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26)
2023(5423)
2022(4536)
2021(4416)
2020(3403)
2019(7547)
2018(7678)
2017(12663)
2016(7847)
2015(8629)
2014(8395)
2013(7126)
2012(6190)
2011(5602)
2010(5787)
2009(5154)
2008(4618)
2007(4125)
2006(3578)
2005(3251)
作者
(16577)
(13640)
(13306)
(12915)
(8557)
(6501)
(6316)
(5319)
(5094)
(4940)
(4562)
(4389)
(4341)
(4290)
(4098)
(4066)
(4041)
(4040)
(4031)
(3795)
(3464)
(3410)
(3251)
(3174)
(3118)
(3087)
(3017)
(2950)
(2792)
(2780)
学科
教育(20303)
(14630)
经济(14612)
管理(13945)
中国(12067)
(11105)
(10147)
企业(10147)
理论(8934)
教学(7097)
(5778)
方法(5673)
(5628)
业经(5179)
(4780)
思想(4562)
政治(4457)
发展(4381)
研究(4380)
(4318)
(4259)
思想政治(4231)
政治教育(4231)
治教(4231)
德育(4186)
(3794)
文化(3770)
技术(3766)
农业(3585)
(3584)
机构
大学(88710)
学院(87438)
研究(30687)
教育(28283)
管理(25455)
(24270)
师范(24174)
(22803)
经济(21945)
理学(21781)
理学院(21398)
管理学(20739)
管理学院(20533)
(19976)
师范大学(19716)
科学(17825)
职业(16001)
中国(15925)
技术(15014)
(14612)
(14256)
北京(13209)
中心(13009)
研究所(12936)
(11878)
(11504)
(11223)
教育学(10975)
职业技术(10947)
技术学院(10045)
基金
项目(55493)
研究(50897)
科学(45075)
基金(34994)
教育(32252)
社会(29032)
(28789)
国家(28328)
社会科(27120)
社会科学(27118)
编号(25166)
(24486)
科学基金(23950)
成果(23108)
(22219)
课题(20607)
(18990)
基金项目(17323)
规划(15443)
项目编号(15349)
重点(14152)
(13805)
(13749)
(13500)
资助(13258)
(13215)
自然(12783)
研究成果(12736)
自然科(12488)
自然科学(12486)
期刊
教育(49915)
研究(36066)
(27514)
经济(27514)
中国(26913)
职业(12780)
技术(11530)
学报(10288)
科学(9370)
大学(9154)
(9121)
(8964)
管理(8928)
技术教育(8068)
职业技术(8068)
职业技术教育(8068)
学学(6696)
农业(6664)
(6440)
论坛(6440)
业经(6319)
(5891)
高等(5852)
图书(5810)
成人(5715)
成人教育(5715)
高等教育(5072)
发展(4737)
(4737)
经济研究(4613)
共检索到139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前新  陈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娟  
旨在探讨生命化德育视野下高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生命化德育引领下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德育立足生命关怀、为学生生命发展阶段性课题服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突出生命教育、入学适应教育、爱的学习与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素养教育等教学专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徐月  
德育是最为基础的育人工作。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被广泛实施,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视野和态势。图书馆是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备发挥德育功能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充分挖掘在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潜在优势,秉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基本理念,将读者服务与学生德育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和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在北京大学德育工作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雁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艳  
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新挑战、社会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消极表现加剧诚信危机三个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即文化德育,阐述了文化德育的习俗型德育、专业型文化德育、创业型文化德育三个内涵层次,指出文化德育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化背景的熏陶对学生德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塑造和规范的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建永  杨扬  
通识教育在东西方均有较为悠久的渊源。由于专业教育思想的缺陷,通识教育作为非专业性教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选择。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经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实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调动"学校、企业、社会"三元培养主体,构建"课内、校园、企业、社会"四维培养渠道,改革考核制度等方法和途径,开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宇芳  李晓玲  符礼平  许美荣  
信息素养课程是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提出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的理念,设计以科研选题为基点,以学术探究进程为线索的教学内容体系,并根据复旦大学信息素养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效果分析,总结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姚中秋  
孔子创立开放的、平等的教育体系,以养成君子,塑造和维护优良社会秩序。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与此传统断裂,其根本特征是道德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仅致力于传授技术性知识,而未能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今日中国教育当具有文化自觉,大学通识教育当弥补技术性知识传授体系之不足,以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作为目标。为此,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当以中国经典研读为中心。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养成君子,以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并承担中国之世界历史责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仕楷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特殊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教育目的的达成,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作用的结果。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环境的熏陶感化,即通过经过改造的物质环境和选择提炼的精神环境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想思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德育环境,是开辟德育途径、完善德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静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使通识教育成为培养人才所必经之手段。然而,我国通识教育并非本土,而是引国外教育思想与模式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之中。在践行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精神的误读、自由教育缺失、功利主义教育理念与短期效应期待使通识教育效果乏力。故此,为通识教育正名,正视通识教育功用,改变现行高等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措施,就成为通识教育本土化的现实基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跃君  
近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主要基于科学课程的理论,当前大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知识的联结。复杂性科学关于整体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理论观点,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论应当从传统的精义论、均衡论和进步论转向联结论;通识教育的课程编制也应从学科中心、问题中心和方法中心转向以主题为中心的关联组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杨雅文  
通识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 ,是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 ,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 ,通识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在物质化与科技化的今天 ,人类需要特别关注通识。然而 ,达至通识之境并非自然自发过程 ,而是一个自为自觉过程。人类的通识 ,需要教育的参与、引导、培育和建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杏芳  朱曼  
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和诊断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就会发现存在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是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两难处境;其二是大学通识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其三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如何达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问题。揭示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邓达  易连云  
随着国际交流日盛,异质、异域文化的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德育是孕育于教育“母体”之中的有机组成,因此,思考跨文化教育理论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借鉴意义,在跨文化视野下寻求高校德育的变革,是高校德育当下必须回答的问题。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应树立“包容”与“扬弃”的目标观,走向跨文化的“公正”与“共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卢青;孟宪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