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6)
- 2023(15575)
- 2022(13424)
- 2021(12539)
- 2020(10579)
- 2019(24141)
- 2018(24115)
- 2017(45432)
- 2016(24772)
- 2015(28040)
- 2014(27909)
- 2013(26882)
- 2012(24577)
- 2011(21880)
- 2010(22090)
- 2009(20475)
- 2008(20182)
- 2007(18048)
- 2006(15309)
- 2005(13708)
- 学科
- 济(93552)
- 经济(93433)
- 管理(70111)
- 业(66496)
- 企(56175)
- 企业(56175)
- 方法(44689)
- 数学(38133)
- 数学方法(37555)
- 农(27427)
- 财(26573)
- 中国(25246)
- 业经(21708)
- 学(19583)
- 地方(18869)
- 理论(18668)
- 制(18591)
- 农业(17978)
- 贸(17897)
- 贸易(17885)
- 易(17365)
- 务(17097)
- 财务(17036)
- 财务管理(16987)
- 和(16034)
- 企业财务(16018)
- 银(14953)
- 银行(14923)
- 行(14108)
- 环境(14078)
- 机构
- 学院(340270)
- 大学(336671)
- 济(130925)
- 管理(130054)
- 经济(127892)
- 理学(111399)
- 理学院(110158)
- 管理学(107996)
- 管理学院(107339)
- 研究(105813)
- 中国(81241)
- 京(69865)
- 科学(65455)
- 财(62983)
- 江(53270)
- 农(52993)
- 所(52080)
- 中心(52051)
- 财经(49646)
- 业大(48628)
- 范(47125)
- 研究所(46975)
- 师范(46655)
- 经(44768)
- 北京(43484)
- 州(43167)
- 农业(41441)
- 经济学(39752)
- 技术(38603)
- 院(38256)
- 基金
- 项目(225265)
- 科学(176592)
- 研究(168501)
- 基金(160460)
- 家(138907)
- 国家(137401)
- 科学基金(118437)
- 社会(104462)
- 社会科(98714)
- 社会科学(98688)
- 省(90820)
- 基金项目(84497)
- 教育(80550)
- 自然(76123)
- 划(75353)
- 自然科(74311)
- 自然科学(74291)
- 自然科学基金(72933)
- 编号(71679)
- 资助(65615)
- 成果(58437)
- 重点(51004)
- 部(49300)
- 课题(49188)
- 发(48218)
- 创(47345)
- 创新(43945)
- 项目编号(43890)
- 科研(43539)
- 大学(43138)
- 期刊
- 济(145760)
- 经济(145760)
- 研究(96206)
- 中国(67678)
- 财(52533)
- 学报(50902)
- 农(48091)
- 管理(47589)
- 教育(46245)
- 科学(45971)
- 大学(38974)
- 学学(36115)
- 技术(33270)
- 农业(32323)
- 融(29498)
- 金融(29498)
- 业经(26191)
- 财经(24281)
- 经济研究(22671)
- 经(20881)
- 图书(20608)
- 问题(19094)
- 业(17840)
- 版(17267)
- 技术经济(16068)
- 财会(16036)
- 商业(15811)
- 统计(15794)
- 理论(15689)
- 贸(15317)
共检索到503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关键词:
北京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 生态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佳明 戴林琳
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着建设项目落地难、开发与保护冲突、跨区域统筹等多重挑战。基于已出台的大运河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梳理“两大体系、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大运河现有规划体系,解析五大板块和四类要素的空间类内容,围绕现有规划间“规划层级缺位、衔接机制不明、核心内容重叠”的空间衔接问题,提出“强化空间专项规划以完善专项规划体系、统一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以实现规划间有效衔接、明确编制技术要点以加强空间类内容传导落实”三条核心路径。旨在探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具体路径,同时提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可操作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关键词:
大运河 文旅融合 保护规划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庆生 明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的共性特征,又有历史文化赋予的特殊性。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在厘清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和国家认同概念基础上,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关系,尝试运用SOR(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理论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游客的国家认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旅游情感,旅游情感通过对文化依恋和功能依恋的影响,以"旅游体验—旅游情感—文化认同"的路径,增进游客对国家的认同。建议延续红色基因,增强游客体验;挖掘红色文化,突出景区吸引物特质;传承红色记忆,组建长征学院。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艳 李茜 叶子欣
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其规划建设纲要,但地区差异、各地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充分发挥各地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利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黄河9省(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挖掘黄河各类型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区域和热点区域。其次,从文旅融合发展角度提出以“文化主题公园”模式、集中展示带与区域文化特色城镇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旅游资源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选择从文化遗产的空间视角开展研究,旨在推动文物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并针对不同区域和分布特点实行不同的利用模式和开发重点,以便有效发挥资源分布优势推动黄河流域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重大,吸引了学界的众多关注,迄今形成了公园个案、国家公园、文化遗产、运营管理、空间功能、项目技术、符号传播等研究路径。现有研究路径呈现实践问题导向,试图解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复杂性认识定位不清、地方统筹协调力度不强、转化机制探索不足等问题。在理论上需进一步探索解释不同文化区的横向整合、不同尺度的纵向整合和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的机理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在整合现有研究路径基础上的“321”研究框架,即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管理三大要素基础上,探索横向与纵向两对关系,强化价值研究的系统框架。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路径分析 地方 尺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迅韬
18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签署国会立法,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正式设立,开启了人类保护原生自然资源的征程。美国能先于欧洲从国家层面设立世界首个国家公园,与其固有的文化生态紧密相关。从文化生态的视域,阐述美国国家公园设立的时代背景,探究其设立背后的缘由,并揭示美国国家公园兴起与美国新教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回顾美国国家公园从诞生到国家公园体系形成的发展历程,结合美国在国家公园体系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我国创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迅韬
18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签署国会立法,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正式设立,开启了人类保护原生自然资源的征程。美国能先于欧洲从国家层面设立世界首个国家公园,与其固有的文化生态紧密相关。从文化生态的视域,阐述美国国家公园设立的时代背景,探究其设立背后的缘由,并揭示美国国家公园兴起与美国新教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回顾美国国家公园从诞生到国家公园体系形成的发展历程,结合美国在国家公园体系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我国创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