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8)
- 2023(15502)
- 2022(13245)
- 2021(12226)
- 2020(10293)
- 2019(23463)
- 2018(23126)
- 2017(43602)
- 2016(23950)
- 2015(26615)
- 2014(26475)
- 2013(26214)
- 2012(24644)
- 2011(22031)
- 2010(22134)
- 2009(20582)
- 2008(20485)
- 2007(18653)
- 2006(16061)
- 2005(14014)
- 学科
- 济(98394)
- 经济(98294)
- 管理(67616)
- 业(65744)
- 企(54130)
- 企业(54130)
- 方法(41953)
- 数学(35557)
- 数学方法(35165)
- 中国(27909)
- 农(27542)
- 地方(24641)
- 业经(23453)
- 财(22513)
- 学(21681)
- 技术(20668)
- 贸(18575)
- 贸易(18563)
- 农业(18491)
- 易(17881)
- 制(17433)
- 理论(15982)
- 和(15003)
- 产业(14825)
- 环境(14741)
- 银(13913)
- 银行(13855)
- 务(13565)
- 财务(13538)
- 财务管理(13498)
- 机构
- 大学(341573)
- 学院(341380)
- 济(134214)
- 经济(131132)
- 管理(128192)
- 研究(117325)
- 理学(110902)
- 理学院(109444)
- 管理学(107367)
- 管理学院(106703)
- 中国(86380)
- 科学(76897)
- 京(73381)
- 农(65530)
- 所(60406)
- 财(59044)
- 业大(56191)
- 研究所(55325)
- 中心(55078)
- 江(53121)
- 农业(52117)
- 财经(47353)
- 范(46662)
- 师范(46058)
- 北京(45558)
- 经(42812)
- 州(42626)
- 院(42388)
- 经济学(40685)
- 技术(37381)
- 基金
- 项目(234295)
- 科学(182948)
- 基金(167989)
- 研究(164566)
- 家(149352)
- 国家(148058)
- 科学基金(125635)
- 社会(104004)
- 社会科(98545)
- 社会科学(98513)
- 省(94204)
- 基金项目(90886)
- 自然(83506)
- 自然科(81605)
- 自然科学(81577)
- 自然科学基金(80139)
- 划(79634)
- 教育(74914)
- 资助(66499)
- 编号(65184)
- 重点(53252)
- 创(52672)
- 发(51830)
- 成果(51812)
- 部(49861)
- 创新(48570)
- 课题(45998)
- 计划(45325)
- 科研(45091)
- 大学(42843)
- 期刊
- 济(148354)
- 经济(148354)
- 研究(95250)
- 中国(69552)
- 学报(61069)
- 农(58610)
- 科学(54840)
- 管理(46561)
- 财(45878)
- 大学(44658)
- 学学(42230)
- 农业(39465)
- 教育(36162)
- 技术(29271)
- 融(27514)
- 金融(27514)
- 业经(25213)
- 经济研究(23123)
- 财经(23012)
- 业(22542)
- 问题(21276)
- 经(19975)
- 科技(18899)
- 版(18311)
- 技术经济(17403)
- 图书(16930)
- 资源(16495)
- 商业(15879)
- 业大(15458)
- 贸(15380)
共检索到502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彦 韦素琼 徐旳 蔡世珍
基于核密度制图和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法对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区域及分行业的企业空间位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外围圈层结构,在核心区(市区)呈现集群式趋城市中心的特性,在外围圈层(山线、海线、屯区)呈现簇群式小集聚现象。(2)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工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出版、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电影、广告等7类具有核心区集聚特征的二级产业为主,在“山、海、屯、市”的各个城市区位中,形成了市场指向型、城市文脉型、表达传播型、政策导向型、感知体验型、技术依赖型、属地资源型等7类文创集聚区形式。(3)各类行业特性与信息、运输、可达性、市场、中心性等区位因子的分异使各文化创意二级产业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和集聚程度,形成不同的产业地域结构。梳理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现况,可为全国各大城市合理发展、调控、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提升产业空间支撑城市转型的协整度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褚岚翔 黄丽
以上海为例,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9个地理区位要素对4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呈现集聚分布的规律,但各个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程度不高。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上,"创意阶层"和"创意城市"等理论所强调的休闲设施(如咖啡馆和酒吧)具有首要重要性,然后依次是城市公共交通、文化设施和公共绿地,区域交通(如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则可以忽略;特别地,对于时尚创意消费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园绿地的重要性仅次于休闲设施。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地理区位因素 上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天颖 张延龙 牛立新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而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台中市在绿道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对该市的绿道进行了实地调查,系统分析概括规划设计特点、发展历史及其主要功能(交通、防灾避难、环境教育、文化传播及提升经济价值),从而为我国内地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作参考。
关键词:
台湾 绿园道 城市型绿道 绿道功能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洁
"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份。根据文章的计算结果,相当多的东部省份尚未做到这一点,距离希望的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文章进而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绩效的衡量框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绩效水平并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虽然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比较大,但平均的利润水平和产业效率并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想象的那样集中于东部地区。文章从地区投资重点、产业发展所...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分布 地区绩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江 胡晓鸣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基于调研所获取的杭州市创意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杭州市创意产业的总体及各行业空间分布强度特征、圈层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创意产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旨在寻找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与当前存在问题,为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意产业 空间分布 杭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九兴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 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峰 刘朝晖 韩笑 陈锦清
以杭州市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空间相关性计算等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城市设施分布特征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两个角度建构其与创意产业空间分布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模型,探索影响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城市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中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人群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偏好,而空间的活力来源于各项要素的异质性集聚和多样活动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创意产业 空间分布 城市环境特征 杭州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林胜尧
INTOSAI第21届大会(INCOSAI)通过之北京宣言指出,有效的国家治理是维持稳定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INTOSAI的中心目标是促进良善治理。传统审计机关监督者的角色,已无法适应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发展,而应进一步聚焦于提升政府重要施政计划之效益,并作为提供政府预警性意见之洞察者及前瞻者。依国际审计潮流趋势,绩效审计俨然成为先进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审计之核心议题。本文除介绍审计机关绩效审计之推动情形外,并以台中市重要施政计划为例,导入绩效审计新思维及新作法,创新查核议题与技术方法,以践行促进政府良善治理与课责之目标。
关键词:
绩效 审计 技术 创新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安烨 钟廷勇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对于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递增速度增加,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比重增大,但是内部发展不平衡。1998年到2009年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一定收敛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几个典型行业出现了一定的集聚,产业优势比较突出,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内部产业优势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王丽龄
集聚带来效益在很多产业领域得到证实,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全面集聚是否是有效的?论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益及其在产业间的差异,应用CES模型分析了北京市文创产业三大类细分产业的集聚效益及动因。研究发现,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能够产生正效益,但某些细分产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负变化。进一步通过动因分析,提出分类引导集聚的必要性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前波 郭豆豆 赵淑红
舒适性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新城市增长理论范式。以杭州为例,选取各类创意空间样本,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创意空间的分布格局、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整体呈现内向集聚和外向拓展的分布格局,其集聚重心和主城区范围相一致,向外拓展呈现追逐生态环境舒适性的发展特征,形成明显的生态创新轴线;(2)根据空间类型、产业功能及区位特征不同,创意空间可划分为文化创意型、特色发展型、创业孵化型、知识密集型四大类型,各类创意空间表现出多样化的舒适性偏好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密切相关;(3)基于舒适性视角的创意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以人才、科技及各类消费设施为核心的教育舒适性、社交与休闲舒适性相关因子作用显著,景观舒适性、交通舒适性次之,不同类型创意空间的舒适性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从舒适性视角提出城市创意空间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雅萍 吴丰林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符合北京市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文化创意单元、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都是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结构 优化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钟韵 刘东东
我国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城市更新置换出来的土地而集聚发展起来的。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在阐释近年来借城市更新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用地特征的基础上,试图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评估集聚区已产生的效益和预期的效益。研究显示,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从多方面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效益仍未能全面体现。总体而言,集聚区的社会效益比较容易实现,也较为明显,经济效益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褚岚翔 黄丽
以我国31个省域为空间观测单元,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的方法 ,从时空演变和空间关联性两方面对我国2000-2015年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在缓慢减小;省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多的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多的地区相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少的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少的地区相邻;区域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区域间的联系,重视国家政策的作用,避免盲目建园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弘 昝杨杨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产业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采用2008-2015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