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0)
- 2023(9970)
- 2022(8353)
- 2021(7860)
- 2020(6158)
- 2019(14036)
- 2018(13477)
- 2017(26390)
- 2016(14091)
- 2015(15459)
- 2014(15374)
- 2013(14924)
- 2012(13926)
- 2011(12621)
- 2010(12511)
- 2009(11376)
- 2008(10884)
- 2007(9330)
- 2006(8351)
- 2005(7289)
- 学科
- 济(57362)
- 经济(57303)
- 管理(39684)
- 业(33838)
- 企(25731)
- 企业(25731)
- 地方(20186)
- 中国(18883)
- 方法(17970)
- 农(17699)
- 数学(15672)
- 数学方法(15429)
- 财(13058)
- 业经(12634)
- 农业(11982)
- 环境(11029)
- 学(10665)
- 地方经济(10525)
- 制(10087)
- 贸(10042)
- 贸易(10035)
- 策(9714)
- 易(9627)
- 和(8254)
- 理论(8142)
- 银(8121)
- 银行(8117)
- 融(8037)
- 金融(8035)
- 划(7989)
- 机构
- 学院(192450)
- 大学(188477)
- 济(78498)
- 经济(76552)
- 管理(73739)
- 研究(67383)
- 理学(63044)
- 理学院(62195)
- 管理学(61265)
- 管理学院(60873)
- 中国(51327)
- 科学(40883)
- 京(40155)
- 财(36277)
- 所(32357)
- 中心(31762)
- 江(30225)
- 研究所(29321)
- 农(28723)
- 范(28608)
- 师范(28436)
- 财经(28181)
- 业大(25857)
- 院(25701)
- 经(25510)
- 北京(24775)
- 州(24255)
- 经济学(23618)
- 师范大学(22951)
- 农业(22257)
- 基金
- 项目(132760)
- 科学(106292)
- 研究(100972)
- 基金(95665)
- 家(82475)
- 国家(81757)
- 科学基金(71176)
- 社会(65148)
- 社会科(61727)
- 社会科学(61714)
- 省(52347)
- 基金项目(51042)
- 教育(45213)
- 自然(44704)
- 划(44207)
- 自然科(43554)
- 自然科学(43543)
- 自然科学基金(42689)
- 编号(42084)
- 资助(36948)
- 成果(33681)
- 发(30731)
- 重点(30078)
- 课题(29398)
- 部(28887)
- 创(27588)
- 国家社会(26775)
- 创新(25766)
- 发展(25295)
- 制(25137)
共检索到288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基于耕地数量保护视角,构建虚拟变量模型,采用"自回归法",以珠三角为例,评价了1992—2008年中国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耕地政策变量通不过t检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均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呈负相关,且分别通过5%和10%的t检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耕地保护制度对珠三角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遏制作用不显著,遏制效果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非农经济发展对土地投入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仍有利于提高农民个体的耕地保护积极性。认为巨型城市区域耕地保护应转向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的综合视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耕地保护是基于耕地功能需求的保护,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等需求是巨型城市区基本的耕地功能需求,其耕地保护阈值应考虑这种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区域特殊性。论文以耕地多功能管理为基本理论依据,以现有耕地保护阈值研究为基础,结合生态绿当量、碳氧平衡法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最小生态用地需求量测算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集粮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于一体的巨型城市区耕地保护阈值测算模型。模型侧重于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和现实生态用地结构的优化,将保护阈值区分为实有耕地保护阈值和其他可耕地保护阈值两部分。到2030年末珠江三角洲耕地保护总阈值为104.17×104hm2,其中实有耕地保护阈值48.16×1...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本文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1992—2008年中国巨型城市区域粮食总产和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珠三角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首要正向影响因素,耕地非农化比较效益对粮食总产及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粮价不再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2004年后耕地保护制度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下滑;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积极性是影响珠三角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执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对象由"耕地"转向"可耕地",耕地管理目标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转向"耕地多功能协调管理",耕地管理精细化,耕地利用规模化,可耕地农转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彦开 赵渺希 吉瑞 师浩辰
受极端天气、公共卫生和俄乌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维育食物系统的稳定成为保障城市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利用食品企业公共交易数据构建耦合地理空间的食物供应网络,并结合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珠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的食物供应网络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评估了风险传播视角下区域食物供应网络的“动态”韧性表现,并识别影响网络稳定的关键性节点。研究发现:珠三角形成了以广佛、深圳为核心的多中心食物供应组织结构和城市自环结构,多中心避险能力较高;区域食物供应具有空间邻近性和来源多样性的特征,交易总量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蓄意攻击相比随机攻击能显著降低食物供应网络的韧性,度中心性排名前15的节点是引发级联效应并导致网络性能严重下降的关键性节点。基于上述结果,从深化国内外生产网络合作、强化食物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等方面提出了保障区域食物供应稳定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华 濮励杰 彭补拙 刘晶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
关键词:
耕地数量变化 趋动力 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阳洁 张静
不平衡的梯度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优先获得扩大农地非农化的权利而率先发展。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西部地区却遭遇到了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管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加剧,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失灵。首先从东中西部区域不公平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失灵的原因,然后通过构建东部和中西部两大区域主体之间的竞争博弈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论证。研究表明,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耕地资源非农化指标的不公平配置,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扭曲;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利用的竞争是耕地保护政策失灵的根源。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的对策选择是创新中西部地区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濮励杰,黄贤金,周峰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经济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同时,该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上管理等因素,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后,对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作了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特征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于蕾 仝德 邓金杰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通过构建城镇群等城市联盟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有效的手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先后形成的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城镇群,通过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扩散,带动区域整体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不同层次下各城市及区域主要产业就业人口区位商的计算比较,揭示了珠三角区域在制造业方面,大珠三角区域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及泛珠三角区域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不同层次城镇群内各行业的竞争发展趋势,由此验证了建立不同层次城镇群的必要性和竞争优势,为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镇群 区位商 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臧俊梅 郑捷航 农殷璇 苏少青 李利番
[目的]探究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耕地、耕地保护、耕地保护补偿的认知差异,并通过回归方程探究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激发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优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农户调查问卷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农户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是否必要为因变量,以反映农户特征、耕作情况、耕地认知情况、耕地保护态度的13个变量为自变量,对农户认为是否有必要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农户类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纯农户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必要性低于两类兼业农户;性别因素在5%的水平上显著,女性农户更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是必要的;家庭农业年收入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和耕地保护行为认知程度这两个多分类变量均只有个别哑变量显著。[结论]加大农户层面耕地保护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统一化,各省、市可实行差异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尽可能满足农户的真实诉求,给农户选择耕地保护方式的自由;鼓励耕地流转和托管,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关键词:
农户 耕地保护 必要性 兼业 意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蔡莉丽 马学广 陈伟劲 栾晓帆 李贵才
运用社会网络测度方法,以珠三角城市区域各城市每日长途客运进出班次作为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性动态数据,完成对珠三角多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的定量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区域客运交通流呈现空间上的规模效应、尺度效应、距离效应、方向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客运交通流功能联系测度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性可以发现,珠三角功能多中心性发育程度较高,且具有尺度敏感、地区的差异性,呈现变化的方向性。
关键词:
功能多中心 城市区域 客运交通流 珠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备选类为江门、肇庆、惠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既有研究有少量从会展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区域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然而缺少结合"关联分析"对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优先顺序的专项研究。文章以区域展览城市选择为研究对象,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由27个要素组成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识别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代表主客观思想予以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与最优要素关联度高的要素,各要素权重值与关联度的结合能较为科学合理地测评区域展览城市选择的优先顺序。珠三角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展览城市优选类为广州、深圳,次优选类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