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2)
2023(11012)
2022(9690)
2021(9096)
2020(7430)
2019(17273)
2018(17286)
2017(33277)
2016(17994)
2015(20502)
2014(20591)
2013(20412)
2012(18731)
2011(17041)
2010(17058)
2009(15597)
2008(15027)
2007(13113)
2006(11632)
2005(9567)
作者
(52961)
(43865)
(43362)
(41394)
(27661)
(21067)
(19723)
(17292)
(16671)
(15552)
(15110)
(14592)
(13704)
(13661)
(13385)
(13171)
(13137)
(12808)
(12426)
(12278)
(10879)
(10656)
(10493)
(10041)
(9814)
(9804)
(9671)
(9609)
(8829)
(8725)
学科
(72721)
经济(72628)
(51182)
管理(49853)
(39400)
企业(39400)
方法(33992)
(30586)
数学(29371)
数学方法(28901)
农业(20313)
业经(18839)
中国(18727)
(17895)
(16641)
地方(15962)
(13289)
理论(12052)
(11599)
(11034)
贸易(11028)
环境(10955)
技术(10678)
(10667)
(10563)
财务(10500)
财务管理(10479)
(10430)
教育(10426)
(10310)
机构
大学(258720)
学院(257775)
管理(105971)
(96935)
经济(94449)
理学(92625)
理学院(91580)
管理学(89859)
管理学院(89396)
研究(84239)
中国(61276)
(55452)
科学(53905)
(45432)
(42917)
(41535)
业大(41009)
中心(38532)
研究所(38020)
(36744)
(35412)
师范(35152)
北京(34990)
财经(34803)
农业(34266)
(31619)
(30786)
(30253)
师范大学(28453)
经济学(27568)
基金
项目(182008)
科学(142932)
研究(134040)
基金(131716)
(114193)
国家(113191)
科学基金(97559)
社会(83343)
社会科(78633)
社会科学(78612)
(71234)
基金项目(70609)
自然(63735)
自然科(62230)
自然科学(62219)
自然科学基金(61045)
教育(60503)
(60097)
编号(55946)
资助(54066)
成果(45237)
重点(39867)
(39545)
(38414)
课题(37717)
(37066)
科研(34547)
创新(34409)
教育部(33715)
项目编号(33600)
期刊
(108879)
经济(108879)
研究(74375)
中国(48115)
(46362)
学报(41669)
科学(39420)
管理(36270)
大学(31934)
农业(31477)
(30574)
学学(30057)
教育(29145)
技术(21845)
业经(20628)
(19569)
金融(19569)
财经(15559)
经济研究(15467)
图书(14975)
问题(14250)
(13594)
(13254)
科技(13222)
理论(13142)
(13037)
技术经济(12365)
实践(12344)
(12344)
现代(11889)
共检索到367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晓荣  杨辉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外源驱动力和乡村内生需求的综合作用,导致乡村地域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并引发乡村空间特别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文章立足于黄土沟壑区乡村的发展现实、问题和趋势,提出通过村庄系统的内部整合以重组乡村基本生活单元,并最终实现地区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思路,具体研究了乡村基本生活单元重构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和空间布局方法,旨在为该地区乡村远期现代化阶段的适度集聚提供路径和规划方法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琛   黄明华   易鑫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在地域环境作用下“生长”出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特色,极具科学化研究与规划传承价值。然而,既有导控内容存在重“广度”轻“深度”、特色传导模糊等问题,难以指导该地区乡村的人居环境特色塑造。聚焦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的传承与营建,在归纳乡村地景、聚落、建筑不同层次的空间特色基础上,提炼具有规律性、稳定性的特色要素和组合模式,明确不同要素的保护与改造重点,从顺应自然、灵活布局、形态引导、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聚落空间、街巷体系、宅院形式等的导控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晓璞  邓健  赵满兴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和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芦旭  雷振东  王子亮  朱双雨  周钰博  
基于乡土景观安全的视角,通过对黄土沟壑区传统聚菏场地形态的分析研究,挖掘整理该(区域传统聚落场地营建经验。针对该区域新型农村住(区场地建设提出技术应对策略,并在地处豫西黄土沟壑区内的三门峡市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相关设计实践。希望通过景观干预的手段协调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住区建设与乡土景观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景观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为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蔡春杰  张沛  高吉奎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更是乡村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基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发展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认为生态文明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基质与基本要求,乡村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动力与动态变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反馈关系;从实践角度,选取榆林市三鱼路沿线乡村为实证案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沟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产业重构、生态乡村治理等乡村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苗苗   雷振东   高雅  
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思锋  张园  何江平  
文章测算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量、"新农保"养老金发放额和"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结果发现,依据现行制度规定,2011年"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为47.64%,自2012年开始缓慢上升,2024年达到峰值51.80%,此后逐步下降。作者建议,"新农保"个人参保缴费额应逐年提高,到2021年后保持稳定。基础养老金发放额逐年增长,最终实现"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程度达到100%的目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芳绒  王宾齐  栗燕  金红  
文章在分析黄土沟壑地传统农业的低效性和大城市周围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情况,提出了郑州郊区黄土沟壑地以恢复地方植被为基础,以景观建设为突破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新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晓伟  
针对陕北黄土沟壑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特征,以甘泉为例,分别在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划定"约束性"与"引导性"城市增长边界。在规划区层面,构建地质地貌、生态保护、水文地质、环境安全4种单因子影响下的禁止开发建设区域,并叠加形成以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为目标的约束性城市增长边界;在中心城区层面,选取紧凑度、形状率、负伸延率和圆形率4个指标来测度基于城市形态变化的空间拓展绩效,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形态基准阻力面和扩展阻力面,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未来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通过G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云鑫  李琳娜  李裕瑞  陈宗峰  
[目的]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欣  常庆瑞  卞德鹏  刘炜  杨昆  
【目的】通过几种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的比较,筛选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处理的融合方法。【方法】利用ALOS全色波段与多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变换、乘法变换和Brovey变换等3种融合方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所有融合处理图像的标准差和信息熵多大于原始影像,融合后图像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其中Brovey变换法在提高目视效果和识别精度方面优于其他2种融合方法。【结论】3种变换融合方法中,Brovey变换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ALOS遥感影像的融合,同时也为提高该区遥感影像的解译精度奠定了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炜  
本文介绍了利用灰色控制系统的理论建立黄土沟壑区土壤重力侵蚀预测模型的方法与原理,并用该模型对王家沟流域羊道沟的黄土重力侵蚀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用灰色关联度和残差辩识的原理对预测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姜凯斯  刘正佳  李裕瑞  王永生  王昱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良军  刘天成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淑梅  雷廷武  
【目的】初损率是SCS-CN方法进行流域地表径流预报的基础输入参数之一,影响着径流模拟精度。论文通过研究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初损率取值,为SCS-CN方法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SCS-CN方法中,初损率定义为初损量(Ia)与流域最大蓄水能力(S)的比值,通常取标准值0.2。然而,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初损率取值存在差异。论文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桥子西沟小流域1987—2006年14场典型降雨事件,采用反算法(BC)和事件分析法(EA)确定流域初损率。【结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初损率均小于标准值0.2,事件分析法计算值(0.17)与反算法计算值(0.1)相比略偏大。初损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