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00)
2023(16210)
2022(14031)
2021(13311)
2020(11040)
2019(25354)
2018(25342)
2017(48168)
2016(26496)
2015(29901)
2014(30157)
2013(29667)
2012(27994)
2011(25145)
2010(25534)
2009(23459)
2008(23080)
2007(20558)
2006(18285)
2005(16366)
作者
(77617)
(64280)
(63935)
(60508)
(41265)
(31062)
(29126)
(25190)
(24537)
(23220)
(22200)
(21680)
(20505)
(20391)
(19717)
(19690)
(19111)
(18970)
(18483)
(18405)
(16154)
(15934)
(15613)
(14759)
(14475)
(14425)
(14360)
(14287)
(12957)
(12799)
学科
(109042)
经济(108919)
管理(71893)
(69017)
(56547)
企业(56547)
方法(44808)
数学(36338)
数学方法(35779)
(31364)
中国(31273)
地方(29743)
业经(26200)
(25153)
(24647)
农业(21397)
理论(21045)
(19770)
(18330)
(18195)
贸易(18178)
(17460)
环境(16975)
(16795)
银行(16752)
技术(16448)
(16437)
金融(16431)
教育(16071)
(16071)
机构
大学(374314)
学院(373755)
管理(143452)
(140795)
经济(137200)
研究(128962)
理学(122661)
理学院(121139)
管理学(118828)
管理学院(118147)
中国(96878)
(82462)
科学(82302)
(66074)
(65500)
(63300)
研究所(59810)
中心(58921)
(58041)
业大(56080)
(54978)
师范(54473)
北京(52865)
财经(51237)
农业(49052)
(47629)
(46863)
(46296)
师范大学(44012)
(41602)
基金
项目(248322)
科学(193172)
研究(183895)
基金(175624)
(152751)
国家(151335)
科学基金(128801)
社会(112557)
社会科(106213)
社会科学(106185)
(99476)
基金项目(93824)
教育(84510)
自然(83375)
(82668)
自然科(81332)
自然科学(81312)
自然科学基金(79809)
编号(77288)
资助(72335)
成果(64076)
(56086)
重点(55545)
课题(53968)
(53418)
(50711)
创新(47136)
科研(46739)
项目编号(46718)
大学(45846)
期刊
(167330)
经济(167330)
研究(112624)
中国(80393)
学报(60697)
(59106)
科学(56136)
管理(53324)
教育(51401)
(49633)
大学(45684)
学学(42394)
农业(40917)
技术(33597)
(33395)
金融(33395)
业经(28572)
经济研究(24481)
财经(24436)
图书(24115)
问题(21691)
(21353)
(20893)
(18262)
资源(18251)
科技(18245)
理论(17906)
技术经济(17660)
现代(16818)
书馆(16796)
共检索到573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旺  王汝辉  
文化权的主体是拥有、认同该文化的少数民族全体,主要包括文化自决权、文化发展权和文化使用权。企业资本介入到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开发后,少数民族的文化权被忽视、盗用和滥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本文拟从文化权理论的视角,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探讨在企业资本介入后如何让少数民族自身在社区旅游发展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让少数民族自身产生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激励,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汝辉  
产权学派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必然导致不同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绩效。本文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典型案例,以巴泽尔产权模型为理论基础,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影响和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关系,从产权制度层面揭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产权不断专业化配置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手中,各相关利益者互不信任、相互侵权等现象与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根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龙梅  
社区参与是当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本文选取四川桃坪羌寨这个典型的发展旅游业的民族村寨社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内化在居民心理的无权感为依据,从居民感知的角度,调查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增权效应。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莞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四川省茂县乡村旅游的典型羌族村寨——坪头羌族村寨和牟托羌寨村民感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羌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政府、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四者利益博弈和行为协作的过程,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当地村民能否持续受益,关键在于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三者能否持续有效地沟通。由此,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村民利益,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赖斌  杨丽娟  方杰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三个主导因素,并综合模糊二元对比决策方法,提出了建立模糊因子分析模型的思想,丰富了定量研究该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斌  董锁成  薛梅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边缘地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与"中心区"形成了鲜明的中心——边缘区域格局。"中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边缘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生态农业、绿色特产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川西边缘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一  马盼盼  
森林碳汇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活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创汇增收的手段之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地区,同时又是长期陷于资源陷阱困境的川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探索如何实现森林碳汇,尝试建立碳汇扶贫的模式,既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又为我国碳汇项目实施参与扶贫设计了参考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鸿  刘双全  
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的民宿发展模式,是内生型民族旅游村寨成长的有力支撑。但其"规模小、非正式、依赖家庭"的特征使得民宿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户自身行为过程及特征的影响。关注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投资行为、改善投资效益。文章以汶川地震后异地安置的木梯羌寨为例,借助扎根理论,探讨农户民宿投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民族村寨农户民宿投资行为经历意愿形成、行为产生、行为强化3个阶段,其影响机制可概括为"认知-情景-规范"模式,包含利益认知、风险认知、情感支持等七大因素;(2)各因素对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使农户民宿投资行为呈现风险规避、市场驱动、有限理性等特征。该研究认为,优化内生型民族旅游村寨成长过程中农户的投资行为,应当重视市场评估和前期规划,提升农户风险应对能力,发挥社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李如嘉  唐勇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金伟  谢伶  张赛茵  
近年来,黑色旅游已成为自然灾害地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社区居民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黑色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却十分缺乏。文章以吉娜羌寨为例,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了社区居民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感知及其应对旅游业发展演化所采取的参与行为。研究发现:(1)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地震遗址是见证和纪念灾难、缅怀逝者、传承社区记忆的“物”和“场”;(2)当地居民对发展黑色旅游普遍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黑色旅游是推动灾区恢复重建、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3)社区居民与“他者”(游客、外来商户)角色关系的重构,导致了“我者”和“他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给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4)社区居民采取了多种“自觉”参与旅游发展的行动,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当地的社区参与已开始从“外部推动”向“内部自觉”转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旺  孙璐  吴明星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伟  吴必虎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是区域和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尝试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 ,并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旅游意识和利益表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讨论并提出了“利益主体”理论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怀良  
全域旅游是旅游资源富集、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地区的一种发展新方式。全域旅游需要区域内部有高密度的多样景观,协调统一的区域主题以及适中的区域尺度。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利用优越的区域内在条件,将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相融,将森工、水能开发、食品加工与旅游联动,将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本土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养生旅游相统一,形成一系列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关联雏形。依托域外大景区整体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实行点、轴、面串联推进景观的全域统筹,突出绿色主题的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全域协同发展,并探索出全域旅游的产业关联与地域统筹协作模式。实践表明:这类区域全域旅游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政府主导、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关联、差异化发展的地域协同、地域文化挖掘与人文景观营造的特色提升等策略。针对该县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更新观念与强化政府主导,以产业链间的横向关联推动产业聚变,以分层次/类别统筹开发促进全域协同,坚持生态优先和强化环境保护等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