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96)
- 2023(7806)
- 2022(6412)
- 2021(6007)
- 2020(4570)
- 2019(10119)
- 2018(9822)
- 2017(18706)
- 2016(9669)
- 2015(10527)
- 2014(9990)
- 2013(9619)
- 2012(8722)
- 2011(7799)
- 2010(7740)
- 2009(7652)
- 2008(6835)
- 2007(6141)
- 2006(5257)
- 2005(4245)
- 学科
- 济(38380)
- 经济(38333)
- 业(27876)
- 农(27420)
- 管理(22285)
- 农业(18786)
- 企(17165)
- 企业(17165)
- 业经(13395)
- 方法(12401)
- 地方(11471)
- 中国(11255)
- 数学(9646)
- 数学方法(9515)
- 财(8395)
- 制(8121)
- 农业经济(7438)
- 发(7043)
- 收入(6798)
- 贸(6660)
- 贸易(6656)
- 易(6440)
- 理论(6410)
- 体(6073)
- 发展(6068)
- 展(6059)
- 学(6040)
- 教育(5876)
- 策(5772)
- 产业(5628)
- 机构
- 学院(131888)
- 大学(125447)
- 济(51496)
- 经济(50387)
- 管理(48934)
- 理学(42559)
- 理学院(42071)
- 管理学(41279)
- 研究(41110)
- 管理学院(41021)
- 中国(31039)
- 农(25452)
- 京(24388)
- 科学(23947)
- 财(22952)
- 中心(20515)
- 范(19891)
- 师范(19756)
- 江(19234)
- 业大(19038)
- 所(18810)
- 农业(18406)
- 财经(18381)
- 研究所(16962)
- 经(16602)
- 州(16194)
- 经济学(15827)
- 师范大学(15321)
- 北京(14426)
- 经济学院(14377)
- 基金
- 项目(91436)
- 研究(73133)
- 科学(72687)
- 基金(65170)
- 家(55463)
- 国家(54868)
- 社会(48183)
- 科学基金(47432)
- 社会科(45194)
- 社会科学(45189)
- 省(36903)
- 基金项目(34558)
- 教育(33019)
- 编号(32235)
- 划(30105)
- 自然(27264)
- 自然科(26624)
- 自然科学(26620)
- 成果(26317)
- 自然科学基金(26107)
- 资助(24253)
- 发(21857)
- 课题(21300)
- 重点(20301)
- 国家社会(19819)
- 部(19639)
- 创(19512)
- 性(19299)
- 年(18822)
- 制(18644)
共检索到191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蕾莉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国家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性"和"个性"的关键因素。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受到乡村民俗与宗教文化的交互影响,其乡村社会更加复杂,社会治理更加难以协调,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对乡村社会的解构,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流失与变异,给乡村自治带来了新的局面。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乡村政治的新态势,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各种影响,通过对乡村政治的内在需求研究乡村文化的重建,寻找二者的契合与互构。
关键词:
文化振兴 村民自治 文化重建 乡村善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丽芳 董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着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地区资源优势;抓住高新技术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涛 李双奎 韩建民
通过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草岔沟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现状,从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弱经济基础是如何支撑村民自治上层建筑的,弱集体经济对村民自治的支撑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弱集体经济导致村民自治物质基础薄弱;弱集体经济弱化村民政治参与;弱集体经济影响乡村关系,扭曲村级自治主体价值。村民低收入对村民自治的支撑分析也包括三个方面:村民低收入削弱政治参与动机;村民低收入制约村级社会层次分化,村民民主政治诉求淡化;村民低收入影响教育投资,构成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障碍。因此说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贫困制约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艺颉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治理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但现有村民自治制度导致了农村治理结构不科学、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困境,并且阻碍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导致战略实施的扭曲与失衡。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机制,提升新时期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通过构建制度滞后供给模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制度诉求与现有供给不足导致的实践困境,并探讨滞后制度供需矛盾中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问题,对制度新需求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提出转型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民自治 滞后供给 制度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正丽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要求,必须依靠健全的乡村民主治理体系予以支撑,因而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反映出国家的整体治理水平。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诸多基础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制约了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因而需要准确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陈病旧疾"和新生问题,并探索"良善之治"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芳
<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不断增加,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旨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由贺卫光、尹伟先、祁进玉等人编写的《民族地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一书,通过对不同民族地区的调研和分析,探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书主要特点如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红荃 李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成效卓著且前景广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在自然、历史及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培训差异化发展的导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秉持共同体思维,提升人才的民族适切性。结合系统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原则,应完善培训制度,构建培训共同体,调整培训内容,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新型职业农民 系统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萍 黄凯丽 赵海波 李文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云南民族地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在考虑云南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文章立足云南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前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优化措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清龙 李凯
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灿烂多元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本然旨归、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可忽视产业规模单一的“广度”困境、科技赋能缺失的“热度”困境、新型人才不足的“硬度”困境、文化价值偏离的“温度”困境以及文化品牌孱弱的“黏度”困境。纾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要从立足差异性、注重集聚性、聚焦创新性、落实双效性、把握延展性着手,深挖民族文化资源以明确产业方向、统筹规划发展战略以增加产业产出、依托新兴科学技术以促进产业升级、统筹协调价值归属以助力产业发展、开发打造特色品牌以提升产业美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岳妍 韩锋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方针,以拉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和传承,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业文明的推进至关重要。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同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式和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梦 卢小丽 李星明 张祥
伴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与现代性嵌入,民族地区乡村正经历着破碎化、脱域化、无序化等空间异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本文从乡村空间的文化性出发,引入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关注乡村文化空间中表征情感与精神维度的生命文化空间,并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维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系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体系,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村为例,提出旅游驱动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三重策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健全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文化活态传承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建立有效社区参与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以工代赈 村民自建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龙燕 姚翼源
"乡村振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新概念与新时代主张,能够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当前乃至以后,中国社会不但要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提升农民收入,还应将乡村振兴当做工作的重点。文章以此为视角,对我国民族地区庭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实支撑等问题进行研究,借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经济体制 体制重构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