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5)
- 2023(12954)
- 2022(10225)
- 2021(9183)
- 2020(7060)
- 2019(16044)
- 2018(15881)
- 2017(28013)
- 2016(15915)
- 2015(17747)
- 2014(17940)
- 2013(16635)
- 2012(15585)
- 2011(14245)
- 2010(14537)
- 2009(13038)
- 2008(12772)
- 2007(11758)
- 2006(10761)
- 2005(10203)
- 学科
- 济(62624)
- 经济(62572)
- 业(44343)
- 管理(43475)
- 企(34929)
- 企业(34929)
- 中国(28994)
- 教育(21296)
- 地方(21164)
- 农(20441)
- 技术(19958)
- 业经(18289)
- 方法(16080)
- 发(14808)
- 农业(14294)
- 理论(13452)
- 技术管理(13028)
- 数学(12856)
- 学(12821)
- 数学方法(12651)
- 银(12152)
- 银行(12138)
- 发展(11986)
- 融(11908)
- 金融(11908)
- 行(11895)
- 展(11858)
- 制(11618)
- 财(11576)
- 地方经济(11395)
- 机构
- 学院(216019)
- 大学(214897)
- 济(83754)
- 经济(81757)
- 研究(80489)
- 管理(76335)
- 理学(64184)
- 理学院(63355)
- 管理学(62207)
- 管理学院(61758)
- 中国(56487)
- 京(48009)
- 科学(46736)
- 范(39900)
- 所(39786)
- 师范(39635)
- 财(38022)
- 江(36636)
- 研究所(35719)
- 中心(35377)
- 教育(35185)
- 农(31989)
- 师范大学(31977)
- 北京(31579)
- 州(29408)
- 院(29215)
- 财经(28916)
- 技术(28906)
- 业大(27332)
- 经(26121)
- 基金
- 项目(136887)
- 研究(111705)
- 科学(110836)
- 基金(93599)
- 家(79729)
- 国家(78804)
- 社会(69735)
- 科学基金(68029)
- 社会科(65889)
- 社会科学(65878)
- 省(58360)
- 教育(57797)
- 划(49352)
- 基金项目(48272)
- 编号(47914)
- 成果(40802)
- 自然(39201)
- 自然科(38346)
- 自然科学(38342)
- 课题(37908)
- 自然科学基金(37661)
- 发(36935)
- 资助(35365)
- 创(34376)
- 重点(32499)
- 年(31215)
- 创新(31042)
- 发展(30626)
- 部(30301)
- 展(30041)
- 期刊
- 济(103880)
- 经济(103880)
- 研究(77951)
- 中国(62890)
- 教育(61156)
- 管理(32858)
- 农(31809)
- 科学(28115)
- 学报(27476)
- 财(27426)
- 技术(25851)
- 大学(22815)
- 融(22056)
- 金融(22056)
- 农业(21986)
- 学学(19492)
- 业经(19036)
- 职业(17002)
- 经济研究(16140)
- 财经(14023)
- 坛(13903)
- 论坛(13903)
- 问题(13079)
- 科技(12614)
- 经(12304)
- 业(12219)
- 图书(11448)
- 发(11427)
- 技术教育(11364)
- 职业技术(11364)
共检索到358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碧珠 陈瑞晶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建构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生态性、共享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内涵特征,与作为新动能的数智化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思维、载体、结构及效能四方面引领并重塑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基于此,应从开放包容、融通转换、共享互补、智慧治理、组织保障等多维度提出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数智化赋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永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创新论述,正确认识和有效落实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三教”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实质内涵是运用协同创新的路径方法来实现“三教”1+1+1>3的效应“。三教”协同创新的控制参量有服务终身学习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教育理念、导出序参量的管理机构和法规制度、放大良性涨落的教育支出结构和评价考核办法,序参量有考试招生分类互通、人才培养融合互通、教育资源共享互通,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是强化系统复杂性与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放大良性涨落,相变后的系统构成框架是能动的主体、优化的子系统、协同的结构关系。
关键词:
“三教” 协同创新 协同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青松 李雪婵 张伟远
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是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治理结构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为三类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视角发现国际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包括协议代言模式、衔接贯通模式、并行双轨模式和趋同融合模式;协同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学分转换、转学教育、双部门大学和资历名册;协同创新的机制主要有法律制度、资历框架、学分银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和质量保证。国际理论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三类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基于数字技术实施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建立“三教”衔接与贯通的基础;第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打通“三教”协同与融合的通道;第三,基于教育强国目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标准;第四,基于数字技术应用,搭建“三教”协同创新的平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凤华 杜怡萍 李磊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和路径,这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探索“三教”衔接、贯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还存在统筹管理“三教”力度不够、制度建设滞后、畅通人才培养通道乏力、与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科教融汇路径、搭建数字教育平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浩 赵昕 杨广俊 李慧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三教”协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政策涉及概念范畴及实践领域很广,其政策内涵和政策指向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才能使协同创新路径真正得以落实。通过分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边界和交叉,明确了“三教”协同政策内涵基础;进一步梳理了历史上三个时期“三教”协同政策的演进脉络,并结合新时期对“三教”协同的新要求,提出当前“三教”协同政策的三个具体指向:解决迫切问题,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实现优势互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资源共建共享。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凤英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既是新时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要求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当前,协同创新发展在认知性、结构性和制度性方面面临困境。对此,需要以理念再生形成统筹“三教”的良好氛围、以体系再构建立统筹“三教”的组织生态、以制度再造架构统筹“三教”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祖婉慧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统筹协同是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经之道,需要遵循三教统筹的内在逻辑,走出中国式的协同发展之路。立足新时代,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三教需要走以人为本、高质量的统筹化发展,问题导向、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守正创新、系统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打造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三教统筹 协同创新 融合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启龙
基于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分析发现,作为整体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分别存在单向资源互依关系、双向管理控制关系、经费与生源竞争关系、办学质量破坏关系、院校间吞噬关系。完善“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需要从优化关系角度入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管理权限、转变投入机制、优化质量评价和加强政策引导等途径,转变“三教”之间的依存关系形式,优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双向控制关系,降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竞争关系,规避职教、继教生源对高等教育的“破坏关系”,避免产生普通高校对职业院校的吞噬关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瑞莲 曾青云
创客运动的兴起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种活力,既是对以往教师继续教育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发展现状的深刻反省,更为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此意义上,以创客运动之蕴意去研判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要害,以创客运动要素去揭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问题是重心,以推进创客运动去选择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则是实践论思考。
关键词:
创客运动 教师继续教育 新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邢长明 张亦工 崔乐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教育"使命基本完成,继续教育工作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围绕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阐述了地方高校依托自身专业、行业和区域优势创新发展学校继续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继续教育 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启峰 荀建锋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其公益属性,以法治为引领,高质量内涵发展。本文在阐述法治思维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法治思维的时代要求,提出了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法治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
法治 继续教育 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忠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侯兴蜀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对于认识和谋划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指教育体系内各类教育有机适度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学习需求的一种发展状态和模式。我国法律规范和政策表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相关且有交融成分,党和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践表明,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均有需求。我国在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方面早已起步,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途径包括依托高等学校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整合教育机构以及实施继续教育基地项目。为加快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议应从研制法律规范、拓展正规教育机构继续教育功能、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中国 李鑫月 赵薇
“三教”协同创新通过突破制度、资源壁垒,建立转换机制等路径,实现其核心归旨即耦合“三教”关系,使得“三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教”协同创新有利于赋能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改革顺利进行,专业定位更加明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生源质量欠佳、资源共享存在壁垒、横向管理不统一、社会认可度低等现实挑战。基于“三教”协同创新视域,学历继续教育面对现实挑战,应顺应时代潮流,破解割裂难题;完善管培制度,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树立新时代科学人才观,促使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祝智庭 戴岭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研究第一平台、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融合创新作为数智技术赋能高教新质发展的新战略,具有理论创新、思维创新、研究范式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复合属性。本文首先提出要将融合创新研究和融合创新教育作为跨学科研究的新境界和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新范式,接着深入探讨两者的内涵要素、逻辑机理和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以融合创新研究和融合创新教育培养融合创新人才、构建基于团队科学的融合创新文化、改进高等教育融合创新治理体系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