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5)
- 2023(8214)
- 2022(6867)
- 2021(6050)
- 2020(4982)
- 2019(10972)
- 2018(10769)
- 2017(20648)
- 2016(10166)
- 2015(11226)
- 2014(11205)
- 2013(11299)
- 2012(10852)
- 2011(9892)
- 2010(10154)
- 2009(9552)
- 2008(9208)
- 2007(8747)
- 2006(7889)
- 2005(6875)
- 学科
- 济(72748)
- 经济(72605)
- 管理(34434)
- 业(33479)
- 企(31411)
- 企业(31411)
- 方法(21994)
- 地方(20462)
- 业经(17991)
- 技术(16561)
- 中国(16186)
- 数学(15905)
- 数学方法(15850)
- 地方经济(14608)
- 农(13028)
- 产业(12855)
- 技术管理(11797)
- 和(11226)
- 理论(11082)
- 学(10519)
- 制(9090)
- 财(8848)
- 农业(8751)
- 环境(8200)
- 体(7881)
- 经济学(7781)
- 融(7661)
- 金融(7659)
- 发(7517)
- 策(7489)
- 机构
- 学院(158851)
- 大学(156419)
- 济(81191)
- 经济(79903)
- 管理(63599)
- 理学(54739)
- 研究(54359)
- 理学院(54162)
- 管理学(53584)
- 管理学院(53240)
- 中国(39360)
- 财(33013)
- 京(31135)
- 科学(28227)
- 财经(26338)
- 经济学(26227)
- 所(25394)
- 江(24483)
- 中心(23861)
- 经(23631)
- 经济学院(23219)
- 研究所(22581)
- 范(20600)
- 师范(20499)
- 北京(19699)
- 州(19230)
- 财经大学(19180)
- 院(18950)
- 商学(18322)
- 商学院(18109)
- 基金
- 项目(100874)
- 科学(82623)
- 研究(79538)
- 基金(73418)
- 家(61235)
- 国家(60684)
- 社会(57407)
- 科学基金(54091)
- 社会科(53546)
- 社会科学(53531)
- 省(41349)
- 基金项目(38956)
- 教育(34979)
- 划(32486)
- 编号(30515)
- 自然(30025)
- 自然科(29370)
- 自然科学(29367)
- 自然科学基金(28932)
- 资助(27532)
- 创(27238)
- 发(24779)
- 成果(24764)
- 创新(24327)
- 国家社会(23629)
- 重点(22470)
- 部(22179)
- 课题(21830)
- 发展(21598)
- 展(21292)
共检索到249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董宏伟
随着社会转型的发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产业自身的空间集聚特征,使借助市场力量的城市再开发和通过规划培育创意经济成为塑造创新文化气氛、营销城市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不仅使这种以营造独特和多元地方文化为初衷的努力往往以千篇一律的形体景观和单调社会构成的结果出现,而且通常也是以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遭受侵害为代价的。因此,在中国,成功发展文化产业不单需要研究如何将针对具体地方特点的市场和规划手段相互结合,以实现真正的创新,更需要警醒地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福利效应,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集聚 再开发 创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闻媛
英国工党政府在20世纪末提出的"创意产业"概念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文化产业"概念,并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术语,随之而来的政策取向也由传统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这种从国家话语向市场思维的政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掩盖甚至隐瞒了经济中的文化意义,阻碍了对文化本身的考察与关注。文化问题不是经济和市场所能全部解释的,文化价值也是难以被化解为经济价值的。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实践远远超前于学术理论的建构。文章提出系统整体观的"文化经济"概念,开辟了一种渗透、融合、开放、共识的交往契机,以价值取向取代权力导向和利益导向,呈现出文化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昭示了文化价值的回归。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闻媛
英国工党政府在20世纪末提出的"创意产业"概念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文化产业"概念,并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术语,随之而来的政策取向也由传统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这种从国家话语向市场思维的政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掩盖甚至隐瞒了经济中的文化意义,阻碍了对文化本身的考察与关注。文化问题不是经济和市场所能全部解释的,文化价值也是难以被化解为经济价值的。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实践远远超前于学术理论的建构。文章提出系统整体观的"文化经济"概念,开辟了一种渗透、融合、开放、共识的交往契机,以价值取向取代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河
文化产业是云南极有发展前途的一个支柱产业。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践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四大关系 繁荣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恒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升,客观上要求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我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旺盛,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文化产业也将迎来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但面对发展机遇,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呈现低俗化、娱乐化、快餐化特点,文化市场中盗版侵权等行为屡有发生,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钟健夫
文化产业是现代的,创意产业是后现代的;文化产业是工业经济,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是全球标准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多样化;文化产业网下生产销售,创意产业网上生产销售;文化产业是机械复制,创意产业是数码复制;文化产业是集中生产,创意产业是分散生产;文化产业是大众消费,创意产业是分众消费;文化产业会自发成长,创意产业需扶持倡导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走综合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综合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将于2008年11月8日~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现围绕以下议题进行征文。(1)改革三十年来生态经济学进展的回顾与反思(2)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藤
1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最近60年,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也因此逐渐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楚金桥 李俊
和谐社会要求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内部各要素分别协调以及各部分之间整体协调,达到力量上的相互平衡,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均衡。和谐社会的这一均衡本质,要求其在经济上必须达到资源配置有效、市场制度完善和收入分配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完善的市场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作为前提;在获取效率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让社会上的所有人共享经济成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伟清
本文认为,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必须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来考虑,具体可分解为人均GDP、经济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失业率、人均周工作时间、行业集中度、劳动力流动成本、负外部性、吉尼系数、歧视指数、贫困人口比例和通货膨胀率等12个指标。文章提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人均GDP、收入的合理分配、反贫困、环境治理和保护、减少生产要素在行业以及地区间的流动障碍等方面。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标准 效率 公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晓亮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应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既要尊重社会经济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各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章提出,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公私矛盾和劳资矛盾这两种基本的经济关系,公私兼顾和劳资两利是处理这两类经济矛盾的基本原则。文章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妥当处理分配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创造财富的效率与分配财富的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独特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建东 李宝虹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合概念,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社会交往等领域。按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进一步推理,经济基础的品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生态,而商业信用则构成了经济基础品质的内在要素与外在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提升经济基础的原有品质,本是应有之意。
关键词:
商业信用 和谐社会 经济品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红
合作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发展合作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论述目前传统合作经济制度的缺陷,提出合作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合作经济制度 缺陷 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志晋
从"人与自然"或"自然—科技—经济—社会—人类"这一共生的大系统中来研究技术创新,就不能把技术创新仅仅视为一种经济过程,而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类、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整合的共生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适用技术共生创新。它与以往传统的技术创新以及早期的适用技术创新,都有了质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适用技术共生创新真正表征和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关系,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越来越成为我们构建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正确的技术抉择和重要的技术基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军
作为两种最基础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不仅关系企业正常的运行,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制度创新来自于对劳资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和谐成分的把握和引导。本文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变迁的规律,并从博弈论、外部性和利益相关者治理三个维度探究了劳资关系所具有的内外部和谐机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延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