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1)
- 2023(4340)
- 2022(3719)
- 2021(3454)
- 2020(2905)
- 2019(6596)
- 2018(6486)
- 2017(12978)
- 2016(6689)
- 2015(7770)
- 2014(7652)
- 2013(7639)
- 2012(7290)
- 2011(6293)
- 2010(6222)
- 2009(5437)
- 2008(5115)
- 2007(4423)
- 2006(3650)
- 2005(3112)
- 学科
- 济(32161)
- 经济(32136)
- 业(15967)
- 管理(15141)
- 企(12217)
- 企业(12217)
- 地方(11647)
- 方法(11529)
- 农(10130)
- 业经(9416)
- 产业(9047)
- 数学(8930)
- 数学方法(8870)
- 结构(7684)
- 中国(7207)
- 农业(7124)
- 地方经济(6048)
- 技术(5126)
- 和(5105)
- 理论(4980)
- 贸(4626)
- 贸易(4624)
- 环境(4477)
- 易(4299)
- 学(4199)
- 制(3978)
- 财(3965)
- 文化(3890)
- 人民(3869)
- 产业结构(3675)
- 机构
- 学院(91640)
- 大学(88350)
- 济(38163)
- 经济(37434)
- 管理(35674)
- 理学(30919)
- 理学院(30514)
- 管理学(30093)
- 管理学院(29911)
- 研究(28839)
- 京(21671)
- 中国(21341)
- 科学(17367)
- 财(14806)
- 北京(14047)
- 范(13901)
- 师范(13839)
- 中心(13758)
- 江(13448)
- 所(13291)
- 业大(12755)
- 农(12454)
- 研究所(12047)
- 财经(12004)
- 州(11199)
- 经济学(11179)
- 师范大学(11155)
- 院(10700)
- 经(10681)
- 经济学院(10161)
- 基金
- 项目(63429)
- 科学(50305)
- 研究(49651)
- 基金(44250)
- 家(36841)
- 国家(36431)
- 科学基金(32180)
- 社会(32081)
- 社会科(30405)
- 社会科学(30402)
- 省(26235)
- 基金项目(24635)
- 编号(21345)
- 划(21207)
- 教育(21165)
- 自然(19258)
- 自然科(18727)
- 自然科学(18726)
- 自然科学基金(18383)
- 资助(16519)
- 成果(15966)
- 发(15860)
- 课题(14402)
- 重点(13676)
- 创(13620)
- 发展(13480)
- 展(13268)
- 部(12991)
- 创新(12587)
- 国家社会(12538)
共检索到133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弘 昝杨杨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产业创新,是我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建立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采用北京市2010-2016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每个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与企业间竞争合作的确是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其中,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是最重要的动因,而市场需求与企业间竞争合作的推动作用有待提高。最后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路径:应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引导作用、完善政策规划、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创产业链来推动北京文创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王丽龄
集聚带来效益在很多产业领域得到证实,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全面集聚是否是有效的?论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益及其在产业间的差异,应用CES模型分析了北京市文创产业三大类细分产业的集聚效益及动因。研究发现,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能够产生正效益,但某些细分产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负变化。进一步通过动因分析,提出分类引导集聚的必要性与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雅萍 吴丰林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符合北京市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文化创意单元、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都是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结构 优化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怡琦
历史街区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温床",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原真性并为历史街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而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新途径。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梳理了北京南锣鼓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调整,以实现三种驱动力均衡做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梁玢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战略建议。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劳动生产率 北京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泓明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已远远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选择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为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集群 产业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晶 曹麦
本文在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创造增加值6402亿元,吸收从业人员294万人,分别占北京市GDP和北京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和20.7%。最后,本文针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灰色预测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弘 昝杨杨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产业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采用2008-2015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汉坡 宋延军 徐艳青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支撑其运作的动力要素是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依据组织力的来源,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为自组织动力机制和他组织动力机制,并分别归纳总结了相应的动力机制支撑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模型。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性考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建华
通过对北京文化经济规划和政策实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北京提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的重要价值。认为现阶段政府在文化经济发展中主要扮演推动者角色,但要真正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相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软实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高水平的挑战者的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于泽 朱学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幸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文化消费、文化投资与江苏省GDP的关系,得出文化消费更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结论,并提出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江苏省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 文化投资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毕娟 张耘
科技人文化的目标是在科技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多层次共同实现人文化,同时,科技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推进人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科技人文化的必然路径。"三个北京"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最佳诠释。因此,人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科技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并以此来推进北京城市建设和文明进步,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技 人文化 模式 路径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将文化当作一个有机体,当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在旧城更新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文化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化。资料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