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7)
2023(6309)
2022(5336)
2021(4604)
2020(3899)
2019(8818)
2018(8540)
2017(16703)
2016(8702)
2015(9545)
2014(9277)
2013(9226)
2012(8725)
2011(7894)
2010(8056)
2009(7411)
2008(6732)
2007(6076)
2006(5697)
2005(5230)
作者
(25160)
(21277)
(21265)
(20361)
(13531)
(9936)
(9652)
(8221)
(8010)
(7518)
(7446)
(6991)
(6908)
(6606)
(6572)
(6541)
(6299)
(6086)
(5982)
(5940)
(5485)
(5089)
(5063)
(4935)
(4836)
(4743)
(4465)
(4348)
(4262)
(4196)
学科
(63627)
经济(63603)
管理(21629)
方法(21074)
数学(19360)
数学方法(19261)
(18716)
地方(16217)
(12701)
企业(12701)
地方经济(12232)
中国(11950)
(11244)
业经(10426)
(10082)
农业(8402)
(8303)
环境(7739)
产业(7054)
经济学(7040)
(6973)
贸易(6969)
(6659)
(6447)
(6409)
(6330)
金融(6330)
信息(6130)
(5833)
总论(5801)
机构
大学(129387)
学院(128712)
(69571)
经济(68580)
研究(48381)
管理(47499)
理学(40948)
理学院(40484)
管理学(39885)
管理学院(39640)
中国(35719)
(27984)
科学(26987)
(26305)
(24118)
经济学(23818)
财经(22572)
研究所(21885)
中心(21416)
经济学院(21321)
(20939)
(20569)
(19092)
业大(17940)
(16694)
财经大学(16581)
北京(16288)
农业(16170)
(15580)
师范(15442)
基金
项目(84861)
科学(67572)
基金(63567)
研究(61434)
(55458)
国家(55049)
科学基金(47130)
社会(43286)
社会科(41352)
社会科学(41341)
基金项目(33259)
(31988)
自然(27916)
自然科(27285)
自然科学(27280)
教育(26854)
自然科学基金(26800)
(26342)
资助(25708)
编号(23212)
(19910)
国家社会(19621)
重点(19205)
(19073)
成果(18548)
(17186)
教育部(16740)
(16711)
经济(16571)
人文(16507)
期刊
(80268)
经济(80268)
研究(42370)
中国(23281)
(21032)
学报(19046)
(18179)
管理(17691)
科学(17448)
经济研究(14826)
大学(14772)
学学(14173)
财经(12355)
农业(12234)
技术(11151)
(10914)
(10874)
金融(10874)
问题(10411)
业经(10085)
技术经济(8860)
统计(8525)
(7655)
世界(7477)
教育(7345)
(7125)
经济问题(6660)
国际(6643)
决策(6568)
(6266)
共检索到198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辰昕  刘逆  韩非池  
本文参照经典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范式,通过将数据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提出了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数据要素驱动下,以数据业为核心的数据部门正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部门持续吸引传统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和剩余资本进入,与传统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形成了“新二元经济结构”,正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推动着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进程。本文还对新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二元经济结构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影响,以及需防范的风险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野   田聪   刘满凤   杨杰  
文章从经济学机理角度分析了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加法效应和乘数效应,加法效应主要通过信息增值模式来实现,乘数效应主要是通过融合驱动模式来实现;验证了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主要是乘数效应,通过与传统要素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与劳动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大于与资本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数据要素发挥的乘数效应要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主要发挥的是加法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文革  贾卫萍  
数据要素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数据要素引入新结构增长模型,研究数据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由数据要素投入直接带来的经济增长;间接效应是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生产结构升级和禀赋结构变迁间接促进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现,随着数据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人均数据与人均资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当人均数据超过人均资本时,数据/劳动禀赋结构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主要由数据要素驱动。因此,充分发掘数据要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加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艳  王理  李雨佳  廖祖君  
数据要素已成为5大基础性生产要素之一,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进一步明晰。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入手,建立数据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数据要素的产生路径和价值路径,并据此估算1999—2018年我国省级层面的新增数据要素价值。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数据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双维驱动”作用,即数据要素既能通过自身的经济增长效应直接驱动经济增长,也能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间接驱动经济增长。进一步,本文进行三项扩展性讨论,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大数据交易平台能够提升数据要素的规模价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省级层面,数据要素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1999—2018年数据要素的产出弹性呈“倒U型”演化趋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马路萌  余东华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独立生产要素,是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纯数字资产与数据匹配性投入共同组成数据要素化投入的角度理解数据生产要素化,使用数据匹配性投入综合得分对中国数据要素化投入进行时空分析和生产率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据要素化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数据要素化投入对经济产出的积极作用,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据匹配性投入价格持续下降会影响生产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数据生产要素的使用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数据生产要素化基于数据间的互联互通和经济融合,能够加快数据确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辽  
本文以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要素空间流动、产业地区间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来看,随着经济增长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发生变动,产业转移相关衡量指标的回归系数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其中,劳动力的地区迁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对"迁移谜题"的一定程度的否定。但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劳动力要素的迁移具有的增长效应具有显著地差异。资本要素的流动带给发达地区的增长福利要大于落后地区。而技术要素的地区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变化趋势呈现了"U"型特征,表明技术扩散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通过加总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要素的增长效应,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聂昀秋   马晓君   郑佳宁  
采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2014—2021年我国各城市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并将其纳入新结构新生产函数实证检验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显著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且该效应受到宏观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凸显了政策制定者在优化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作用。同时,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优化还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非线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以及资本累计效应是数据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三条路径。上述结论为理解数据要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优化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应加大对数据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促进数据的开放共享,并激发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力。这些政策建议不仅有助于优化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汝岱  
新经济时代,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很多元素被赋予了新含义,有必要进行修正。Y=AF(K,L)的增长核算框架已经在发生变化,数据本身成为了生产要素,即Y=AF(D,K,L)。原有生产函数中,A、K、L一般而言都有明确的产权属性,没有考虑到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没有体现现代共享经济的特点。新经济中,数据D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这一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掌握的服务于生产行为的有关市场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信息,这一要素很可能没有明确的产权属性,至少不是完全属于企业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策  王真  
首先将两位数工业行业分为投资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然后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2006—2017年的两部门技术进步效率及其变化情况,两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都超过了1,且投资品部门的TFP变化指数相对于消费品部门更高,投资品部门TFP变化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消费品部门呈波动下降趋势,最后运用PVAR模型考察了两部门TFP冲击对产出、投资和就业的影响。TFP冲击的结果显示:两部门TFP冲击对经济发展都具有扩张效应,促进了产出增加,且TFP冲击对投资品部门的影响作用更大,消费品部门的TFP冲击对投资和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且大于投资品部门的影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永齐  
根据Mazumdar(1996)的观点,贸易增长机制的发生取决于一国的贸易结构:进口资本品出口消费品将降低资本品价格和折旧率,从而加速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认为,Mazumdar的贸易增长机制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国所吸引的FDI的部门流向,FDI流向资本品生产,将减少资本品进口和降低资本品价格并改善一国贸易条件,这时折旧率的降低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Mazumdar假说才得以成立;FDI流向消费品生产,将强化消费品出口并相对恶化一国贸易条件,从而抵消了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带来的好处。运用中国数据和VAR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符合Mazumdar的观点,却没有对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健  盘宇章  
基于1998—2014年期间中国30个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及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进行测算以及对其进行分解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将金融发展和实体部门经济之间的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的交互项纳入到实证模型中,检验金融发展与TFP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正增长,年均增速为1.6%。中国的TFP增长动力源泉为技术进步(2.2%)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0.6%)。金融发展和TFP增长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健  盘宇章  
基于1998—2014年期间中国30个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及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进行测算以及对其进行分解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将金融发展和实体部门经济之间的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的交互项纳入到实证模型中,检验金融发展与TFP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正增长,年均增速为1.6%。中国的TFP增长动力源泉为技术进步(2.2%)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0.6%)。金融发展和TFP增长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即金融发展对TFP增长的影响取决于金融发展和实体部门经济发展之间的增长差异。当金融发展增速超过实体部门经济增速的54.5%时,金融发展抑制TFP的增长;当金融发展增速与实体部门经济增速之间的差异低于54.5%时,金融发展会促进TFP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柳箐   高煜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异质性因果推断方法——因果森林估计了数据要素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效应,同时使用个体处理效应估计考察了数据劳动对数据要素促进制造业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模式。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促进效应显著,同时这一促进效应受到数据劳动的“倒U”型调节作用,即在拥有更大数据劳动规模地区的制造业增长中数据要素投入效应更为明显,但是随着数据劳动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要素投入效应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宪  韩太祥  
狭义地说,文化是世代相传下来的、规则化的"惯例",以及一套价值观念和相应伦理规范的"信仰"。关于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给出初步解释:文化要素影响企业家职业选择和企业管理者选择机制,影响企业层次生产率,进而影响总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文化作为知识资产,以其特有的方式进入总生产函数,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路径;经济和文化的共生演进,将成为服务经济时代的典型化事实,并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竞争方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通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要素替代框架建立VE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85~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估算。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两步差分GMM进一步考察要素替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劳均资本对要素替代的正向作用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各地区的生产函数存在较大差异,而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上述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应该作为一项政策目标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会使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成为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