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41)
2023(18733)
2022(16370)
2021(15159)
2020(12866)
2019(29848)
2018(29669)
2017(57536)
2016(31484)
2015(35495)
2014(35646)
2013(35265)
2012(32834)
2011(29484)
2010(29722)
2009(27538)
2008(27410)
2007(24520)
2006(21317)
2005(18936)
作者
(90670)
(75742)
(75304)
(71708)
(48123)
(36437)
(34297)
(29538)
(28507)
(27082)
(25780)
(25427)
(24067)
(23851)
(23322)
(23285)
(22936)
(22510)
(21755)
(21709)
(18734)
(18679)
(18310)
(17146)
(16944)
(16873)
(16780)
(16755)
(15267)
(14990)
学科
(128297)
经济(128137)
管理(95020)
(91852)
(76935)
企业(76935)
方法(58611)
数学(50001)
数学方法(49487)
(36038)
(34890)
中国(33620)
业经(30111)
地方(28423)
(27211)
(26514)
农业(24134)
技术(23494)
(22733)
贸易(22719)
(21946)
(21765)
理论(21702)
财务(21684)
财务管理(21629)
企业财务(20480)
(20364)
(19814)
银行(19757)
环境(19410)
机构
大学(450335)
学院(448389)
(179694)
管理(176410)
经济(175680)
理学(152521)
理学院(150759)
研究(148281)
管理学(148272)
管理学院(147431)
中国(110751)
(97187)
科学(91549)
(84695)
(74581)
(72803)
中心(68258)
研究所(67534)
(67399)
财经(67266)
业大(66673)
北京(61669)
(60901)
(59678)
师范(59147)
农业(57016)
经济学(54349)
(54168)
(53583)
财经大学(49816)
基金
项目(302285)
科学(237523)
研究(222491)
基金(218045)
(189089)
国家(187457)
科学基金(161176)
社会(139902)
社会科(132535)
社会科学(132501)
(118768)
基金项目(116496)
自然(104229)
教育(102456)
自然科(101745)
自然科学(101719)
自然科学基金(99932)
(99651)
编号(91285)
资助(89185)
成果(74792)
重点(67525)
(66824)
(64704)
(64630)
课题(63039)
创新(59979)
教育部(57406)
科研(57318)
国家社会(56811)
期刊
(198707)
经济(198707)
研究(132400)
中国(88407)
学报(70347)
(66439)
(66138)
管理(64475)
科学(64444)
大学(53359)
教育(51810)
学学(49890)
农业(44912)
技术(39356)
(38659)
金融(38659)
财经(33176)
业经(32812)
经济研究(30736)
(28410)
问题(26491)
(24193)
图书(23634)
技术经济(22471)
科技(22102)
(21274)
理论(21252)
现代(20017)
商业(19902)
(19483)
共检索到661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汉坡  宋延军  徐艳青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支撑其运作的动力要素是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依据组织力的来源,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为自组织动力机制和他组织动力机制,并分别归纳总结了相应的动力机制支撑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模型。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性考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泓明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已远远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选择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为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提供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弘  昝杨杨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产业创新,是我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建立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采用北京市2010-2016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每个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与企业间竞争合作的确是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其中,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是最重要的动因,而市场需求与企业间竞争合作的推动作用有待提高。最后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路径:应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引导作用、完善政策规划、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创产业链来推动北京文创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王丽龄  
集聚带来效益在很多产业领域得到证实,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全面集聚是否是有效的?论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益及其在产业间的差异,应用CES模型分析了北京市文创产业三大类细分产业的集聚效益及动因。研究发现,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能够产生正效益,但某些细分产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负变化。进一步通过动因分析,提出分类引导集聚的必要性与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雅萍  吴丰林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符合北京市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文化创意单元、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都是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机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池建宇  姚林青  
本文使用北京市各区县2008-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很显著,而且郊区县的集聚效应大于市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弘  昝杨杨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产业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采用2008-2015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怡琦  
历史街区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温床",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原真性并为历史街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而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新途径。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梳理了北京南锣鼓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调整,以实现三种驱动力均衡做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金廖  曾刚  
城市舒适性驱动下的创意产业集聚研究一直是国外城市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国内相关的研究却非常稀缺。文章追溯城市舒适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构建分析创意产业空间过程的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试图探讨城市舒适性对创意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选择南京品牌设计产业作为案例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发现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动力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高等教育、餐饮场所、购物中心、公园、停车场等因子是驱动品牌设计公司在南京老城中心集聚的核心动力。研究一方面证实西方创意阶层的部分结论,如教育舒适性对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现中国语境下城市舒适性因子的组成和内涵与西方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夜生活和咖啡文化在中国的语境中不一定适用。因此,城市舒适性研究应着重关注区域差异,发展和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舒适性指标体系和概念框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梁玢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战略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晶  曹麦  
本文在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创造增加值6402亿元,吸收从业人员294万人,分别占北京市GDP和北京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和20.7%。最后,本文针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飒  王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管理能力、生产能力、需求能力和智力能力等4个方面建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测算得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检验分析和政策梳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云  
创意产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演化发展是按照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弄清楚这个过程,对于更准确地理解创意产业的演化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意义重大。本文从创意产业的自组织条件、机制和复杂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创意产业的自组织过程,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迪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娟  
本文以北京为例,介绍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自然生成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机制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结论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培育需要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斌  吕斌  胡垚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梳理了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再生的作用机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有效驱动旧城再生,是因为在资本生产新商业空间的同时,旧城文化可以融入新的文化创意并资本化、商品化,进而能够提升新空间收益的附加值,加大反馈力度,从而更好地协调新空间权利的分配。并以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为例分析了资本和文化在旧城空间生产过程中对商户和消费者、原住民、政府这三者空间权利的影响,认为南锣鼓巷的旧城再生模式具有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旧城更新的样本意义,较好地处理了新空间的权利分配,但也开始面临文化创意乏力、资本结构分化、各方权力边界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以更好地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生产的作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