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12)
- 2023(13002)
- 2022(10563)
- 2021(9508)
- 2020(7963)
- 2019(17823)
- 2018(17479)
- 2017(33213)
- 2016(17468)
- 2015(19530)
- 2014(18554)
- 2013(17902)
- 2012(16293)
- 2011(14543)
- 2010(14629)
- 2009(13378)
- 2008(13138)
- 2007(11836)
- 2006(10437)
- 2005(9091)
- 学科
- 济(77325)
- 经济(77253)
- 管理(54518)
- 业(54358)
- 企(44230)
- 企业(44230)
- 方法(35836)
- 数学(31845)
- 数学方法(31620)
- 中国(24178)
- 农(20461)
- 技术(18044)
- 财(17847)
- 业经(17539)
- 地方(15705)
- 农业(14115)
- 制(13208)
- 贸(12792)
- 贸易(12781)
- 技术管理(12731)
- 易(12314)
- 理论(12195)
- 融(11930)
- 金融(11929)
- 银(11829)
- 银行(11801)
- 学(11781)
- 务(11385)
- 财务(11352)
- 财务管理(11332)
- 机构
- 大学(246430)
- 学院(244961)
- 济(106089)
- 经济(104021)
- 管理(98974)
- 理学(85688)
- 理学院(84794)
- 管理学(83472)
- 管理学院(83002)
- 研究(78874)
- 中国(61064)
- 京(50968)
- 财(48509)
- 科学(44881)
- 财经(39207)
- 中心(37763)
- 所(36851)
- 江(36848)
- 经(35925)
- 农(35721)
- 经济学(34042)
- 业大(33700)
- 研究所(33086)
- 北京(31527)
- 范(31211)
- 经济学院(30879)
- 师范(30818)
- 财经大学(29327)
- 州(29114)
- 院(28918)
- 基金
- 项目(168859)
- 科学(136520)
- 基金(125427)
- 研究(125123)
- 家(108243)
- 国家(107375)
- 科学基金(95045)
- 社会(83569)
- 社会科(79642)
- 社会科学(79624)
- 基金项目(66878)
- 省(65706)
- 自然(60008)
- 自然科(58661)
- 自然科学(58647)
- 教育(58618)
- 自然科学基金(57682)
- 划(54625)
- 资助(49133)
- 编号(48722)
- 创(40514)
- 成果(38731)
- 重点(37793)
- 部(37788)
- 创新(37005)
- 发(36186)
- 国家社会(36049)
- 课题(33931)
- 教育部(33595)
- 大学(33241)
- 期刊
- 济(111521)
- 经济(111521)
- 研究(74037)
- 中国(49842)
- 管理(39881)
- 财(37146)
- 学报(33295)
- 科学(32975)
- 农(30984)
- 教育(27691)
- 大学(26676)
- 学学(24963)
- 融(24818)
- 金融(24818)
- 技术(23553)
- 农业(20688)
- 财经(20355)
- 经济研究(18756)
- 业经(18160)
- 经(17574)
- 问题(16378)
- 技术经济(13298)
- 科技(12644)
- 业(12081)
- 贸(11920)
- 商业(11889)
- 策(11800)
- 统计(11620)
- 现代(11390)
- 理论(11261)
共检索到362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婷 段尧清 吴瑾
基于2009-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内在影响机制与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且通过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探寻城市规模与数字金融发展的平衡点、优化产业结构和集聚信息人才是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渠道,且该促进作用因城市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和科教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东西部城市、重点城市和高科教水平城市的创新驱动效应更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婷 段尧清 吴瑾
基于2009-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内在影响机制与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且通过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探寻城市规模与数字金融发展的平衡点、优化产业结构和集聚信息人才是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渠道,且该促进作用因城市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和科教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东西部城市、重点城市和高科教水平城市的创新驱动效应更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放 蒋国梁 马婉莹
激发数字产业创新活力是提升我国数字竞争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高了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且随着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效果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第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主要通过加速数字产业集聚和强化政府数字治理,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发展水平较低和创新环境较差的省份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果强于数字发展水平较高和创新环境较好的省份。因此,未来应加快培育统一规范的数据要素市场,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政府数字服务能力,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国强 张馨元 赵新宇
数据要素已成为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加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各地陆续设立数据交易平台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通过风险承担效应、融资约束效应以及环境信息披露效应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并且促进作用对于数字化水平和ESG表现较好的企业、高技术和重污染的行业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政府的科技支持和产权保护以及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够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绿色创新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仅能促进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未能实现企业绿色创新的提质增效。因此,应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赋能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曾萍 肖静
绿色创新是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9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政策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绿色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基准回归结果通过了6种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绿色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呈下中上游递减的差异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促进环境规制、新型城镇化、创新投入以提升地区绿色创新能力,其中环境规制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创新投入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可为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经验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哲仁 韩峰 钟李隽仁
利用GMM-SAR-RE模型测算城市经济韧性,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政策效果,并系统考察政策实施对经济韧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政策效果的产生会通过人才集聚和创新成果产出两条路径实现。从异质性角度,试点政策对东部城市、政府参与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城市政策提升效果更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婧 方军雄 秦璇
交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创新则是经济增长最为持久的动力。本文利用高铁开通的外生冲击检验交通条件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企业的创新投资。进一步地,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高融资约束、高科技行业及民营企业当中。同时,主要的影响渠道包括技术人才的流动、信息环境的改善和融资约束的缓解等。这表明,交通改善有助于加快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活动。
关键词:
高铁开通 要素流动 创新投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韩瑞栋
本文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实践出发,利用城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和小微企业数据,估计城商行设立对地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商行设立有助于促进地方就业规模扩张,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影响存在差异;城商行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改善信贷资源配置状况以及服务于小微企业等渠道引致就业需求增加,并对第二产业内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结构产生异质性影响;此外,基于小微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商行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和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科 刘霁萱 晁颖
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政策,能否通过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转型路径是资本整合还是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微观数据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促进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减污降碳效应尚未显现。地方财政压力较小、环境执法力度较强地区与议价能力较弱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上升。该政策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是诱发了清洁并购行为,而绿色创新提升并不显著。这意味着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更多依赖于资本整合。本文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东升 李小平 李慧
本文立足国内和国际"双重视角",利用DID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污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采用古代"丝绸之路"途径城市作为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改善国内沿线城市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国外沿线国家或地区也不存在所谓的"污染转嫁"。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安慰剂、变换PSM匹配及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稳健。本文结论正面回应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谓的"污染转移威胁论",同时也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具有启示性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赵飞 周娟美
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能否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基于2008—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以及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的城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设立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提升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引领作用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在普通地级市显著,且在中部城市和北方内陆城市提升作用更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效应,为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毅坚
基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应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知识产权治理对数字创新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治理可驱动数字创新韧性提升,且该作用具有时间滞后与动态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治理可通过促进数字产业集聚、财政科技支出扩容、人力资本升级等路径,间接驱动数字创新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证实,知识产权治理对高水平数字政府、大型城市及胡焕庸线东部城市的数字创新韧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此,提出布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交织化网络、加快推进数字产业“聚链成群”、纵深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建议,为切实提升数字创新韧性提供新思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珊 马莉莉 郭家琛
本文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这一制度型开放的重大举措,考察了其在微观层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且自贸区能够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辐射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时融入全球市场对自贸区提升效应产生明显的辅助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自贸区设立使当地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要素,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生态,吸引数字资源流入以及优化供应链配置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提升效应由于企业所处成长阶段和行业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自贸区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成长期、新设立、高科技行业以及高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随着制度创新成果案例的复制推广,自贸区的微观政策效果愈加明显。本研究验证了自贸区对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为中国自贸区提升战略的政策制定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地区“人才新政”能否提升创新绩效?——基于出台新政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贷款可获得性与公司商业信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智慧城市试点对吸引FDI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碳达峰目标如何引领城市低碳转型——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营改增”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数据要素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评估——来自地方法人银行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金融工具创新与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来自公募REITs政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