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2)
2023(2309)
2022(1804)
2021(1753)
2020(1415)
2019(2923)
2018(2913)
2017(5072)
2016(2892)
2015(3090)
2014(3174)
2013(3062)
2012(2849)
2011(2564)
2010(2629)
2009(2488)
2008(2547)
2007(2242)
2006(1974)
2005(1825)
作者
(8439)
(6911)
(6875)
(6677)
(4374)
(3432)
(3140)
(2757)
(2614)
(2504)
(2369)
(2328)
(2292)
(2195)
(2177)
(2099)
(1984)
(1984)
(1981)
(1960)
(1894)
(1849)
(1680)
(1600)
(1566)
(1552)
(1525)
(1494)
(1419)
(1418)
学科
(10399)
经济(10395)
(8267)
管理(7006)
环境(6718)
生态(4916)
理论(4300)
(4104)
文化(3766)
(3623)
企业(3623)
教育(3573)
(3357)
方法(3278)
业经(3263)
中国(3194)
资源(3022)
(3011)
经济学(2971)
(2964)
地方(2852)
(2525)
规划(2480)
产业(2457)
环境规划(2441)
经济理论(2111)
(2040)
区域(2032)
农业(2006)
市场(1910)
机构
大学(42009)
学院(41761)
研究(15766)
管理(13221)
(12913)
经济(12554)
科学(11381)
理学(10955)
理学院(10735)
管理学(10474)
管理学院(10384)
中国(10231)
(9455)
(8562)
师范(8502)
(8028)
研究所(7502)
师范大学(6924)
(6901)
(6784)
中心(6735)
业大(6327)
北京(6129)
(5650)
(5447)
(5412)
农业(5273)
教育(5161)
科学院(4953)
技术(4787)
基金
项目(28249)
科学(21706)
研究(21668)
基金(19001)
(16859)
国家(16693)
科学基金(13525)
社会(13430)
社会科(12549)
社会科学(12547)
(11779)
基金项目(10003)
(9948)
教育(9652)
编号(9063)
成果(8004)
自然(7971)
自然科(7617)
自然科学(7615)
自然科学基金(7458)
重点(7014)
资助(6872)
(6787)
课题(6480)
(5739)
(5682)
(5516)
规划(5450)
发展(5371)
国家社会(5347)
期刊
(18147)
经济(18147)
研究(11301)
学报(8824)
中国(8616)
教育(8352)
科学(7068)
(6233)
大学(6174)
学学(5584)
农业(4529)
图书(4516)
管理(4065)
(3805)
资源(3541)
书馆(3477)
图书馆(3477)
生态(3248)
业经(2998)
(2862)
(2698)
林业(2598)
技术(2508)
财经(2319)
科技(2239)
社会(2169)
问题(2132)
(2069)
(2060)
(2041)
共检索到62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鸿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研究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对文明作一定义,可以说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和空间的三维进程。因为,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燕  陈晟  曹玮  曹昌智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这一举措的基本前提,是对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的清晰认识和正确把握。深入解析了传统村落的特质,对其概念界定、文化内涵、构成要素、与其他村落异同、特殊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固有属性特征等,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以期在实践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思路,采取针对性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实现传承农耕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兼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海东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理,围绕生态伦理理念和演变趋势,针对目前出现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误区,总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建设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瑛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内涵与特征的阐述 ,提出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 ,并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观念 ,走技术生态化之路 ,依靠法律手段 ,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桂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反映在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生态关系上。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社会主义文明仍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构成,但支撑生态文明的是生态文化,支撑物质文明的是生态经济文化,支撑精神文明的是生态精神文化,支撑政治文明的是生态政治文化。"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达到的顶极稳定形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东,王乃斌,杨小唤,刘红辉  
植被指数与地面温度是描述土地覆盖特征的重要参数 ,对两种数据的综合分析 ,可以衍生出更丰富、更清晰的地表信息 ,有助于更加准确、有效地认知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探讨了植被指数与地面温度构成的二维向量空间的物理意义与生态学内涵 ,以基于 NOAA AVHRR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本底 ,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在该特征空间上的时序变化规律 ,并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为例 ,研究了植被指数-地面温度指标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响应关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瑾  侯子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并行。就实践来看,在“两山论”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生态恢复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勾勒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绿色发展”理念再次提出了新的指引和部署。本文通过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路径,铸牢生命共同体意识,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对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臂之力,使中国的崛起变成真正的“绿色崛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曰文  章燕妮  
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不加区分乱用势必会造成逻辑混乱。作为广义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崔野   焦江丽   张莉娟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推进高职教育治理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要转变教育治理理念,明晰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机制规范、治理结构开放的生态式内涵特征,推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微观生态系统改革,以规范运行为中心的院校治理中观生态系统改革,以协同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共治宏观生态系统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治理共同体、依法治校的校园治理共同体和价值共创的协同发展共同体。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捷  饶育蕾  
理解经济新常态需要弄清增长与发展的实质及结构关系。在经济生态学看来,增长是经济系统目标变量变动,系统负载能力增长才是发展,都具S形动态特征,构成自相似层级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构变迁是个代谢增长和种群竞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类新常态概念并诠释其学理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兼具后两类新常态特征,具备成功转型升级的条件;新常态下投资驱动依然重要,经济转型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破解市场层面的饱和效应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问题关键,应增量开拓与革新拓展结合,系统应对国际代谢竞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森文  赵江洪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新学科,结合本土设计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对设计创新具有启发意义。通过对文化生态学理论和设计系统研究的结合,产生出基于文化生态的本土设计模式,可以对本土设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基于设计框架的研究,在地域性文化生态环境中,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系统性和多样化的设计创新,用以印证理论观点与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森文  赵江洪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新学科,结合本土设计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对设计创新具有启发意义。通过对文化生态学理论和设计系统研究的结合,产生出基于文化生态的本土设计模式,可以对本土设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基于设计框架的研究,在地域性文化生态环境中,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系统性和多样化的设计创新,用以印证理论观点与方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伟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