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82)
2023(5193)
2022(4290)
2021(3660)
2020(2965)
2019(6518)
2018(6170)
2017(12360)
2016(6217)
2015(6880)
2014(6961)
2013(7049)
2012(6905)
2011(6183)
2010(6389)
2009(6108)
2008(5643)
2007(5082)
2006(4807)
2005(4527)
作者
(18315)
(15648)
(15516)
(14958)
(9981)
(7328)
(7042)
(5937)
(5858)
(5698)
(5387)
(5137)
(5013)
(5003)
(4863)
(4844)
(4557)
(4385)
(4349)
(4048)
(4039)
(3748)
(3705)
(3669)
(3586)
(3578)
(3265)
(3146)
(3102)
(3026)
学科
(54316)
经济(54295)
地方(16577)
方法(14855)
管理(14423)
数学(12464)
数学方法(12402)
地方经济(12106)
(11259)
中国(10457)
业经(9218)
(8793)
(8462)
企业(8462)
(7856)
产业(6711)
经济学(6573)
环境(6393)
农业(6033)
(5975)
(5678)
(5464)
(5114)
金融(5112)
(4938)
理论(4931)
资源(4887)
(4814)
(4647)
贸易(4642)
机构
学院(98411)
大学(97847)
(53861)
经济(52917)
研究(38891)
管理(33101)
中国(28132)
理学(27908)
理学院(27465)
管理学(27055)
管理学院(26852)
(21963)
科学(21202)
(20219)
(19170)
经济学(18705)
财经(17451)
研究所(17121)
经济学院(16511)
中心(16351)
(15745)
(15105)
(14102)
师范(14031)
(13822)
北京(12820)
财经大学(12695)
科学院(12092)
(11841)
(11746)
基金
项目(60591)
科学(48690)
基金(45191)
研究(44619)
(38816)
国家(38535)
科学基金(33215)
社会(32368)
社会科(30848)
社会科学(30843)
基金项目(23782)
(22965)
自然(19075)
教育(19007)
(18693)
自然科(18627)
自然科学(18624)
自然科学基金(18274)
资助(17852)
编号(16411)
(15138)
国家社会(14237)
重点(13830)
(13519)
成果(13483)
经济(13392)
(13230)
发展(12927)
(12765)
课题(11837)
期刊
(69127)
经济(69127)
研究(36600)
中国(18011)
(16483)
管理(14064)
科学(12618)
经济研究(12471)
学报(12374)
(10948)
财经(10019)
大学(9849)
学学(9520)
(8900)
问题(8888)
(8439)
金融(8439)
技术(8378)
业经(8167)
农业(7283)
技术经济(6890)
(6335)
教育(6315)
统计(6310)
世界(6125)
经济问题(5575)
国际(5474)
(5314)
经济管理(5169)
现代(4992)
共检索到159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姜莉  
根源于以均质文化为暗含前提条件,以往经济增长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显得模糊而难以把握。事实上,地域文化特征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文化特征所表现出的较强空间差异,使得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维度的重要向度,因此研究文化特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也就成为探寻经济增长本质的一条可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地域文化向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深刻揭示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足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非连续性的本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郝寿义  郝大江  
认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就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要素适宜度反映了空间经济增长中所涉及的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将要素适宜度引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不仅足以规避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否定结论,而且通过模型推演可以揭示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性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适宜度水平;同时,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路径选择上,要素适宜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大江  
地域文化以其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力对经济增长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空间差异也必然导致区域间生产要素非线性组合绩效的不同。然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均质文化"的假设却使得地域文化这种生产要素被长期忽略,从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经济表现出难以克服的"割裂"状态。将文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绩效研究,探析地域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弥补过往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而且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非连续性的解读也为我国提出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亚宁  杨开忠  顾芸  
针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本差异缩小而创新增长差异扩大的谜题,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从"成本—空间"视角对传统创新理论进行时空整合拓展,构建了分析创新成本和空间分割影响创新增长分异的内生创新增长理论。研究发现:(1)随着创新成本的区际趋同,空间分割成了影响创新增长分异的关键因素;(2)降低产品市场分割程度、技术空间分割程度以及扩大市场规模有利于促进创新增长;(3)对于创新落后区而言,打破空间分割、扩大市场规模是缩小与创新领先区创新增长差异的有效手段;(4)基于省级层面数据和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增长实证分析,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均有效验证了理论命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钱学锋  
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的FCVL模型,分析了FDI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外资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条件是外资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中国未来引资政策的重点应是促进FDI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栾贵勤  齐浩良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又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腾飞,关键是京津能否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发展,辐射"三北",对接东北亚,能否充分展现区域"龙头"的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和天津双核心的带动并没有完全发挥。本文应用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及其两个经验性推论、城市流强度等对京津产业雷同性和京津因相互竞争,产生的辐射干扰性进行了数据分析、原因解释。指出北京、天津两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邓仲良  张可云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彩云  田荣华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形成离心力和向心力,两者相互作用、循环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空间经济学其他原理也能对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均衡点选择以及临界值等问题做出解释。因此,改变离心力和向心力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速度,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的冲击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应该改变人们对生态破坏的预期,转变"重经济、轻环境"的观念。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博文  孙久文  
基于长江经济带105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与非对称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得到了稳健的结论: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在考虑到空间关联因素后未能发现β收敛的证据,城市间经济增长差距有扩大态势;市场一体化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倒U"影响特征,且有助于发挥水平溢出效应,进而实现本地与异地经济增长的"携手并进";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垂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港口城市、边界城市、内陆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增长溢出效应要弱于港口城市、非边界城市与沿海地区城市,而且基于二区制空间杜宾模型也证实了经济增长垂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通过对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时期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样本结论进行比较,发现了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与非对称溢出效应在各阶段的不同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交通运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交通运输正外部性的存在。并收集中国1985—2006年28个省份的数据,运用较为前沿的空间经济计量手段对这一正外部性进行验证。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笔者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估计。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本文的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从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而其中的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则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管华宇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的城市商贸服务业面板数据,在考虑省级行政边界屏蔽效应条件下,通过构建空间SDM模型和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了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经济增长与边界溢出效应。基于空间SDM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总体空间溢出在1%置信水平下呈显著正向溢出;各地级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本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125,对周边城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026。在纳入省级行政边界因素后的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在行政边界效应下不存在β收敛特征,商贸服务业发展强化城市联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依然成立;省级行政边界城市与非边界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GDP增长的溢出弹性分别为0.048和0.059,反应京津冀地区行政边界对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的抑制效应明显。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云  龙志和  陈青青  
本文采用CHS模式和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2004-2009年间省级文化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经济计量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文化资本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级文化资本存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文化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均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之后,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大,文化资本每增长1%,促进GDP增长0.379%,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资本在投入要素中的重要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东红  
经济外向度是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经济外向度绝不等同于外贸依存度。本文综合考虑影响经济外向度的各种因素,确立评测经济外向度的指标体系;依据该指标体系,计算出河南省10年来的经济外向度。数据表明,河南省经济外向度的增加明显拉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应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深化合作加强国际旅游等方面不断努力,以提高河南省经济外向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仇娟东  曹钢  
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学及其结合框架下对地区差距及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研究的回顾发现:经济增长理论能够反映地区差距形成的动态性特征但缺乏空间维度,传统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缺乏动态性,二者结合框架下的研究能同时体现动态性和空间维度但缺乏实证检验。基于此分析,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动态性与空间维度同时纳入地区差距问题研究框架,重视技术进步、知识溢出等"知识关联"因素的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发展方向做进一步分析,并拓展创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结合框架下的实证研究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