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1)
2023(14652)
2022(12115)
2021(10982)
2020(8773)
2019(19906)
2018(19768)
2017(37594)
2016(20407)
2015(22916)
2014(22847)
2013(22210)
2012(20336)
2011(18403)
2010(18414)
2009(16692)
2008(15884)
2007(14129)
2006(12413)
2005(10311)
作者
(58283)
(48404)
(47939)
(45785)
(30517)
(23061)
(21889)
(19106)
(18411)
(17144)
(16610)
(16125)
(15125)
(14984)
(14814)
(14626)
(14377)
(14224)
(13715)
(13525)
(11870)
(11863)
(11552)
(10987)
(10834)
(10689)
(10677)
(10659)
(9669)
(9508)
学科
(83229)
经济(83143)
管理(58358)
(57766)
(45098)
企业(45098)
方法(36336)
(32494)
数学(31160)
数学方法(30800)
业经(25583)
中国(22873)
农业(21666)
(20746)
地方(17520)
(17238)
(15754)
产业(13463)
理论(13323)
环境(13026)
(12786)
(12722)
银行(12688)
(12552)
贸易(12544)
技术(12474)
信息(12264)
(12236)
财务(12169)
(12149)
机构
学院(286603)
大学(286394)
管理(117479)
(109015)
经济(106419)
理学(102483)
理学院(101406)
管理学(99601)
管理学院(99083)
研究(92442)
中国(68556)
(60611)
科学(58158)
(49615)
(48676)
(44334)
业大(44259)
中心(43517)
(40868)
研究所(40701)
财经(39760)
(38922)
师范(38586)
北京(37828)
农业(36792)
(36192)
(33984)
(33954)
经济学(31814)
师范大学(31047)
基金
项目(204780)
科学(161011)
研究(153070)
基金(147630)
(127648)
国家(126485)
科学基金(109286)
社会(96489)
社会科(91170)
社会科学(91147)
(80591)
基金项目(78713)
自然(69183)
教育(69041)
自然科(67513)
自然科学(67502)
(66959)
自然科学基金(66229)
编号(64377)
资助(58800)
成果(52071)
重点(44931)
(44010)
(43478)
课题(43077)
(42478)
国家社会(39705)
创新(39464)
项目编号(39411)
科研(38569)
期刊
(119905)
经济(119905)
研究(80486)
中国(54880)
(48971)
学报(45829)
科学(41840)
管理(40241)
(36296)
大学(35232)
农业(33246)
教育(33106)
学学(32921)
技术(24965)
(23392)
金融(23392)
业经(22938)
图书(19174)
财经(18030)
经济研究(17751)
问题(15529)
(15226)
(14667)
理论(14654)
科技(14454)
(14366)
实践(13759)
(13759)
情报(13275)
技术经济(13167)
共检索到408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薇  戴姣  李祥  
数字化发展是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手段,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推动数字乡村治理而展开议题,选取广东省阳西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案例,从空间、权力与利益三个维度展现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和运行机理。研究发现:阳西县数字乡村治理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数据赋能通过空间再造,突破时空区隔,实现乡村跨域式治理;通过权力整合,缩短权力距离,实现乡村互动式治理;通过利益联结,协调多方利益,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同时,数字技术赋予乡村治理从观念上树立"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主体上激发村民能动性并打造治理人才队伍,制度上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方式上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从"事后处置"到"源头防治"的有效升级,从而构建了数字乡村治理系统,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操远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数字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乡村数字赋能。乡村数字赋能的政策内涵在于为乡村发展寻找内生动力并提供发展新动能,以期破解"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然而,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却是制约乡村数字赋能的内生因素,二者之间的张力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和客观性。因而,能否消解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而衍生的内生困境,则是数字乡村战略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检验数字乡村战略政策效能的重要标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鉴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脱域"机制建设的思想,运用"脱域式赋能"的发展观念,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农民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赋能和治理赋能。除此之外,在中国基层乡村治理的语境中,要特别重视抓住农村社会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组织和领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操远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数字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乡村数字赋能。乡村数字赋能的政策内涵在于为乡村发展寻找内生动力并提供发展新动能,以期破解"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然而,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却是制约乡村数字赋能的内生因素,二者之间的张力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和客观性。因而,能否消解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而衍生的内生困境,则是数字乡村战略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检验数字乡村战略政策效能的重要标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鉴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脱域"机制建设的思想,运用"脱域式赋能"的发展观念,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农民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赋能和治理赋能。除此之外,在中国基层乡村治理的语境中,要特别重视抓住农村社会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组织和领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在天  赵秀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字抵触与传统治理思想盛行、数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等困局。系统思维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价值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思维,乡村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数字技术对人的价值意义;推进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有机体价值的最优化;冲破封闭性思维桎梏,增强系统整体发展活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先春  孙志程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邢军伟  
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结合,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此,应当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其价值意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内在一致性,明确其内在要求与“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实践指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践依托和以高质量发展为实践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秀勇  何晓云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桂生   吴合庆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与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数字技术“解构-重构”乡村空间形态的数字治理转型进程愈发加快。按照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相耦合的空间治理模型可适用于乡村“空间转向”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从空间区隔问题看,数字赋能乡村空间治理在“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三维分别存在乡村产业的内生动能乏力、乡村社会治理功能弱化、乡村文明的情感价值嬗变等治理顽疾。为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效能,从空间重构的理路,数字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数字融合乡村社会结构、数字孪生乡村公共生活场景等因应之策,将有助于数字乡村物质生产空间的丰富、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以及精神文明空间的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晓聪  王疏影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为目标,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产业振兴机遇所在。然而我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数字水平低,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因此,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健   杨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和“中国之治”正在进一步结合发展,乡村治理面临“技术治理”赋能的新格局,需以技术改革推动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是数字治理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对话能力、文本处理能力和可期待的全场景通用性应用能力,是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乡村治理发展实践,需看到其基础性风险、价值风险和预判性风险抑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向发展,应以利益共联机制、组织共生机制和风险共监机制化解主体关系、规则滞后和机制约束的不足,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