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21)
- 2023(6245)
- 2022(5144)
- 2021(4584)
- 2020(3894)
- 2019(8523)
- 2018(7944)
- 2017(15114)
- 2016(7679)
- 2015(8716)
- 2014(8542)
- 2013(8423)
- 2012(7854)
- 2011(6965)
- 2010(7222)
- 2009(7170)
- 2008(6083)
- 2007(5554)
- 2006(5039)
- 2005(4764)
- 学科
- 济(29611)
- 经济(29579)
- 融(24837)
- 金融(24836)
- 业(22556)
- 银(21793)
- 银行(21769)
- 行(21234)
- 管理(20137)
- 企(19764)
- 企业(19764)
- 中国(17409)
- 方法(11994)
- 中国金融(10947)
- 制(9888)
- 财(9863)
- 数学(9657)
- 数学方法(9496)
- 地方(9486)
- 业经(8675)
- 农(8305)
- 务(6953)
- 财务(6939)
- 财务管理(6926)
- 理论(6870)
- 企业财务(6713)
- 学(6592)
- 农业(6438)
- 技术(6178)
- 体(6097)
- 机构
- 大学(107816)
- 学院(107597)
- 济(43157)
- 经济(42074)
- 研究(40788)
- 中国(38005)
- 管理(36727)
- 理学(30870)
- 理学院(30498)
- 管理学(29794)
- 管理学院(29623)
- 科学(25837)
- 京(23533)
- 农(22068)
- 所(21424)
- 财(21401)
- 中心(20852)
- 研究所(19474)
- 农业(17528)
- 江(16886)
- 业大(16790)
- 财经(16551)
- 银(16264)
- 银行(15689)
- 融(15585)
- 金融(15280)
- 北京(15184)
- 经(15012)
- 院(14848)
- 行(14744)
- 基金
- 项目(72053)
- 科学(55689)
- 研究(50998)
- 基金(50980)
- 家(45888)
- 国家(45458)
- 科学基金(37750)
- 社会(31623)
- 社会科(30073)
- 社会科学(30064)
- 省(29490)
- 基金项目(26190)
- 划(24951)
- 自然(24439)
- 自然科(23892)
- 自然科学(23879)
- 自然科学基金(23461)
- 教育(22017)
- 资助(21559)
- 编号(19399)
- 重点(17082)
- 发(16868)
- 成果(16520)
- 创(16433)
- 创新(15334)
- 部(14944)
- 计划(14683)
- 课题(14517)
- 科技(14140)
- 科研(14034)
共检索到177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伊彤
当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逐渐向纵深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催生了一批新型文化业态;另一方面,先进文化理念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互动,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交互融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邱婷 黄勇 张华
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两者交织融合,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发展也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是由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所带来文化产业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变革,融合的核心是价值链重构,融合广泛发生在产业、市场、企业和生产要素等领域。目前,我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相对滞后,发展压力与发展机遇并存。从路径上来说,可从产业、市场、企业和人才四个方面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关键词:
文化 科技 融合 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朝晖
文化科技融合视阈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文化与科技不仅体现在特色小镇的特征、类型等表象因素,同时也存在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个动态过程之中;就现实角度,文化科技可从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助力特色小镇建设融入我国"五位一体"的宏观发展战略。应继续保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智能化、原真性、公共性和数字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述章 何静
广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规模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进一步对其面临挑战和路径改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则有助于促进其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梳理分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内涵﹑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具体模式与措施,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广东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主要探索出政府政策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3种模式并配套具体措施,为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与国内外其他先进地区对比,发展仍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对现代科技运用﹑对岭南文化特色亮点挖掘等都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文化科技“两张皮”问题亟待解决﹑关键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等。最后提出广东要发挥岭南文化深沉丰厚﹑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重点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荣丙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和传承是微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作用主要在于影响创新动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文化传承的路径在于文化元素、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文化驱动和传承的实现必须依靠建设创新性企业文化、完善现代化管理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小龙 狄乾斌 梁晨露 贾文菡
文章基于对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及融合机理分析,运用改进的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测算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融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融合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水平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三地为首的北、东、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发展核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异明显。(2)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在融合协调度时序上不断增长;结合相对发展度对融合协调类型划分,呈现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梯次变化空间演变格局。(3)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绿色发展呈现长期、持续、波动、滞后的影响,但总体以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的作用为主,且两大海洋经济圈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余吉安 徐琳 殷凯
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提升了传统文化产品的技术性和新颖性。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本文以智能书法台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和市场化过程,研究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的成效。智能书法台的研制和使用,为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启示,表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创产业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创产业变革,形成新业态、新模式,还有利于促使相关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余菲菲 张婕
立足当前中国文化企业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需要,基于复合基础观的理论视角探究中国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机制,即"内外资源融合—复合产品提供—复合竞争能力"。在此分析框架的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深圳两家文化科技型成功企业雅昌和华强,探究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与内在机制,为促进中国文化企业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提供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石中坚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多途起源、多个中心、多样发展的态势,是民族史问题研究中的定论。运用"多元一体"理论来审视属于地域性的潮州民系文化的形成以及与当地的土著畲族的互动与融合,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出一辙。畲族文化成为潮州文化中的元素存在,体现了文化上的"先入为主"现象;而潮州文化对于畲族文化产生强势影响,又反映出文化选择上的"择优相依"特征。为此给各民族以平等地位,有意识地保护各民族文化,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民族文化 互动融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花建 陈清荷
沉浸式体验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业态,也是文化产业领域中具有前沿性和成长性的新兴样式。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学、企业等纷纷加大了对它的研究和开发,中国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它的特征和意义看,它是一种以空间造境为核心业态、依托数字化准客体而建立起来的体验活动;它让观众从真实的体验进入虚构的世界,传达了创作者对于自我、万物、世界、宇宙等的新解读和新表达。从它的内在结构和发展机制看,它具有大奇观、超震撼、全体验、逻辑力的产业形态;它集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数字化"准客体",又融入了大量富于现代审美特色的创意内容。从它的创新活力和产业竞争的角度看,中国要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就要在文化产业领域推动"科创+文创",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高度关注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扩大开放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泽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化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深入理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高效、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 内涵 目标 互动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宏伟 刘永山
文章通过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指出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并以河北为例,探讨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 传统文化 科技创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廖青虎 孙钰 陈通
政策效力测量中存在忽视政策叠加效应、融合度难以衡量、缺乏政策影响力研究的问题。在构建政策效力的"两阶段+三维度"测量系统、引入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度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政策内容效力测量模型和考虑政策执行滞后效应的政策影响力测量模型,并以天津市2006-2018年38项政策文本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天津市促进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数量与政策内容总效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政策内容平均效力水平比较低;其次,天津市促进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政策力度较高,政策系统性较强,但是政策目标缺乏量化,致使政策内容平均效力很难有效提升;最后,政策影响力方面,激励型政策、强制型政策对促进天津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激励性政策工具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强制型,且这两类政策发挥影响效力的时间滞后期为两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宏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具有高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和高融合性等功能的新兴产业,有利于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认为,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应构筑适应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模式、推进新兴科技和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和业态发展,以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融合 高新技术 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雷久相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应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文化 互动 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