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4)
- 2023(5574)
- 2022(4647)
- 2021(4282)
- 2020(3489)
- 2019(7735)
- 2018(7726)
- 2017(13362)
- 2016(7084)
- 2015(7901)
- 2014(7902)
- 2013(7544)
- 2012(6877)
- 2011(6276)
- 2010(6483)
- 2009(6130)
- 2008(6151)
- 2007(5635)
- 2006(5069)
- 2005(4908)
- 学科
- 管理(28516)
- 济(26494)
- 经济(26431)
- 业(25403)
- 企(22074)
- 企业(22074)
- 制(11460)
- 财(11255)
- 方法(9072)
- 中国(8844)
- 体(7928)
- 农(7764)
- 业经(7557)
- 数学(7526)
- 数学方法(7398)
- 技术(7137)
- 体制(6929)
- 务(6736)
- 财务(6720)
- 财务管理(6703)
- 银(6511)
- 银行(6505)
- 企业财务(6383)
- 行(6215)
- 融(6031)
- 金融(6029)
- 划(5081)
- 农业(4970)
- 环境(4867)
- 度(4826)
- 机构
- 大学(104738)
- 学院(103843)
- 济(44335)
- 经济(43357)
- 管理(39855)
- 研究(35103)
- 理学(33712)
- 理学院(33379)
- 管理学(32927)
- 管理学院(32716)
- 中国(27615)
- 财(24712)
- 京(21851)
- 科学(19175)
- 财经(18393)
- 所(16790)
- 经(16550)
- 江(16495)
- 中心(16142)
- 研究所(14692)
- 经济学(13960)
- 农(13854)
- 北京(13789)
- 财经大学(13564)
- 院(12949)
- 业大(12831)
- 州(12656)
- 经济学院(12425)
- 范(12360)
- 师范(12259)
- 基金
- 项目(66640)
- 科学(53659)
- 研究(52239)
- 基金(48584)
- 家(41123)
- 国家(40779)
- 科学基金(35676)
- 社会(34247)
- 社会科(32471)
- 社会科学(32466)
- 省(25992)
- 基金项目(25117)
- 教育(23558)
- 划(21572)
- 自然(20966)
- 编号(20786)
- 自然科(20473)
- 自然科学(20468)
- 自然科学基金(20111)
- 制(19539)
- 资助(18919)
- 成果(18197)
- 部(15334)
- 创(15316)
- 重点(15096)
- 课题(14851)
- 国家社会(14550)
- 创新(14443)
- 发(14086)
- 性(13977)
共检索到166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科范 尹明月 刘然 梁本部
为探究我国数智时代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影响因素和机制作用,梳理我国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模式及演变历程,构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分析方法归纳出供方、需方、平台、政策、资金和技术因素等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度。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我国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为从应需引供模式转变为掘需育供模式,从上下游关系转变为共同体关系,从局域平台转变为广域平台,从信息化转变为智慧化,从单点服务转变为全链条服务,从技术发展转变为多要素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焕新
技术成果商品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情况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技术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滞留在科研院所实验室里等待出“嫁”没有派上用场.总而言之,技术落后与技术浪费、技术有效供给短缺与技术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形成了目前我国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供需机制.对此问题,我们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找到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耀辉 杨万宝 黄东南 汪君
【目的】通过构建科技成果供给主体、数智平台、科技需求主体三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数智平台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主体行为选择,旨在为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方收益矩阵,借助Matlab数值仿真分析,剖析初始意愿、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收益分配等在不同参数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①假设各主体选择“积极参与”策略的收益都为正,非稳定点会沿着鞍点E1(0,0,0)演化,最终达到稳定点E8(1,1,1);②初始意愿的强烈与否决定合作走向,三方初始意愿越强,则“积极合作”的趋向速度越快;③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也是决定合作走向的重要因素,随着显性成本或隐性成本增加,趋向积极合作平衡点的速度减慢;④任何主体分配比例越高,选择“积极参与”的概率将越大,但随着某一主体分配比例过高,其他主体选择“积极参与”的概率会降低。【结论】只有创造环境提升各主体的初始意愿、降低合作成本,充分考虑各主体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建议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智平台网络、加大对数智平台建设维护的投入力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完善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等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希宋 李玥 王辉坡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的转移、转化,知识对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动因为切入点,对不同转化方式下知识对接的特征进行比较,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机理模型,揭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内在规律性。这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的转移、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技信息 成果 知识管理 知识对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承办的"首届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会"于2018年9月21-22日在上海召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广东主持。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冯志勇,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品种创新处处长马志强,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志英
完善的技术对接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功能的关键,它是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程、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新型农民的成长、推动新农村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的实现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为例,分析了"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技术对接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詹向阳
要激励和引导金融业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完善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对接机制,关键是要鼓励金融机构在产品工具、服务流程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证考量都已经证明了经济和金融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可持续的、富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最根本的依托,健康活跃、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来源。在我国经济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登峰 潘剑波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创新能力和科研活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分析斯坦福大学及清华同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模式和机制,从高校科技成果源头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及孵化器建设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路和建议,指出我国高校科研体系只有转变机制,根据自身和产业经济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实现从科技链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 清华同方 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剑波
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从1985年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运行方式。本文拟通过对现有几种机制及其运行态势进行系统分析,以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敏
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及完善措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敏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是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及其相应的政策、法规。它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开发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包括从科技成果到科技商品其全部过程同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顾焕章 张景顺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顾焕章张景顺一、供求现状分析建国40年来,科技进步已对我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而且预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明显的缓和。在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辉 王忠郴
本文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面对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原动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邵华 许耀东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价值的综合性、管理复杂性等特征。金融通过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四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效率与规模。本文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一是吸引风险投资,二是债权融资比重上升。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融资机制 融资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玮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柱性产业,必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整体转化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与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应增强法律制度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类机构发展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风险系统建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宇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成为全球创新的最新范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科技成果转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展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机理,建构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模型,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核心机制。通过构建由高校、企业、科技中介、新型研发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联盟、结合产业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以创新综合体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并完善创新环境,使科技成果转化从原来的偶然零星事件质变为批量转化的"雨林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