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0)
- 2023(6596)
- 2022(5340)
- 2021(5240)
- 2020(4162)
- 2019(9389)
- 2018(9546)
- 2017(16124)
- 2016(10196)
- 2015(11185)
- 2014(11749)
- 2013(10448)
- 2012(9627)
- 2011(8922)
- 2010(9068)
- 2009(7848)
- 2008(7762)
- 2007(7160)
- 2006(6201)
- 2005(5726)
- 学科
- 济(25091)
- 经济(25048)
- 管理(21038)
- 教育(19930)
- 业(18241)
- 企(14529)
- 企业(14529)
- 中国(14517)
- 学(10897)
- 方法(10087)
- 理论(10009)
- 数学(8497)
- 财(8460)
- 数学方法(8324)
- 制(7922)
- 农(7711)
- 教学(7657)
- 体(6753)
- 技术(5998)
- 银(5909)
- 银行(5891)
- 行(5687)
- 融(5685)
- 金融(5678)
- 业经(5265)
- 发(5254)
- 地方(4914)
- 务(4842)
- 财务(4818)
- 财务管理(4806)
- 机构
- 大学(132417)
- 学院(128000)
- 研究(51169)
- 济(39695)
- 经济(38393)
- 管理(38264)
- 理学(32559)
- 科学(32036)
- 理学院(31990)
- 中国(31231)
- 管理学(31081)
- 管理学院(30794)
- 京(30451)
- 教育(30252)
- 范(27848)
- 师范(27580)
- 所(26561)
- 研究所(24397)
- 农(23944)
- 师范大学(22621)
- 中心(21734)
- 江(21589)
- 财(21023)
- 技术(20087)
- 北京(19830)
- 业大(19662)
- 农业(18993)
- 院(18653)
- 州(16846)
- 职业(16341)
- 基金
- 项目(84669)
- 科学(66988)
- 研究(66564)
- 基金(57161)
- 家(50895)
- 国家(50327)
- 科学基金(41059)
- 教育(39215)
- 社会(38333)
- 社会科(35939)
- 社会科学(35931)
- 省(34957)
- 划(32074)
- 编号(28997)
- 基金项目(28887)
- 成果(27097)
- 自然(25795)
- 自然科(25222)
- 自然科学(25211)
- 自然科学基金(24762)
- 课题(24493)
- 资助(23178)
- 重点(21106)
- 年(20409)
- 部(20158)
- 性(19604)
- 发(19065)
- 规划(17906)
- 创(17660)
- 项目编号(17483)
共检索到204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王晨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不断强化。教育史研究应深刻反映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念重新阐释教育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教育史 历史观 整体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斌贤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期撰文认为,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以米定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旧教育史观具有简化论、依附论、斗争论、规律论、线性论、工具论等特征,其核心是以简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教条化为手段,以教育史研究目的的工具化为结果。这种教育史观的消极影响是阻碍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因。批判旧教育史观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科学确立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撰写的部分外国教育史教材著作及有关成果来看,近百年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出现过"早期唯物主义教育史观"、"唯心主义教育史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史观"、"现代化教育史观"等教育史观。重构当代教育史观,应以史为鉴,自觉摆脱种种束缚,寻找思想的独立与解放。
关键词:
教育历史 历史观 教育史观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徐路
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图情领域广泛关注。从K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2016版》关注的9大趋势、《国际图联趋势报告一2016新进展报告》分析的5大趋势、《ACRL高等教育环境扫描报告:2017版》提出的15个问题、《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关注的6大重要技术,再到ALA在2017年夏季会议提出的7种新技术、冬季会议提出的10种新技术,各类国际性图情报告或会议从不同视角对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栾天 于伟
教育思想是历史性的思想,历史观奠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调。福柯强调历史主体,重视通过话语的实证性研究来揭示合理性形式,并试图通过对连续和断裂,差异和矛盾的考古学分析描绘并还原弥散在充满权力关系的社会底层日常生活空间中匿名的、无主体的、无身份的话语历史。这将为教育思想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一种可能性的选择,并且将引起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研究资料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
福柯 历史本体论 教育思想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教育学是研究和实践如何培养人的学科,教育学想要履行教育学科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使命,就必然跨越学科之间的疆界,同时需要建立教育学的立场。教育学自身理论领域的界限来自于其所要研究和培养的对象,集中体现了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关系。教育学要把不同的学习个体的发展作为首要研究任务。教育学研究建立在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存在于对社会与文化情境的理解之中;理论概念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是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内在机制;教育作为实践精神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体。由此,教育学成为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关键词:
教育学 个体发展 教育实践 研究范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通才。大学通识教育需要超越专门知识训练而达至整全意识,以向着经典、自由求知为取向的阅读与交往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通识教育不仅关涉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同样关涉中小学教育品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存在二重性 整全意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贺来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与人的结合,即社会团结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推动"社会团结"的重建,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超越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对立的立场,探求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而其中,超越"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互依性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团结"的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曾毓逸
受疫情和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趋势的影响,分析利用数据化、游戏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AI技术和沉浸式游戏在教育领域的作用。面向儿童为核心用户群设计了一个以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个体化教育型游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读《美国教育史》●任钟印1978年以来,外国教育史研究工作取得了迅猛发展。教材的编写,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多卷本的外国教育家系列研究的出版和多卷本的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史料建设都成绩斐然。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队伍正壮大起来,一批硕士、...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正>詹姆斯·鲍温著张斌贤领衔翻译、审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出版《西方教育史》是澳大利亚著名思想史、教育史学者詹姆斯·鲍温最为重要的著作。《西方教育史》“古代世界”卷重点梳理了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1世纪中叶古代东方国家和古希腊、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中期的文化与教育演变。“欧洲文明”卷着重讨论了中世纪早期到近代早期欧洲教育的变迁。“现代西欧与新世界”卷聚焦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教育演化过程展开论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李艳莉
教育身体史是专门研究历史上教育参与者因教育乃至时代、社会环境影响下"身体"的生成与改变及其"身体"变化对教育、社会、时代产生何种影响的新领域,是身体史、身体哲学等在教育史研究的综合性应用和发展。教育身体史以对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关怀为精神内核,紧扣教育参与者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研究诉求和主旨;以教育参与者"身体"关注其真实的生命体验,进而分析其中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主体身心的影响和主体主动调适与生成,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实践、主体性的坚守。
关键词:
教育身体史 教育活动史 生命关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盼倩
对于劳动的价值问题讨论由来已久。洛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确认劳动的价值,目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劳动的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问题等。其中,马克思还肯定劳动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同时,正因为劳动观念的历史变革,也就是劳动从作为生存手段到行动方式的转变,从奴役劳动到生命劳动的转变以及从劳动生产力到劳动创造力的转变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而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劳动成为两者结合的重要特征。身心统一发展的教育目的、以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方式、以劳动过程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评价是在劳动与教育可能性的结合后对教育系统的充实。
关键词:
教育 劳动 教劳结合 教育哲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