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9)
- 2023(16652)
- 2022(13818)
- 2021(12665)
- 2020(10915)
- 2019(24582)
- 2018(24216)
- 2017(46893)
- 2016(25146)
- 2015(27631)
- 2014(26959)
- 2013(26154)
- 2012(23320)
- 2011(20451)
- 2010(20363)
- 2009(18652)
- 2008(18147)
- 2007(15841)
- 2006(13427)
- 2005(11768)
- 学科
- 济(105907)
- 经济(105802)
- 业(97513)
- 企(87569)
- 企业(87569)
- 管理(84698)
- 方法(52661)
- 数学(43829)
- 数学方法(43144)
- 业经(33000)
- 财(32269)
- 农(32204)
- 中国(24902)
- 务(24130)
- 财务(24076)
- 财务管理(24046)
- 农业(23008)
- 企业财务(22838)
- 技术(20516)
- 制(19177)
- 理论(18789)
- 贸(18657)
- 贸易(18648)
- 易(18183)
- 划(17283)
- 和(17211)
- 学(16660)
- 地方(16582)
- 策(16319)
- 体(14936)
- 机构
- 学院(352710)
- 大学(345888)
- 济(145474)
- 管理(144954)
- 经济(142975)
- 理学(127070)
- 理学院(125841)
- 管理学(123546)
- 管理学院(122913)
- 研究(106144)
- 中国(82026)
- 京(70465)
- 科学(66612)
- 财(65002)
- 农(62754)
- 业大(55708)
- 财经(53264)
- 所(51902)
- 江(51123)
- 中心(50282)
- 农业(49819)
- 经(48716)
- 研究所(47544)
- 经济学(44402)
- 北京(42531)
- 经济学院(40506)
- 范(40271)
- 州(40023)
- 商学(39873)
- 师范(39711)
- 基金
- 项目(246971)
- 科学(197053)
- 基金(182821)
- 研究(175066)
- 家(160582)
- 国家(159212)
- 科学基金(139394)
- 社会(113992)
- 社会科(108446)
- 社会科学(108420)
- 省(97682)
- 基金项目(97031)
- 自然(92745)
- 自然科(90815)
- 自然科学(90792)
- 自然科学基金(89207)
- 划(81371)
- 教育(80984)
- 资助(74465)
- 编号(69197)
- 重点(55423)
- 创(54448)
- 部(53845)
- 成果(52544)
- 发(52191)
- 创新(50249)
- 业(49141)
- 科研(48158)
- 国家社会(48091)
- 教育部(46561)
- 期刊
- 济(150435)
- 经济(150435)
- 研究(90793)
- 中国(59600)
- 管理(56760)
- 农(56557)
- 学报(55064)
- 财(53345)
- 科学(51786)
- 大学(42603)
- 学学(40972)
- 农业(38902)
- 技术(33600)
- 教育(29207)
- 业经(27909)
- 融(26986)
- 金融(26986)
- 财经(26271)
- 经济研究(24621)
- 业(23206)
- 经(22737)
- 问题(19966)
- 技术经济(19669)
- 统计(18543)
- 策(17818)
- 商业(17351)
- 版(16894)
- 科技(16773)
- 财会(16657)
- 现代(16559)
共检索到49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达 王晓丹 石玉堂
基于2007—2021年的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要素集聚对高、低人力资本劳动者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对高、中、低等职能劳动者表现出岗位极化效应,并且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及非国有制企业中更为显著;数据要素集聚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创业活跃度,作用于企业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数据要素集聚未通过就业职能结构的极化效应,加剧企业内部收入不均等现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企业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变革,致使企业员工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深入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对就业规模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对就业结构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型、服务型、高技能、中等技能员工存在就业创造效应,而对生产型、低技能员工则存在就业替代效应。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提高生产率及扩大经营范围作用路径影响企业劳动力就业。第三,不同所有制、生命周期、科技属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更为明显。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劳动力就业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瑶 汤吉军 刘达 石玉堂
政府数据开放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评估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科学施政的前提。文章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可以刺激企业就业规模增长,并改善企业职能就业结构和技能就业结构,该影响通过刺激企业产出增长、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助推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予以实现,并因企业要素密集程度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拓展分析发现,开放质量同样是影响企业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政府在数字时代更好发挥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骥涛 郭文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全样本实证检验,再根据省份在污染程度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异质性做分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趋势,样本期间中国环境规制强度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其规模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具有正向作用,推动了高技能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2)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对就业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本存量、劳动力工资水平对就业规模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率、劳动力工资水平和技术水平能显著调节就业结构,资本深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3)环境规制对轻污染地区就业规模U型曲线的移动没有影响,影响重污染地区就业规模的U型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影响第三产业为主地区就业规模的U型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拐点值小于工业为主地区。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就业规模 就业结构 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君 刘尚俊 田宝龙
利用中国198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实证模型,采用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第一,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整体上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就业规模先下降后上升,但环境污染水平对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二,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集中,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变不合理;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规模会逐渐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提高幅度最大,促使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使得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翟静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经济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变动能带来一定的城市集聚效应,而且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更为强烈,但基础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城市规模与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行业的资产规模对城市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技术水平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城市 集聚 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玉华 吴艳文
就业结构对衡量一国或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就业结构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广西就业结构虽然在不断地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水平。研究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第三产业产值四个指标为解释变量,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因素对广西就业结构影响最大。
关键词:
VAR模型 就业结构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大鹏
企业国际化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OFDI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实施途径。本文借助我国OFDI数据,贸易数据和三次产业就业变化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OFDI对促进出口和产业升级总体上具有正面影响,但资源寻求型OFDI影响较大,技术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OFDI的影响相对较低,这对我国制定OFDI政策的方向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OFDI 企业国际化 出口贸易 产业升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艳娟 沈伟鹏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索大数据发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背后的机制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大数据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潜在机制及作用异质性,主要发现如下:大数据发展能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替换被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大数据发展能通过在企业内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从企业外部降低企业金融错配程度和环境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对高融资约束度、高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大数据发展仅提升了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对成长期企业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推动企业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数字化变革、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文磊 赵春明
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通过含有工具变量的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整体上提高了服务业企业女性就业占比和高技能就业占比,并有利于改善就业市场的性别和技能结构失衡,多种方案均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细致来看,外资进入改善了中低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性别结构,恶化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性别结构,且对高技术服务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分地区的研究也发现,外资进入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就业性别结构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作用均大于东部地区。上述结论表明协同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就业优先战略是优化就业结构、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路...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红 侯贵生
本文选取金融生态环境理论和要素拥挤理论的双重视角,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特殊制度背景和"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现状,重点考察不同的金融集聚程度对企业实业投资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集聚对企业的实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曲线效应,当金融适度集聚时,金融集聚会促进企业的实业投资,即金融生态环境理论获得支持,而当金融过度集聚时,金融集聚会抑制企业的实业投资,即要素拥挤理论获得支持。2.与挤入效应相比,企业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挤出效应,并且在金融过度集聚的间接影响下,企业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会进一步放大。最后,还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因素的调节效应,发现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或者处于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金融集聚对企业实业投资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实业投资 挤出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兴华 王阳
当前,我国就业总体呈平稳态势,但风险在不断累积加大。从行业和企业看,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不断加深。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与服务业就业扩张不稳同时存在,行业就业风险有所加大;一些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用工需求不足直接加剧了就业矛盾。建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化解结构性就业风险的扩大。
关键词:
就业 结构性就业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
市场结构差异视角下创新要素集聚对新零售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
物流供应链集成对流通企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基于要素集聚视角
日本在华企业撤离的原因与影响——从要素集聚的视角分析
地方债务扩张对企业债务融资的门槛效应——基于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双重视角
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企业规模和行业差异视角
中小企业智力资本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不同规模价值创造差异视角
零售业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基于销量与价格的双重视角
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创新要素与集聚效应双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