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13)
- 2023(12905)
- 2022(11249)
- 2021(10848)
- 2020(8982)
- 2019(20860)
- 2018(20562)
- 2017(39384)
- 2016(21530)
- 2015(24769)
- 2014(24632)
- 2013(24266)
- 2012(22335)
- 2011(20170)
- 2010(19830)
- 2009(17934)
- 2008(17430)
- 2007(15017)
- 2006(12834)
- 2005(11245)
- 学科
- 济(86285)
- 经济(86192)
- 管理(58086)
- 业(55289)
- 企(45372)
- 企业(45372)
- 方法(42009)
- 数学(36355)
- 数学方法(35949)
- 中国(25739)
- 农(22697)
- 财(19732)
- 业经(18716)
- 学(17921)
- 贸(17194)
- 贸易(17182)
- 易(16779)
- 地方(15883)
- 农业(15130)
- 制(14714)
- 理论(14584)
- 和(14210)
- 教育(14096)
- 环境(13285)
- 技术(12790)
- 银(12648)
- 银行(12611)
- 行(12080)
- 务(12027)
- 财务(11967)
- 机构
- 大学(306305)
- 学院(301871)
- 济(124810)
- 经济(122332)
- 管理(119685)
- 研究(104971)
- 理学(104674)
- 理学院(103428)
- 管理学(101658)
- 管理学院(101118)
- 中国(77906)
- 京(66193)
- 科学(64213)
- 财(53431)
- 所(51998)
- 研究所(47943)
- 农(46979)
- 中心(46914)
- 业大(44296)
- 财经(44101)
- 北京(42320)
- 范(41919)
- 师范(41593)
- 江(41077)
- 经(40465)
- 经济学(38202)
- 院(37782)
- 农业(36892)
- 经济学院(34523)
- 师范大学(34012)
- 基金
- 项目(211738)
- 科学(167420)
- 研究(156677)
- 基金(155190)
- 家(135279)
- 国家(134157)
- 科学基金(114964)
- 社会(99665)
- 社会科(94431)
- 社会科学(94406)
- 基金项目(82158)
- 省(79428)
- 自然(73928)
- 教育(72351)
- 自然科(72270)
- 自然科学(72255)
- 自然科学基金(70962)
- 划(68189)
- 资助(64223)
- 编号(63196)
- 成果(51905)
- 部(48177)
- 重点(47273)
- 发(44702)
- 创(43903)
- 课题(43590)
- 教育部(41633)
- 国家社会(41409)
- 大学(41023)
- 创新(40818)
- 期刊
- 济(129648)
- 经济(129648)
- 研究(91567)
- 中国(56655)
- 学报(47927)
- 科学(45195)
- 管理(43043)
- 农(42469)
- 教育(39695)
- 财(37960)
- 大学(36959)
- 学学(34447)
- 农业(30591)
- 技术(25141)
- 融(23421)
- 金融(23421)
- 经济研究(21534)
- 财经(21527)
- 业经(19296)
- 经(18516)
- 问题(17109)
- 图书(16819)
- 业(16752)
- 技术经济(14508)
- 理论(14444)
- 贸(14368)
- 科技(14321)
- 世界(13968)
- 版(13676)
- 资源(13176)
共检索到434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文化再生产 文化流动 学业成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王欧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荣 林昊民
文化资本是理解社会教育再生产的强有力理论概念。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通过使用CEPS(2014—2015)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我国教育制度下,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异,课外补习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但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资源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第二,师生互动感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文化资本影响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文化资本理论的效应适用性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一定局限。同时,本研究引入主观属性的中介变量,扩展了传统以客观属性为重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再生产研究开辟了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资本 学业成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凌
本文试图从个体的角度对布迪厄和巴斯隆的再生产理论、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和贝尔奴的学业成就制造理论进行解读,从中呈现学业成败的社会学归因从社会文化差异到学校运作的影响的一种变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士美
网络时代的教育焦虑在疫情后已悄然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但目前尚缺乏对线上相关教育的社会再生产机制研究。借助广义分位数回归法(GQR)对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在数字惯习上占有广泛优势,“利于学习”的数字惯习在中等以及高成就学生中能比同位乡镇学生更好地转化为成就优势。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学生在获得更多数字资源的同时,利用数字设备进行娱乐对城市学生的成就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消解作用。尽管乡镇家庭更愿意做出线上补习决策,但线上补习对乡镇中低成就群体产生了更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这造成了新的城乡不平等。交互效应显示,只有一小部分高成就的城市学生能够将惯习优势通过线上补习转化为成就优势。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再生产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加强学生良好数字惯习引导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警惕和研究线上补习的质量问题。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通过信息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当前教育改革处于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双重格局之下,必须基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共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总计发放1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 8%。研究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城乡不同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之学习偏好或者娱乐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差距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谭树华 王芳 许燕 辛霞 郭璐 杨浩铿
本研究以2011年春季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云南地震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对地震受灾民众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1)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2)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状态共情的程度和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非灾区的中学生,但二者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差异不显著;3)对日本文化的接触程度调节共情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对日本文化接触越多,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可能性越大。
关键词:
地震 共情 助人 文化接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旺
比较中国和以色列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揭示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对309名中、以两国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MSLSS是适合于中、以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跨文化研究的有效工具;(2)在各个特殊生活满意度领域中,两国中学生均以家庭满意度最高;(3)中国中学生的朋友、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以色列中学生。
关键词:
中国和以色列 中学生 生活满意度 跨文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陶红 杨东平
本文通过2003年对10个城市40所高中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学业成就与父亲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均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普通高中学生 学业成就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连森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通过参与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从而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影响。历史地来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主体经历了由城镇户口居民到农村户口居民转变的过程,换言之,即是传统产业工人向新产业工人的转变。基于再生产理论的视角,职业教育以地位教育的逻辑服务于传统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而以生存教育的逻辑促进了新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结论认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阶层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然方向是由阶层再生产转变为促进社会弱势阶层的向上流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尹玉琳
本文选取职业和收入两个指标,研究代际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地位准入差异以及地位结构差异。实证结果发现:中产阶层的代际流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的代际职业继承指数高于女性,同时代际流入指数以及流出指数低于女性,女性代际职业向下流动的风险更高;在代际职业流动方向相同时,在低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在高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低于男性,女性处于劣势地位;代际职业继承时女性能够利用父辈资源能够改善"地位结构差异",而子女发生代际职业流动时,女性无法有效的整合父辈资源扭转劣势地位,表现为代际收入差距更加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俊武 黄珊
基于Raymond(2009)的代际流动性测量方法,文章构造了一种新的代际流动性指数,它具有一些良好的数理特性,突破了这两方面的限制。然后应用CGSS调查数据,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中国代际教育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发现:(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教育流动性依次递减;(2)城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高于农村,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3)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差异不明显;(4)我国整体的代际教育流动性略有增加。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指数 代际弹性 教育公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川武 柴军应 董守生
教育改革使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进入人们的视界,并成为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但原有研究取样范围和样本量较小。对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45所中学的13628名学生进行涵盖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和行为自主性三个自主性要素的《中学生学习自主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总体上处于"较高"状态(较高自主性),但其要素发展不平衡,认知自主性发展较快,情意自主性次之,行为自主性较慢。就阶段论,初中生学习自主性高于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无论总体水平还是三个要素都呈下降趋势;就性别论,女生学习自主性高于男生;就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文幸 陆通
在现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哲学与文化》是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和我国中学科学精神培养相一致,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意识的提高,还能在生活中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从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问题、主要原因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哲学与文化》 科学精神 培养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 再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