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08)
- 2023(14273)
- 2022(11761)
- 2021(10435)
- 2020(8607)
- 2019(18998)
- 2018(18020)
- 2017(33693)
- 2016(18617)
- 2015(20725)
- 2014(20595)
- 2013(20013)
- 2012(18269)
- 2011(16344)
- 2010(16780)
- 2009(16094)
- 2008(14929)
- 2007(13702)
- 2006(12253)
- 2005(11224)
- 学科
- 济(71537)
- 经济(71441)
- 管理(53728)
- 业(51093)
- 企(43936)
- 企业(43936)
- 方法(27311)
- 融(27102)
- 金融(27098)
- 中国(26515)
- 银(24903)
- 银行(24860)
- 行(24093)
- 数学(21508)
- 财(21427)
- 数学方法(21209)
- 制(20964)
- 业经(20955)
- 农(20683)
- 地方(18639)
- 理论(15720)
- 体(14774)
- 农业(14165)
- 学(14162)
- 产业(13901)
- 务(13825)
- 财务(13791)
- 财务管理(13760)
- 企业财务(13208)
- 技术(11986)
- 机构
- 学院(262291)
- 大学(257637)
- 济(103728)
- 经济(101329)
- 管理(92923)
- 研究(91444)
- 理学(78890)
- 理学院(77945)
- 管理学(76483)
- 管理学院(76014)
- 中国(73471)
- 科学(55831)
- 京(54576)
- 财(52061)
- 所(46097)
- 农(44986)
- 中心(42923)
- 江(41993)
- 研究所(41642)
- 财经(40233)
- 业大(37880)
- 经(36276)
- 范(35802)
- 师范(35321)
- 农业(35278)
- 北京(34391)
- 院(33914)
- 州(33831)
- 经济学(32851)
- 财经大学(29814)
- 基金
- 项目(174775)
- 科学(137126)
- 研究(128803)
- 基金(124120)
- 家(108903)
- 国家(107975)
- 科学基金(91871)
- 社会(81899)
- 社会科(77838)
- 社会科学(77817)
- 省(72292)
- 基金项目(65286)
- 教育(59709)
- 划(59412)
- 自然(57919)
- 自然科(56476)
- 自然科学(56460)
- 自然科学基金(55440)
- 编号(51229)
- 资助(50911)
- 成果(41658)
- 重点(41000)
- 发(40432)
- 课题(38465)
- 创(37778)
- 部(37473)
- 制(36172)
- 创新(35333)
- 国家社会(33844)
- 科研(32902)
共检索到407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宋晓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yesian时空层次模型探究了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两个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和典型案例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明显,是空间非均衡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中西三大地区局部时空趋势的线性演化速度符合马太效应特征,热点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温点区呈现由负转正的上扬周期,部分温点和冷点区整体增长速度缓慢。(3)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内部驱动力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要素是内生力,发展效应是内源力,发展环境是调控力。外部驱动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发展是核心力,协调发展是集聚力,绿色发展是共生力,开放发展是影响力,共享发展是支撑力。(4)长三角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推进融合目标的高质量顶层设计,强化融合载体的规模集聚效应,聚焦融合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化融合主体的内部结构,拓展融合业态的交叉领域,激发融合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共六大关键培育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谢佳亮
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2011—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尹宏 眭海霞
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是产业融合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作为新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文化体育旅游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兼具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有着相似的产品特性、价值取向和受众对象。从西部超大城市成都探寻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城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要从规制创新、资源耦合、资产通用、市场共享入手,优化协同推进的制度安排,强化体育资源的文旅延伸,促进场馆设施的复合利用,注重重大活动的综合统筹,形成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体育赛事为助推、以旅游市场为载体的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文体旅产业融合 机制模式 城市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张爱霞 喻敏 刘丹
文章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阐释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间存在持续稳定的共生条件与融合基础,其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由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其融合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牵引为动能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共生模式和以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为导向的嵌入一体化融合共生模式。(2)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呈现动态演进特征,主要经历了4个融合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以资源管理为重点),第二阶段为初始期(以产品服务为主线),第三阶段为变革期(以市场需求为平面),第四阶段为重构期(以产业转型为主体)。(3)2011—2020年,31个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特征,形成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且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固化效应,其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为融合发展引领区。(4)数字产业、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活力是促进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数字鸿沟”与“融合壁垒”问题的凸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蕊 侯丹
产业融合是文化要素向经济领域的渗透融合,其不仅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更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东北三省文化产业融合趋势愈发显著,但融合程度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东三省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减少政府制度干预,紧跟市场文化消费动向,促使文化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具体来说,辽宁省应该选择文化资源驱动的技术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吉林省应该选择旅游资源驱动的技术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黑龙江省则应该选择旅游资源驱动的市场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蕊 侯丹
产业融合是文化要素向经济领域的渗透融合,其不仅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更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东北三省文化产业融合趋势愈发显著,但融合程度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东三省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减少政府制度干预,紧跟市场文化消费动向,促使文化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具体来说,辽宁省应该选择文化资源驱动的技术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吉林省应该选择旅游资源驱动的技术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黑龙江省则应该选择旅游资源驱动的市场融合型产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兰苑 陈艳珍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利于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首先从理论上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动力机制与融合路径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山西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
文化 旅游 文化旅游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夏茂生
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博弈系统有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收益增值、技术创新增值、合作成本以及政府补贴是影响博弈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当外部条件有利时,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主动选择与对方融合发展是最优均衡策略。最后,根据演化博弈结果,提出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康养旅游 产业融合 演化博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凌江 夏杰长
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和政策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旅游产业融合 动力机制 路径 政策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田野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农村电商这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形式入手,以电商大县山东曹县的服饰产业为例,探究数实融合在培育和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理论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深化数实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思路。数实融合带来的销售模式创新促使销售实体的市场容量跃升,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数实融合改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配置水平和创新能力,线上集聚极大突破产业集群区域的发展资源禀赋限制,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引导产业线上集聚,是以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江金波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对于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尤其是各动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于旅游产业融合界面的驱动机制尚待深化。本文以文献分析、系统结构分析为基础,借助广东佛山陶瓷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剖析,全面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识别4大内部动力因素和4大外部动力因素,确立各动力因素的力源差异,深入分析内部和外部两大子系统之间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演绎为旅游产业融合整体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框架,阐明了各动力在融合系统建构中的作用方式、途径和功能等。本研究为旅游产业融合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新视角,并为产业融合的系统政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产业融合 陶瓷业 旅游业 动力机制 佛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家玲 张杉 苗红 郑芳 王倩
[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2011—2021年间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洁
在我国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是繁荣农村经济和提升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主导性作用力量,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在农村地区具备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信息技术拓展市场、信息技术规划旅游景区、多媒体虚拟技术展示以及信息化服务管理等在内的多项融合路径为"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示路径,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 信息技术 三农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