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5)
2023(15824)
2022(13303)
2021(12441)
2020(10294)
2019(23235)
2018(23295)
2017(44252)
2016(24537)
2015(27616)
2014(27375)
2013(26599)
2012(24155)
2011(21551)
2010(21277)
2009(19607)
2008(18658)
2007(16131)
2006(14095)
2005(12230)
作者
(70416)
(58221)
(57922)
(55139)
(37245)
(28125)
(26604)
(22867)
(22065)
(20745)
(19970)
(19463)
(18604)
(18201)
(17947)
(17878)
(17857)
(17351)
(16698)
(16501)
(14585)
(14254)
(14059)
(13167)
(13110)
(13031)
(13017)
(12856)
(11782)
(11770)
学科
(93707)
经济(93604)
管理(68225)
(61923)
(51962)
企业(51962)
方法(40050)
数学(33161)
数学方法(32742)
(26707)
中国(25859)
地方(23322)
业经(23279)
(22868)
(20483)
农业(18202)
理论(17713)
(17311)
(15695)
环境(15495)
(15304)
贸易(15294)
技术(14910)
(14754)
教育(13777)
(13335)
(13036)
财务(12952)
财务管理(12932)
(12834)
机构
学院(336971)
大学(336798)
管理(130805)
(123052)
经济(120059)
理学(113462)
研究(112889)
理学院(112093)
管理学(109928)
管理学院(109341)
中国(81309)
科学(75695)
(72410)
(57951)
(57444)
(54377)
业大(52978)
研究所(52968)
中心(50928)
(49723)
(48300)
师范(47821)
农业(45759)
北京(44938)
财经(44281)
(41238)
(41142)
(40102)
师范大学(38433)
技术(38363)
基金
项目(238257)
科学(186605)
研究(173344)
基金(170663)
(149518)
国家(148255)
科学基金(126827)
社会(106544)
社会科(100710)
社会科学(100685)
(95523)
基金项目(91405)
自然(83764)
自然科(81700)
自然科学(81680)
自然科学基金(80162)
(80054)
教育(79219)
编号(72598)
资助(68152)
成果(58442)
重点(53716)
(51847)
(50474)
(49721)
课题(49632)
创新(46288)
科研(45362)
项目编号(44329)
计划(43590)
期刊
(135672)
经济(135672)
研究(93403)
中国(64117)
学报(58766)
(53772)
科学(52804)
管理(46774)
大学(42582)
教育(42122)
(39985)
学学(39600)
农业(37408)
技术(28766)
业经(24258)
(23867)
金融(23867)
图书(23155)
经济研究(20847)
财经(20210)
(19763)
问题(18174)
资源(17545)
科技(17483)
(17265)
(17034)
书馆(15816)
图书馆(15816)
理论(15567)
现代(15144)
共检索到482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树斌  高劲松  张强  施雨  
[目的/意义]以文化基因视角解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对诗词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细粒度挖掘,实现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有助于促进诗词资源在数智化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设计文化基因视域下诗词资源知识重组研究框架,首先基于茶文化维度,在分析文化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本体模型完成诗词资源的多维语义知识描述。其次,以苏轼茶诗为具体案例,基于知识图谱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提供诗词资源知识的关联展示。[结果/结论 ]通过将诗词文化解构提取其文化基因,将其与诗词资源相融合完成知识重组,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分析传统诗词资源微观至基因、宏观到时空的知识特征,为人文学者研究诗词提供新的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锦娟  Mesut Keskin  
中国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传统礼仪、儒释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土耳其茶文化起源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国,经过发展与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红茶文化。本文拟从中土茶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茶俗异同,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进行中土茶文化的对比,探究中土茶文化内在的联系与各自的特色,建议通过茶文化交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增进中土两国民心相通。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琪  王东波  黄水清  邓三鸿  
艰涩的古汉语文法和线性的内容呈现方式是普通读者从史籍原文获取所需信息的两大障碍。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史书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即支持从时间、人物、地点等多个维度出发获取史书中的知识,并以图结构的方式呈现所返回的结构化知识以及对应的史书原文,从而在降低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理解难度的同时,拉近读者与史籍原文的距离。然而,目前基于史书原文获取结构化知识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自动化程度较低,且多在可视化呈现上与史书原文相割裂。因此,本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史书多维知识重组与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包括史书多维知识建模、基于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的史书多维知识库自动构建与多维知识可视化三部分。最终将该系统应用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实现了其以人物、时间、地点、社会集团、职官等不同维度为中心的自动重组与可视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裴心源   赵小旭   赵妮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宏雪  高春燕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提升文化自信也必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文化自信从古诗词教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着重探讨赏析古诗词审美意蕴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育。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周笑盈  魏大威  
文章阐述了"数字人文"背景下的知识展示诉求,归纳了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需求的知识可视化模型;以国图公开课的视频内容为例介绍可视化模型应用,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信息,基于特征描述、关系描述、演进描述三种需求构建关键词词云、实体共现矩阵、地理标签云图和时间轴标签云图。需求知识可视化模型为数字资源整合与知识挖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利于推进知识资源在纵深层面的组织与利用,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万昆  叶冬连  戚丽  曾婷  张林燕  
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中,MOOC研究已经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关注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选择632 篇关于MOOC的相关学术论文,通过高频关键词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探讨目前我国MOOC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MOOC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为MOOC本身的研究、MOOC与在线教育比较研究、基于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MOOC与远程教育的研究、MOOC与学习者的研究、MOOC的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其中MOOC、在线教育、在线课程、高等教育、学习者等在我国MOOC研究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分析、教育游戏化、教育信息化、学习过程、理论研究等关键词可能成为未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卫新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又有其共同的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两国的饮茶习俗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文化的背景。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个性上、心理趋向上的不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周戊香  王欣欣  
文章概述了石鼓书院诗词文化留存现状,石鼓书院诗词按内容主要分为自然风景诗、感怀诗、唱和诗等形式。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所反映出的核心思想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两种文化在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侯西龙  王晓光  段青玉  
[目的/意义]文化遗产图像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资源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关键研究材料和重要研究对象。数字人文视域下,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开展系统性调研,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远读的概念,推动对海量文化遗产图像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实现对其价值的挖掘。[方法/过程]首先,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构成框架,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开放编码等方法,从远读可视化任务、可视化交互、图像视觉特征与属性、用户以及视觉呈现等维度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再次,探讨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路线与阅读结构;最后,总结梳理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结论]远读已经运用在对文化遗产图像资源的分析与展示等方面,同时注重远读与细读的结合。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可以分为扁平型和递进型两种结构。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仍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质,在理论指导、智能化技术与方法应用、可视化交互与支撑人文研究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翌   刘宁静   周锋  
[目的/意义]名人特藏资源是图档博领域的重要藏品之一,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精神价值。名人特藏空间作为名人特藏的展示、宣传与服务场所,始终在尝试构建各类交互式名人特藏服务。数字人文的“发现”“重构”和“故事化”契合名人特藏的展示需求。探索以数字人文视角,形成具有可借鉴、推广的名人特藏空间可视化应用实践与服务策略。[方法/过程]以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为研究对象,设计与分析可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服务设计与规划,提出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架构,并以李政道特藏空间建设为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服务应用为导向,探索名人特藏资源知识组织与可视化应用的传递机制。[结果/结论 ]探索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是特藏空间服务的创新路径。通过知识组织与展示,它打破名人特藏资源静置的局限性,推进名人特藏资源在空间表现形式上的开发和价值挖掘,并构筑新的知识图谱集群的知识网系,实现空间知识图谱全景集汇。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潘俊  吴宗大  
针对中文词汇历时语义的知识挖掘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知识发现的可扩展框架,该框架基于松耦合的可配置服务式架构,底层提供数据清洗、数据规范化、历时词向量训练等服务,中间层通过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配置来定制基础数据的抽取策略并实现界面映射,顶层通过对关键服务的组合调用,构建知识发现与可视化的应用模块。以《人民日报》词汇历时语义挖掘实践为例,给出了该框架的一个具体实现,展示了历时词向量在数字人文和社会计算研究中的可能应用模式。该方法框架及其实现具有较好的通用性,通过二次开发,能灵活构建各类面向知识发现的词汇历时语义挖掘应用,并可推广到对其他历时语料的知识挖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春风  
永春佛手茶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可以助力相关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升永春佛手茶的品牌识别度及竞争力,同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让相关区域的各种资源更加有效整合。通过研究提出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策略:明确永春佛手茶品牌形象定位;完善品牌文化形象系统,实施文化营销,以提升永春佛手茶品牌附加价值;利用禅茶文化交流平台,丰富永春佛手茶的文化内涵及完善茶文化传播体系;借助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新型传播媒介加强与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