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90)
- 2023(14791)
- 2022(12679)
- 2021(11440)
- 2020(9581)
- 2019(21848)
- 2018(21424)
- 2017(40470)
- 2016(21946)
- 2015(24857)
- 2014(24546)
- 2013(24372)
- 2012(23298)
- 2011(21405)
- 2010(21838)
- 2009(20325)
- 2008(20104)
- 2007(18484)
- 2006(16535)
- 2005(15279)
- 学科
- 济(112741)
- 经济(112657)
- 管理(61444)
- 业(60518)
- 企(47269)
- 企业(47269)
- 方法(40908)
- 数学(35437)
- 数学方法(35144)
- 中国(30662)
- 地方(29181)
- 农(28552)
- 业经(24117)
- 学(21575)
- 财(21234)
- 农业(19522)
- 技术(19115)
- 贸(18568)
- 贸易(18552)
- 制(18363)
- 易(17853)
- 地方经济(17100)
- 银(16948)
- 银行(16898)
- 融(16672)
- 金融(16670)
- 行(16355)
- 环境(15878)
- 和(15112)
- 发(14944)
- 机构
- 学院(324284)
- 大学(323160)
- 济(144486)
- 经济(141617)
- 管理(119735)
- 研究(119298)
- 理学(101465)
- 理学院(100231)
- 管理学(98590)
- 管理学院(97961)
- 中国(90014)
- 科学(72150)
- 京(69668)
- 财(62996)
- 所(62056)
- 农(58820)
- 研究所(56051)
- 中心(53602)
- 江(51413)
- 财经(49223)
- 业大(48077)
- 农业(45975)
- 经济学(45235)
- 北京(44486)
- 经(44435)
- 范(43653)
- 师范(43231)
- 院(42000)
- 州(40643)
- 经济学院(40534)
- 基金
- 项目(207342)
- 科学(162590)
- 研究(152049)
- 基金(148157)
- 家(129580)
- 国家(128443)
- 科学基金(108713)
- 社会(97803)
- 社会科(92825)
- 社会科学(92798)
- 省(82832)
- 基金项目(77941)
- 划(69060)
- 教育(68928)
- 自然(67572)
- 自然科(66029)
- 自然科学(66010)
- 自然科学基金(64849)
- 编号(61354)
- 资助(60158)
- 发(50728)
- 成果(50537)
- 重点(47290)
- 部(45349)
- 创(44969)
- 课题(43259)
- 创新(42292)
- 发展(40961)
- 国家社会(40857)
- 展(40326)
- 期刊
- 济(170270)
- 经济(170270)
- 研究(101198)
- 中国(71020)
- 农(54445)
- 学报(51008)
- 财(48288)
- 科学(47036)
- 管理(46040)
- 大学(38215)
- 农业(36967)
- 教育(35936)
- 学学(35812)
- 融(32415)
- 金融(32415)
- 技术(29783)
- 经济研究(28148)
- 业经(27080)
- 财经(25166)
- 问题(22152)
- 经(21946)
- 业(20698)
- 技术经济(19085)
- 贸(17404)
- 统计(16440)
- 世界(16347)
- 图书(16269)
- 商业(15864)
- 科技(15646)
- 国际(15138)
共检索到509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生产要素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力质变创造条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变革,不同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带动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形成新生产关系,助推生产力跃升,生产要素与技术、生产关系、产业互动促进生产力质变。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辅助传统生产要素释放价值,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协同优化加快技术变革、复用增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融合创新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以数据算力服务为基础的新模式日新月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新产业体系加快重构,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此要积极培育数智技术人才,坚持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开发数据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数据要素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
生产要素 生产力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李明星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繁荣农村经济、巩固生态底座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就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一系列思考与探索。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发展之应然、始于农业科技进步之实然、丰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必然,其根本内涵是生产力内核在农业这一既定场景中,以“新”“质”相结合的现实表达,并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主要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素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环节,即加快推动农业资源要素的新质化整合、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质化创新和农业结构的新质化转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乔晓楠 王奕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佩蕾丝“技术—经济范式”的研究思路,对资本循环理论进行拓展,形成一个解构生产力的框架,并总结得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时期“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互动演进逻辑的梳理,结合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提出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五个方面为着力点,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冬林 孙尚斌 范欣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数字经济中的核心资源。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具备理论科学性、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在理论层面,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的根本特征,数据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现代生产要素;在历史层面,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符合不同经济时代的历史演进规律。数字化的数据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而生,并且使现代社会整体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因此数据继承信息而成了现代生产要素。在现实层面,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起步于对当代数据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于我国发展方式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转变。这一过程也反映出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必要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俊 孙巾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特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畅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打通新质生产力运动作用过程的堵点和卡点。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薛见寒
新质生产力是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产要素优化升级为重要抓手,重塑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人类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历史进程为鉴,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百年实践,不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逻辑、战略逻辑、辩证逻辑、价值逻辑层面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而且以新技术业态、新产业组织、新生产方式催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生产力发展趋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健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高水平开放,以高水平生产力跃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培育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推动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跃先 崔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核心要义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互融合,深化了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人才创新、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实践路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曹监平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国际流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这种世界一体化生产格局使要素国际流动的表现形式、权力主体、利益分配以及治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特点。要素国际流动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样化权力主体的出现削弱了主权国家的权限并赋予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与利益分配的权力,使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当今世界需要一个多元的混合机制来对要素国际流动进行系统的规范与管理,在赋予各行为主体权力的同时应明确其责任。我国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时也应该积极培养竞争优势,努力改善在国际分工与利益分配中的地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焦方义 史宁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选择是由该国的国情、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经济发展变化等复杂因素决定的。发展格局决定发展方向、经济组织方式,是战略性选择。当前,我国国内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仍存在不足之处,相互之间协调联系有待加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运转。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外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内外循环也必然是相互贯通、互为前提和条件的。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排斥国际循环,搞闭关锁国。相反,我们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服务贸易,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原 马九杰
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分工和协作进行创新性转化,进而在农业领域和乡村地区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长足积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聚焦“三农”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实践落地,应注重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也应重视通过包容性的产业链变革助力新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化为新增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旺 白永秀
平台经济的兴起为不具有交换价值的原始数据成为商品创造必要条件,数据价值在“数字足迹→原始数据→数据商品”演进中被释放出来。数据商品是由数字劳动通过数字平台生产的一种非物质形态商品,其价值仍然是由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和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构成,数据商品的所有权归资本所有者。数据商品的二因素仍然由数字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但其却呈现出特殊的成本结构和自生长周期:一方面,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的表现方式由转让所有权变为转让使用权;另一方面,缩短了商品迭代时间并增强了时效性。数据商品流通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流通过程中商品体并未发生物理运动,购买者无权处置商品体,仅能凭借密钥供自己使用,所有者通过分裂使用权证书进行多次转让使用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董宇坤 白暴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经济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对生产力布局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布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人民主体为主导思想,注重国内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的国际视野,以两手合力为实现机制,符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产力布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成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林光彬 徐振江
中国以发展规划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持续近70年,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基于国家具有生产职能的认识,分析了五年规划是中国发展经济、提升生产力、建设均衡和谐社会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在中国,国家以总协调人的身份,通过制定一脉相承的中长期规划,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把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放在第一位,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本文总结提炼出编制和执行五年规划的三条经验和必须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