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
2023(868)
2022(720)
2021(643)
2020(496)
2019(1047)
2018(971)
2017(1842)
2016(813)
2015(903)
2014(823)
2013(795)
2012(648)
2011(621)
2010(587)
2009(539)
2008(477)
2007(511)
2006(511)
2005(288)
作者
(2236)
(1982)
(1955)
(1863)
(1117)
(961)
(900)
(793)
(748)
(666)
(643)
(622)
(614)
(596)
(593)
(570)
(569)
(555)
(542)
(531)
(471)
(470)
(450)
(437)
(421)
(418)
(418)
(407)
(407)
(406)
学科
(3288)
(3239)
经济(3211)
(2482)
管理(2249)
(1942)
企业(1942)
业经(1678)
社会(1552)
农业(1542)
方法(1479)
理论(1414)
(1221)
中国(1057)
农村(1036)
(1036)
企业经济(960)
经济理论(925)
保障(856)
社会保障(856)
(856)
福利(834)
工作(797)
(723)
(658)
事业(654)
(650)
地方(627)
(618)
数学(607)
机构
大学(12130)
学院(12069)
管理(5040)
(4604)
经济(4502)
理学(4447)
理学院(4409)
管理学(4316)
管理学院(4293)
研究(3570)
(2731)
中国(2614)
(2133)
(2059)
业大(2057)
科学(1996)
中心(1940)
农业(1928)
(1774)
财经(1713)
(1706)
师范(1650)
(1572)
社会(1549)
经济管理(1442)
(1434)
(1369)
农业大学(1342)
师范大学(1317)
经济学(1317)
基金
项目(9294)
科学(7524)
研究(7362)
基金(6936)
(5929)
国家(5815)
社会(5759)
科学基金(5301)
社会科(4838)
社会科学(4835)
基金项目(3771)
(3634)
教育(3450)
自然(3039)
自然科(2977)
自然科学(2977)
自然科学基金(2930)
编号(2857)
(2764)
资助(2373)
成果(2325)
国家社会(2287)
(2147)
大学(2144)
(2073)
(2066)
重点(2031)
教育部(1944)
课题(1944)
(1876)
期刊
(5483)
经济(5483)
(3444)
研究(2953)
管理(2393)
中国(2311)
农业(2292)
学报(1887)
科学(1881)
大学(1748)
技术(1720)
学学(1692)
(1542)
业经(1382)
教育(1333)
社会(1121)
(1066)
实验(1006)
社会科(989)
社会科学(989)
农村(951)
(951)
农业经济(945)
财经(881)
(751)
业大(728)
问题(719)
(694)
金融(694)
农业大学(692)
共检索到16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丽娟   朱成燕  
当前农村协商治理面临主体缺位、官方主导、协商结果满意度差等现实困境。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数智技术解决协商治理难题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赋能理论和“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社会实验,考察了农村协商治理中数智技术的主体赋能路径。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数智技术通过虚实场景再造、沉浸式体验、村务“云扩散”的心理赋能机制,唤醒乡村集体记忆、增强参与效能感、培育公共精神,提升了村民参与协商治理的意愿;通过数智平台拓展协商渠道、共享议题信息、回应民众关切等结构赋能机制,突破了村民参与的时空阻隔及知识结构、权力结构限制,提升了村民的参与能力;通过成果分配共商、决策过程公开、共创结果公示的成果赋能机制,增强了村民的参与获得感,提升了村民对协商结果的满意度。数智技术的有效赋能有助于农村协商治理中集体共识的形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丽娟   朱成燕  
当前农村协商治理面临主体缺位、官方主导、协商结果满意度差等现实困境。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数智技术解决协商治理难题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赋能理论和“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社会实验,考察了农村协商治理中数智技术的主体赋能路径。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数智技术通过虚实场景再造、沉浸式体验、村务“云扩散”的心理赋能机制,唤醒乡村集体记忆、增强参与效能感、培育公共精神,提升了村民参与协商治理的意愿;通过数智平台拓展协商渠道、共享议题信息、回应民众关切等结构赋能机制,突破了村民参与的时空阻隔及知识结构、权力结构限制,提升了村民的参与能力;通过成果分配共商、决策过程公开、共创结果公示的成果赋能机制,增强了村民的参与获得感,提升了村民对协商结果的满意度。数智技术的有效赋能有助于农村协商治理中集体共识的形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朋  
首创于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是中国本土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其生长机理可以用"多方回应互动型制度变迁假说"来分析:它是在民众民主需求提升、国家积极推动、基层政府不断创新、学者及媒体热切关注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发展的。缘起于1999年的温岭民主恳谈实践,在一系列运行机制的框架下不断得以创新和发展,先后历经四大发展阶段,逐渐从"温岭经验"走向了"温岭模式"。温岭民主恳谈实践,在用鲜活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其民主价值不可忽视:它开拓了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新空间,推动了中国宪政民主建设的深入发展,重构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权力结构,启迪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坚持增量式民主的发展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何静  
民主恳谈会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产物,对于提高农村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透明度、保证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为例,介绍民主恳谈会的出台背景、主要类型,论述其创新之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取得的绩效,从而得出对农村制度创新的几点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与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高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领军型人才及公共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培训打破"学术漂移"惯习,赋能技能资本;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就业守业"惯习,赋能人力资本;理想信念教育打破"旁观角色"惯习,赋能心理资本;能力培训服务打破"被动参与"惯习,赋能社会资本。因此,应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技术支持"的教学服务,打造"立体网络"的支援队伍,采取"理实结合"的培训模式,完善"训后指导"的服务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鲁斯齐  
如何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缺失下产生了技术风险泛化导致的制度供给失位、技术资源集中导致的企业权责失衡、技术伦理滞后导致的社会生态失调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治理危机。除采用自上而下的治理方案外,还可协同采用自下而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方案形成互补共治关系。人工智能企业与社会签订的基于正式制度的显性契约和基于非正式制度的隐性契约可以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技术跃迁背景下政府失灵对企业敏捷共治的需求以及全球竞争背景下国家与企业战略共赢的需求可以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逻辑。为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制度供给层面,应构建软法硬法协同治理的综合网络;在政企合作层面,应构建企业自我规制与政府监管衔接互动机制;在微观落实层面,应构建多元化董事会结构和合规管理制度。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金晶  姜宇  李丹丹  沈毅  
冰壶运动被称作"冰上的国际象棋"。文章结合冰壶运动和机器人技术自制冰壶机器人实验教学设备,分别搭建了数字冰壶、桌上冰壶、陆地冰壶等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平台,支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实验教学工作,加快了DIGITS、ISAAC等国际最新高质量成果向实验教学课程的转化,完善和优化了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和内容。
[期刊] 征信  [作者] 邢源恒  
社会信用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探寻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为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信用治理将突破传统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分散、长效治理机制缺失以及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等困境。面对社会信用制度保障不健全、权利保护不到位以及平台标准有待完善的挑战,提出加强信用治理联动机制建设、积极转换社会信用治理方式、打造市域社会信用治理平台等优化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红荃  艾杰  
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力量,以追求城乡共同富裕、繁荣乡村数字文化和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彰显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独特价值。通过积累有效资本、更新不合拍惯习,助推数字要素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数字乡村建设活力。具体体现为积累乡土性文化资本、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技能以及数字化心理资本,更新农民“感性稳定”“被动参与”“能力欠缺”以及“旁观角色”惯习。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加强与相关场域主体的合作,优化数字技术支撑的资源服务,构建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体系,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国俊   袁赞  
治理有效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群众路线视角出发,对C村“党建引领美丽屋场建设”实践探索进行剖析,探讨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有效之间的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在于,通过群众动员和组织建构两种策略,在过程层面促进党领共治的治理行动生成,在结构层面实现党领共治的治理网络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在于,以政党力量融入为牵引、以群众路线回归为主线,实现农民群众主体性回归和村民自治的职能归位,进而以“政治引领自治、行政助推自治”的双向赋能,充分激活乡村社会自主治理效能,持续形塑乡村治理有效的韧性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国俊   袁赞  
治理有效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群众路线视角出发,对C村“党建引领美丽屋场建设”实践探索进行剖析,探讨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有效之间的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在于,通过群众动员和组织建构两种策略,在过程层面促进党领共治的治理行动生成,在结构层面实现党领共治的治理网络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在于,以政党力量融入为牵引、以群众路线回归为主线,实现农民群众主体性回归和村民自治的职能归位,进而以“政治引领自治、行政助推自治”的双向赋能,充分激活乡村社会自主治理效能,持续形塑乡村治理有效的韧性机制。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李丹阳  宋智洋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治安治理领域应用日趋深入,其嵌入治安治理的实践逻辑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技术创新,而是包括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倒逼治安治理配套制度体系升级、驱动治理手段技术化转型的多向度赋权。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所引发的治理主体结构性失调、治理制度失效,以及技术异化,也产生了社会公平被破坏、治理体系混乱、过度技术依赖等风险。为寻得风险因应之道,本文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人工智能企业、公众主体三方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演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作为,全面统筹人工智能嵌入下多元主体间的结构关系,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跟进完善配套制度、加快构建“社会善治”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体系,以全方位促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安治理良性发展的因应之道。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钧燕   杨慧玲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校家社协同育人还处于探索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上海市闵行区开发了“我爱欢校”平台作为信息技术赋能协同育人的一项实践探索。本文基于实证数据发现它有助于赋能学校积极主导协同育人,赋能家庭主动尽责协同育人,赋能社会有效支持协同育人。面向“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中长期目标,信息技术赋能协同育人还应在三方面持续完善:搭建交互沟通平台,促进理念融合;打造资源集成枢纽,促进资源融汇;完善过程展示窗口,促进过程融通,从而促进科学高效地协同育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萧子扬  
1928年,由燕京大学主持的"清河实验"是第一次以专业社会工作名义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当前的社会治理、农村社区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追溯"清河实验"主持人杨开道、许仕廉的乡村建设理念,梳理当前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出"清河实验"给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的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即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深入本地实际情况;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化,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整合社会支持网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入"专家治理"模式,发展、培育本土人才;转变现存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观念5点主要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