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6)
2023(13715)
2022(11649)
2021(10793)
2020(9302)
2019(21455)
2018(21050)
2017(41002)
2016(22597)
2015(25232)
2014(25309)
2013(25421)
2012(24079)
2011(21666)
2010(22040)
2009(20600)
2008(20680)
2007(19143)
2006(16911)
2005(15565)
作者
(65621)
(55411)
(54668)
(52546)
(34796)
(26703)
(25131)
(21497)
(20835)
(19848)
(18890)
(18638)
(17434)
(17409)
(17323)
(16994)
(16749)
(16075)
(15949)
(15894)
(13953)
(13656)
(13476)
(12790)
(12644)
(12475)
(12386)
(12273)
(11328)
(11238)
学科
(98052)
经济(97956)
(63115)
管理(53801)
(51502)
(41428)
企业(41428)
方法(40739)
数学(35323)
数学方法(34927)
农业(34098)
中国(27351)
业经(25079)
(23261)
地方(22411)
(20542)
(19532)
(18311)
贸易(18300)
(17810)
(15612)
银行(15577)
(14903)
(14638)
金融(14633)
理论(14482)
(13877)
(13786)
(13297)
(12823)
机构
学院(322561)
大学(321077)
(134988)
经济(131990)
管理(118908)
研究(112709)
理学(101553)
理学院(100376)
管理学(98537)
管理学院(97930)
中国(88296)
(73528)
科学(68286)
(67573)
(62982)
(58445)
农业(56578)
中心(54285)
业大(53085)
(52661)
研究所(52559)
财经(49054)
(44491)
(44452)
师范(44051)
北京(42175)
经济学(41501)
(41258)
(39322)
(38654)
基金
项目(209031)
科学(163787)
研究(154077)
基金(150825)
(131174)
国家(129950)
科学基金(110176)
社会(98614)
社会科(93072)
社会科学(93043)
(83997)
基金项目(79490)
教育(70508)
自然(69309)
(68722)
自然科(67708)
自然科学(67685)
自然科学基金(66484)
编号(63668)
资助(61734)
成果(53037)
(47025)
重点(47001)
(46018)
课题(43943)
(42476)
(40633)
国家社会(40530)
科研(40024)
教育部(39896)
期刊
(157264)
经济(157264)
研究(97405)
(75513)
中国(72244)
学报(54268)
农业(50823)
科学(48821)
(48345)
大学(41737)
管理(39865)
学学(39180)
(37883)
金融(37883)
教育(36092)
业经(30388)
技术(26358)
(25279)
财经(24459)
经济研究(23320)
问题(22299)
(21135)
(19039)
世界(16792)
(16289)
农村(16123)
(16123)
技术经济(15792)
图书(15648)
农业经济(15556)
共检索到501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志刚   赵小松   刘静  
中国东北地区先行出现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跨省迁出规模较大,而另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跨省迁移却很少,这无法简单地用劳动力迁移规律解释。本文同时考虑迁移的货币效用和非货币效用目标,拓展了托达罗模型,构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决策分析框架,从区域间文化差异与就业平等性差异视角解释上述现象,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两配对构建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同时追求非货币效用的假设能有效解释经济欠发达地区跨省迁移少的现象;(2)就业平等性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重要影响能有效解释东北等地区劳动力大量外迁现象,它不仅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就业概率、岗位选择与晋升,也影响其迁移的非货币效用;(3)在控制经济水平和就业市场容量等因素后,以平等就业环境测度的区域就业平等性差异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平等性低的省份迁往就业平等性高的省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宁阳  龚梦  
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与跨省迁移进行聚类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迁入省的经济特征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进行假设,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与迁入省的非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对外依存度、城镇失业率、区域总人口和文盲率等因素显著相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志岭  
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暂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Brown分解结果表明,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的工资收入差异80.7%归结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剩余的19.3%是由人力资本禀赋差异所引起的。这表明要有效缩小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工资收入差异,除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外,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也很重要。与城镇居民性别间工资差异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表明市场化加重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程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枫  王其文  
利用2005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跨省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跨省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减少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柳欣  马元  
基于货币量值的两部门模型表明,就业增长率由名义GDP增长率、工资比重、工资率及其变化率所决定。中国改革30年的经验也证实,名义GDP的高速增长是我国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基本保证,而行业间非均衡的资产值、工资率增长都会对就业增长产生挤出效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变现存的货币资本分配格局,以降低对房地产等高档消费品部门的投资比重及高工资率,同时加大对基本消费品等部门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工资率,这是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增长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 ,但对适度的农民数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从对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出发 ,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等为标准 ,根据目前状况和假设赶上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两种条件 ,探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后我国可能有多少农民 ,进而计算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向书坚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蓝红星  曹羽茂  李晓丰  
劳动力迁移已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对四川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试图更好地解释西部农村劳动力迁移动机和约束机制。通过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人口特征及成年男性构成比例对劳动力长途迁移及长期迁移产生较大影响;短途迁移与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呈负相关;家庭和村级网络在促进迁移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它们在降低迁移人员成本方面互为补充手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侯红娅  杨晶  李子奈  
以对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金华  陈丽华  应瑞瑶  
本研究基于福建省498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问卷分析,测度了"网络规模"、"名义强度"、"实际强度"、"行业异质性"、"地区异质性"、"职位异质性"等6个个体社会网络维度。实证分析表明,除了"名义强度"之外,其他个人社会网络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和回流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网络规模"越大、"实际强度"越紧密、"行业异质性"越弱、"地区异质性"越强、"职位异质性"越强,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就越高,进城后回流的概率越低。个体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融入城市(不回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秦雪征  郑直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中建  
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约束,加上个体年龄、经验、技能、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会以多种方式在城市谋求发展,管理者、自我雇佣者、雇主都会成为其就业的出路。笔者利用对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除性别、是否培训等因素外,就业身份是造成农村劳动力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雇主、自我雇佣者、管理者的收入都显著地高于务工者。要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应将外来劳动力纳入到城市的公共培训体系中,降低创业门槛,规范和减免税费负担,推进管理和服务的均等化和透明化,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以多种身份谋生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