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5)
2023(10757)
2022(8679)
2021(8098)
2020(6003)
2019(13567)
2018(13191)
2017(24205)
2016(13388)
2015(14675)
2014(14706)
2013(14268)
2012(13667)
2011(12393)
2010(12525)
2009(11133)
2008(11132)
2007(9965)
2006(8751)
2005(8364)
作者
(39517)
(32879)
(32758)
(31052)
(21152)
(15938)
(14933)
(12709)
(12560)
(12030)
(11370)
(10990)
(10734)
(10678)
(10603)
(10142)
(9843)
(9678)
(9601)
(9380)
(8373)
(8340)
(8098)
(7587)
(7529)
(7475)
(7446)
(7331)
(6870)
(6747)
学科
(55641)
经济(55583)
(31157)
管理(31115)
(23671)
企业(23671)
中国(20502)
地方(19399)
(17486)
方法(16111)
业经(15358)
数学(12494)
数学方法(12313)
农业(12310)
(11751)
(11127)
金融(11125)
(11113)
银行(11094)
(10870)
(10843)
(10783)
理论(10657)
(10571)
地方经济(10444)
技术(9197)
(9154)
教育(9145)
贸易(9140)
(8929)
机构
学院(185357)
大学(180238)
研究(70901)
(70348)
经济(68567)
管理(61322)
中国(52976)
理学(51023)
理学院(50282)
管理学(49259)
管理学院(48900)
科学(44662)
(39797)
(37151)
(35886)
(33776)
研究所(33569)
中心(31780)
(30805)
(28385)
师范(28026)
农业(27858)
业大(27790)
(26051)
北京(25725)
(25598)
财经(25577)
(24274)
技术(23897)
(23167)
基金
项目(120774)
科学(93049)
研究(91082)
基金(82058)
(72559)
国家(71809)
科学基金(59573)
社会(55465)
社会科(52424)
社会科学(52414)
(50857)
教育(42536)
基金项目(42446)
(41947)
编号(37782)
自然(36391)
自然科(35473)
自然科学(35461)
自然科学基金(34785)
资助(32770)
(32540)
成果(31794)
课题(28801)
重点(28434)
(25904)
发展(25895)
(25416)
(25213)
(24733)
(24092)
期刊
(88982)
经济(88982)
研究(59133)
中国(47413)
(35785)
学报(32514)
教育(31631)
科学(28693)
管理(25558)
(24988)
农业(24641)
大学(24212)
学学(22642)
(21201)
金融(21201)
技术(17956)
业经(16601)
经济研究(14095)
(13141)
财经(12587)
问题(11414)
(10954)
职业(10174)
图书(10013)
(9906)
科技(9452)
(9370)
论坛(9370)
(8991)
商业(8608)
共检索到300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永广  粟丽娟  
文章通过对一名茶僧参与策划径山茶宴全过程的民族志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讨论和反思旅游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明问题。文章从旅游文化和"真实性"的概念出发,讨论旅游研究领域对"光环"研究的缺失,提出关注文化实践中对光环的利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径山茶宴再发明过程中"谁需要真实性以及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真实性"两个核心问题,以期补充现有真实性讨论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遗产旅游文化是文化市场化的结果,具备其真实性,而遗产的光环促进着地方文化品牌的推广,径山茶宴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遗产化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修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发掘、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和合理保护四个部分,其中遗产发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命的延续,资源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的本源,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合理保护则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重要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的开发推动力,市场驱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关键,而政策驱动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保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东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针对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足进行探讨,针对如何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给出相应的意见,以助推非遗民间舞蹈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深入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之中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乐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蔡籽焓  
河北省冀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其所蕴含的商品属性和文化价值因难以激活而无法能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急迫需要重要的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可以成为这一抓手,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2011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奇  毕宏伟  
文章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可行性,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鸿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鹏鸣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