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81)
- 2023(15913)
- 2022(13369)
- 2021(12428)
- 2020(10374)
- 2019(23765)
- 2018(23440)
- 2017(45221)
- 2016(24491)
- 2015(27601)
- 2014(27422)
- 2013(26699)
- 2012(23987)
- 2011(21368)
- 2010(20868)
- 2009(18782)
- 2008(17914)
- 2007(15352)
- 2006(13193)
- 2005(11226)
- 学科
- 济(97226)
- 经济(97122)
- 管理(72162)
- 业(69383)
- 企(58310)
- 企业(58310)
- 方法(47088)
- 数学(40656)
- 数学方法(40058)
- 农(27205)
- 中国(25893)
- 财(23473)
- 业经(23223)
- 学(21340)
- 地方(19219)
- 农业(18461)
- 技术(18334)
- 理论(17237)
- 贸(16172)
- 贸易(16164)
- 和(15834)
- 易(15696)
- 制(15647)
- 务(15507)
- 财务(15427)
- 财务管理(15396)
- 企业财务(14614)
- 环境(14522)
- 划(13843)
- 银(13155)
- 机构
- 大学(341637)
- 学院(340106)
- 管理(139515)
- 济(131820)
- 经济(129008)
- 理学(122427)
- 理学院(121112)
- 管理学(118795)
- 管理学院(118200)
- 研究(108650)
- 中国(78590)
- 京(71654)
- 科学(69919)
- 财(57782)
- 农(55246)
- 业大(53038)
- 所(52873)
- 中心(49964)
- 研究所(48773)
- 财经(47784)
- 江(47170)
- 范(45239)
- 师范(44777)
- 北京(44210)
- 经(43732)
- 农业(43357)
- 院(39860)
- 经济学(39156)
- 州(38807)
- 技术(36539)
- 基金
- 项目(245211)
- 科学(193996)
- 基金(178710)
- 研究(178092)
- 家(155997)
- 国家(154741)
- 科学基金(134174)
- 社会(112065)
- 社会科(106220)
- 社会科学(106191)
- 省(96195)
- 基金项目(95444)
- 自然(88454)
- 自然科(86480)
- 自然科学(86460)
- 自然科学基金(84867)
- 教育(82192)
- 划(80892)
- 资助(72609)
- 编号(72590)
- 成果(57387)
- 重点(54504)
- 部(53553)
- 创(51917)
- 发(51663)
- 课题(49057)
- 创新(48422)
- 科研(47076)
- 国家社会(46208)
- 教育部(46064)
- 期刊
- 济(135216)
- 经济(135216)
- 研究(93517)
- 中国(60664)
- 学报(54889)
- 科学(50932)
- 管理(50536)
- 农(50042)
- 财(43098)
- 大学(41896)
- 学学(39332)
- 教育(38376)
- 农业(34985)
- 技术(31208)
- 融(24021)
- 金融(24021)
- 业经(23571)
- 财经(22280)
- 经济研究(21396)
- 图书(19139)
- 科技(19002)
- 经(18995)
- 问题(18200)
- 业(18036)
- 技术经济(16629)
- 版(16088)
- 理论(16071)
- 现代(15085)
- 实践(14865)
- 践(14865)
共检索到472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翔 叶文平 李新春
有效的知识编排在大型复杂业务组织的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组织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知识编排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人工智能”作为组织“数智化”的关键产物,可以大幅提升组织知识编排的效率,也为我们理解知识编排驱动下的动态能力演化提供了潜在的微观基础,但是现有动态能力文献尚未从“人工智能”开发与利用的视角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弥补这一理论缺口,本研究基于知识基础观的视角,聚焦“数智化知识编排如何促进组织动态能力演化”这一研究问题,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提炼出知识获取、解码、筛选、编码、开发和探索等知识编排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小米科技得以从内外部业务实践中广泛吸收零散、静态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解码和重构成为以“人工智能”为内核的智能知识模块,而智能知识模块的进一步开发与探索则是组织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一新兴理论框架既为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微观基础视角,也扩展了知识管理和资源编排理论,同时为数智化赋能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和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卢艳秋 宋昶 王向阳
战略导向与组织结构是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多是基于能力视角,从其中某一因素出发研究动态能力。本文从过程视角出发,基于权变理论,选取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构建战略导向与组织结构交互作用模型,进而归纳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由于存在战略导向制定的先行性与组织结构调整的滞后性的矛盾,企业变革需要经历由战略导向变化导致旧组织结构不适,催生组织结构变革,继而新组织结构支持新战略并反馈调节其实施的交互作用过程;(2)战略导向与组织结构交互作用,引起组织学习方向的变化与组织资源、权力的重构,从而促进动态能力不断演化;(3)企业成长会经历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与共享开放三个不同阶段,其间环境变化促使动态能力的应对焦点随之变化,形成从组织柔性能力到变革创新能力,再到生态联结能力的演化路径。基于本土企业成长过程探讨动态能力演化机制,对本土企业培育动态能力具有一定实践启示。
关键词:
战略导向 组织结构 动态能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丰 宋远方 冯绍雯
伴随着海尔、小米通过向大众赋能促使大众与企业进行价值共创的平台组织模式,以及猪八戒网等向大众赋能的众包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诸如管理权矛盾、创新不足、利润下滑等企业自身束手无策的问题频频出现,这是否意味着可以从企业的合作方,即大众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类困境?本文通过海尔、小米和猪八戒网的多案例研究,从社群价值出发,构建了基于个体需求价值和隐性冗余价值的平台-社群商业模式。首先,基于隐性冗余价值的碎片化、内隐性和差异化特征,推导出大众社群化、价值共创化的必然趋势。其次,总结出由社群价值密度、社区专业化、社群迭代率和社群聚合度四个维度构成的社群组态,并由此归纳出社群生态。最后,通过对海尔、小米和猪八戒网三个企业商业模式面临问题的分析,建立了以社群价值的最优区分转变为"导火索",继而引发社群生态特点的变化,从而最终引发平台-社群商业模式动态变化的商业模式演变路径。基于此路径,揭示了类似平台化企业商业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肖德云 周蓝 王宗军
聚焦于超模块架构对双创企业双元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选取典型原生互联网公司小米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公司组织架构演变,包括消除组织资源冗余、整合问题,同时探讨了超模块架构协同分布式认知对小米公司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具有相当资源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效率和柔性的超模块架构;组织超模块化架构协同分布式认知对企业战略布局具有适应性;超模块化架构能有效推动企业创新研发进程,帮助企业选择与市场、用户需求相应的最佳创新方式。
关键词:
超模块化 分布式认知 资源整合 双元创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先江 张紫怡 李炎
数智化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带来了新的环境,本文提出数智化知识整合概念,并将企业双元产品创新能力划分为渐进式产品创新能力和突破式产品创新能力,基于“资源基础观”理论和“知识整合”理论,构建了数智化转型-数智化知识整合-双元创新能力(突破式产品创新能力、渐进式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链式关系概念模型,以国内208家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对其渐进式产品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突破式产品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数智化知识整合对数智化转型与渐进式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对数智化转型与渐进式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罗建强 李玉娟
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化成效显著,但也提升了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关系的复杂性。如何利用数字化所营造的良好场景,实现服务创新对产品创新的反哺成为现有研究的重点议题。通过文献梳理,构建反哺机制基本框架,借助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米科技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转化视角剖析不同逻辑主导下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演化过程,遵循“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研究范式,揭示反哺机制实现过程。结果表明:制造企业产品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基石;数字化环境能够提升两类创新的协同性;数字化环境下反哺机制是制造企业外部知识内化的结果。
关键词:
产品创新 服务创新 数字化环境 客户知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董俊武 黄江圳 陈震红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在分析了能力的知识构成 ,并提出企业能力改变的 1 8种维度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动态能力的演化主要是围绕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在循环过程中 ,交织着认知性努力与行为性努力 ,并且不断进行新的经营惯例的产生与运用 ,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性惯例过程
关键词:
动态能力 组织知识 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韵江 赵宏园 暴莹
本文以猎聘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编排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创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经历着纵向资源结构化—横向资源结构化—双向资源结构化的资源获取过程;通过丰富性重组、开拓性重组和多元化重组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能力;采取补缺式、桥接式和迭代式的环境撬动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将战略定位与资源编排手段有效匹配,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在新颖性和效率性方面的创新。本文既丰富了资源编排演化方面的文献,还可以为新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行动提供管理启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颖 王瑾 席笑文 廉翔鹏
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带来挑战。以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海尔、特斯拉、小米的跨案例研究,从互联网和开放式创新环境对知识产权管理作用的程度与时间两个维度,提出了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过程模型与影响层次模型,进而提出知识产权管理三要素: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创新资源配置与知识产权价值提升。旨在为企业在新环境中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为探究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开放与保护的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秀梅 刘月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组织数智转型能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运用"知行合一"理论解释了企业数智转型能力的形成规律。研究发现:数智学习过程是企业数智转型能力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学习过程是"知(数智化知识)"与"行(数智学习行为)"互耦的过程,转型能力是知与行"合一"的结果,个体、团队和组织等不同层面的学习主体能够通过各自的知行互耦形成相应的合一结果。领导者通过战略性知识和战略式学习行为的互耦形成数智战略能力,员工通过场景化知识和场景式学习行为的互耦形成数智吸收能力,团队通过整合性知识和整合式学习行为的互耦形成数智整合能力,组织通过制度化知识和自治式学习行为的互耦形成数智生态能力。企业数智化转型需要全员共同努力,不同层面主体能力通过跨层跃迁驱动能力体系的形成,共同构建集领导者数智战略能力、员工数智吸收能力、团队数智整合能力和组织数智生态能力于一体的能力体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舒文 李志刚 张璐
作为一种独特的投资形式,公司创业投资不仅能够帮助平台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而且还能够通过促进平台型企业组织能力开发实现组织创新。通过对海尔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从知识学习视角深入挖掘了公司创业投资如何影响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能够借助公司创业投资项目筛选、项目孵化以及项目投资三个阶段中个体与组织层面的不同学习效用,实现“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三个动态能力维度交替更迭、持续演进。进一步地,从知识要素角度出发将动态能力演进的实质归结为“经验—知识”的转化过程,将外部经验转变为内部知识,进而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动态能力的演化。因此应鼓励平台型企业实施创业孵化与投资,发挥平台优势加速组织内部知识流通与转化,以实现动态能力提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左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不再是由企业单独创造,而是企业和消费者互动共同创造。在这样的环境和观念转变下,价值共创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重要战略。小米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价值共创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借鉴价值共创理论的服务生态视角,从开发、测试、销售、售后四个环节对小米的价值共创进行分析,提出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价值共创过程中应注重用户的深度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相融合,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关键词:
小米 服务生态系统 顾客体验 价值共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左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不再是由企业单独创造,而是企业和消费者互动共同创造。在这样的环境和观念转变下,价值共创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重要战略。小米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价值共创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借鉴价值共创理论的服务生态视角,从开发、测试、销售、售后四个环节对小米的价值共创进行分析,提出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价值共创过程中应注重用户的深度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相融合,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关键词:
小米 服务生态系统 顾客体验 价值共创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孟志华 于蕊瑗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对内部审计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梳理内部审计数智化的研究脉络有利于该领域学者进行更深入研究。本文利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绘制出我国内部审计数智化知识图谱,从时间划分、高被引文献和作者合著、发文机构、文章关键词等不同层次分析来绘制出我国内部审计数智化研究现状。最后就内部审计数智化的审计服务、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审计人才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与发展,并指出内部审计数智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依芳 王昶 周文辉
在创业和战略研究领域,关于高成长企业如何在动荡竞争环境下通过不断调整策略扩大规模并维持快速增长这一问题,学者们具有不同的洞见。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成长过程视角,探索高成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主导逻辑转变、追求独特成长模式的过程。结果发现:(1)机会窗口和成长压力驱动企业高成长,其主导逻辑经历从爆品逻辑、平台逻辑到生态逻辑的演化过程;(2)高成长企业成长过程中,历经个体、组织和生态间价值共创,具体表现为从交互式价值共创到赋能式价值共创最终转变为开放式价值共创;(3)基于“认知—行为”逻辑,高成长企业主导逻辑、价值共创方式与成长轨迹存在适配关系,爆品逻辑依靠交互式价值共创突破资源约束,平台逻辑通过赋能式价值共创激活冗余资源,生态逻辑利用开放式价值共创摆脱资源依赖。结论有助于拓展高成长企业发展理论,促进高成长过程中企业认知与行为匹配。
关键词:
主导逻辑 价值共创 高成长企业 案例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