关系的保护成为系统工程;六是平衡,和谐处理不同文化界面的过渡关系和新旧关系。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文化遗产 环境 平衡 保护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何洛
力度,推进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央、省下达大理300万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费的基础上,1—7月,全州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近1.23亿元,增支1251万元,增长11.4%。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杨柳 吴衍发
绿色美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在旨归。基于绿色美学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原理,考察徽州屏山村木雕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它是在屏山村特定的生态语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其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的诸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了屏山村的文化生态秩序。文章针对徽州屏山村木雕存在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损害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转向遗产生活性保护等路径,以促进屏山村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提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涤湘 简慧敏 楚晗
在快速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城市边缘地区村民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论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了生态保护区设立对邻近村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在逐渐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使村民的生计方式、社会关系和生活体验发生改变,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着村民的地方感。村民的地方感不仅受到地方变化影响,还受到其自身过往经历及人际关系产生的时空对比心理的影响。对比后产生的相对获得感更有利于积极地方感的构建,消极地方感则与对比后产生的相对失去感有关。时空对比机制的提出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村民不同地方感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和维护村民的积极地方感,进而更好地平衡生态区的保育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感 生态保护区 扎根理论 小洲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 平爱红
当前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乡村社区是一种共生关系,乡村社区的生态观念影响着自身和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认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村社区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生态意识薄弱;乡村社区的生态教育机制不健全;乡村社区的文化生态建设不足等。从加强乡村社区生态教育,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加强乡村社区的人才队伍培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建设乡村社区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乡村文化认同等方面,乡村振兴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乡村生态文化 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