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1)
- 2023(6245)
- 2022(5195)
- 2021(5178)
- 2020(4126)
- 2019(9026)
- 2018(9110)
- 2017(14717)
- 2016(9306)
- 2015(10508)
- 2014(10300)
- 2013(8767)
- 2012(7704)
- 2011(7068)
- 2010(7281)
- 2009(6620)
- 2008(6022)
- 2007(5442)
- 2006(4806)
- 2005(4388)
- 学科
- 教育(22193)
- 济(18321)
- 经济(18302)
- 管理(15367)
- 中国(14125)
- 业(11578)
- 理论(11203)
- 企(10481)
- 企业(10481)
- 学(10206)
- 教学(9255)
- 方法(6346)
- 农(6177)
- 研究(5722)
- 业经(5515)
- 思想(5393)
- 政治(5278)
- 发(5246)
- 学法(4769)
- 教学法(4769)
- 发展(4768)
- 思想政治(4663)
- 政治教育(4663)
- 治教(4663)
- 和(4647)
- 展(4645)
- 德育(4625)
- 学校(4569)
- 财(4560)
- 高等(4127)
- 机构
- 大学(112205)
- 学院(105500)
- 研究(38305)
- 教育(32606)
- 管理(29810)
- 范(28572)
- 师范(28437)
- 济(27988)
- 经济(26945)
- 京(25200)
- 理学(25166)
- 理学院(24695)
- 管理学(23815)
- 管理学院(23575)
- 师范大学(23182)
- 科学(22978)
- 中国(19993)
- 所(18047)
- 江(17836)
- 技术(17189)
- 职业(17075)
- 北京(16755)
- 研究所(16450)
- 中心(15963)
- 州(14245)
- 院(13873)
- 财(13734)
- 农(12736)
- 业大(12722)
- 教育学(12310)
- 基金
- 项目(65903)
- 研究(59260)
- 科学(52372)
- 基金(41006)
- 教育(37380)
- 家(33772)
- 社会(33421)
- 国家(33260)
- 社会科(31127)
- 社会科学(31123)
- 省(29031)
- 编号(28880)
- 科学基金(27603)
- 成果(27596)
- 划(26120)
- 课题(23784)
- 年(21714)
- 基金项目(20146)
- 项目编号(17783)
- 规划(17723)
- 重点(16675)
- 资助(15850)
- 性(15805)
- 发(15679)
- 大学(15656)
- 部(15530)
- 度(15363)
- 研究成果(15246)
- 自然(14770)
- 一(14742)
共检索到172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阡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自足性的特定场域,它是经过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延续性、传统性、感染性和创生性等特征。作为大学文化的典型表现和有效表意实践方式,艺术教育成了当前大学文化内涵丰富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建设的主要途径。它一方面对于提升大学文化品格起着人文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凸显大学文化、实践大学文化起着具体的操作和表达功能。在这样一种文化人类学整体关联视角的考察下,大学文化与艺术教育形成了特殊的关系状态,以一种文化遗产的方式共同作用于精神成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大学文化 艺术教育 文化遗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桐
排瑶作为瑶族的分支之一,其主体分布于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唐宋期间自湖南等地迁入粤北,明清时期形成八排二十四冲的分布格局。排瑶村寨选址于粤北南岭萌渚岭山脉支脉的半山处,横向排列整齐形成多排退台格局。试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解析排瑶传统村寨空间及区域景观的独特人文景观价值,以期为其保护展示策略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排瑶村寨 迁徙文化 地域景观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玲
对《中图法》(第四版)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类目设置中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民族类的类目体系框架结构和具体类目,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图法 民族类 类目设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红梅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文化人类学 再建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和平
不断地思索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源、思索文明进步的得失、体味人类原本的自然生命力,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阐释艺术,对于走出审美误区,回归艺术的"纯"与"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也有着新的启示和新的视野。艺术人类学与对物质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文拟从这些角度对艺术做一些新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教育 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常永才 孟雅君
新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文化人类学正进入到人文社会学术阵地的前沿。该学科以微观为基础的研究单元、通过田野工作的数据收集技术和整合性的深度分析策略,可供中国比较教育革新借鉴。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研究方法 人类学方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桑国元 王文娟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和方法的独特性,能够为教师研究带来全局的、全新的视角。在梳理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的民族志撰述为例,从研究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微观情境出发,运用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研究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仪式意义、仪式过程及结果进行深描;进而提出研究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的新视角,丰富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民族志个案,以此来理解师生互动的深层意义。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课堂田野研究和课堂民族志撰述的"教师人类学的想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格萱
书名:《艺术人类学》作者:罗伯特·莱顿著,李修建译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ISBN:978-7-5039-7093-1出版时间:2021年6月定价:48元艺术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鉴赏都离不开主体的生活经验;反过来艺术亦作用于生活,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以及思想意识上的启迪。总之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二者之间关联密切、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能够促进艺术的进步,
关键词:
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亚芳 陈燕 魏善春
当前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制度化僵硬、专业化过度、功利化严重、承续化越轨等方面的问题。文章立足大学文化视阈,提出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导向性和内发性、适宜性和实效性以及传承性和创新性原则,探讨了特色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包括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邹琳琳
针对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艺术类专业、增设艺术类人文选修课程、组织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展演活动进行艺术教育惠校、惠民活动等多元方式,分析其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揭示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高雅艺术普及与提升、有利于提升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审美文化,旨在改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姗泽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文化与教育的关联历来不被人重视,生育文化常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不大或毫无相关的领域,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文化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生育文化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分三个方面论及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生育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期对关注教育、关注文化的教育价值、关注除学校以外更大教育空间的人们提供一个看待教育的新的视角,从而对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生育文化 教育人类学 研究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晓宇
文章通过"他者的目光",运用"主位"观察方法,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过于注重生命知识的传授,过于看重教育的等级神圣性,过于重视技术工具理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命教育要引向生命自觉,要回归生活实践,要构建完整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命教育 人类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凯珩
大傩是秦汉时期在腊日前日,通过声势浩大的击鼓,来驱逐“疫鬼”、迎接新年的一种典型辟邪风俗,也是汉代颇具影响力的打鬼邪仪式。先秦时期,人们妄以巫术支配命运,战国时期又以楚国巫风最盛,汉在继承楚“好巫信鬼”后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初见辟邪风俗端倪。这种风俗又在泛滥的迷信思想和修仙思想影响下,加快了发展速度。这一风俗的兴盛在已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得到印证。笔者将结合《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从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探析其蕴含的宗教人类学义理,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婷
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科学中是等同的关系 ,《中图法》第 4版将其放在“C91社会学”下属的“C91 2 4”下 ,与“C91 2 2社会团体”、“C91 2 3社会关系”等并列放在同一个层次上 ,这样的类属关系有待商榷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盛况
大学校园仪式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键在于我们对仪式的意义等缺乏文化学上的认识。仪式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形式的演绎,但更深层次的是在表达特定共同体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借助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我们试图重新理解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性、文化性、程式性的特征;重新还原大学校园仪式的功能,它关系到自我的确证、关系到知识的传承、关系到秩序的维系;改进大学校园仪式,要明确大学校园仪式的真正意义,把握大学校园仪式的共性特征,发挥大学校园仪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 象征性 自我确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