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0)
- 2023(9535)
- 2022(7524)
- 2021(7078)
- 2020(5494)
- 2019(12483)
- 2018(12326)
- 2017(22521)
- 2016(12221)
- 2015(13666)
- 2014(13244)
- 2013(12454)
- 2012(11362)
- 2011(10209)
- 2010(10038)
- 2009(8891)
- 2008(8575)
- 2007(7756)
- 2006(6794)
- 2005(6178)
- 学科
- 济(38201)
- 经济(38165)
- 管理(35030)
- 业(31218)
- 企(22857)
- 企业(22857)
- 方法(16821)
- 中国(14600)
- 数学(14302)
- 数学方法(14104)
- 财(11990)
- 业经(11408)
- 农(11347)
- 学(11064)
- 图书(10979)
- 工作(10716)
- 书馆(10428)
- 图书馆(10428)
- 制(8835)
- 农业(8065)
- 理论(7981)
- 务(7814)
- 财务(7792)
- 财务管理(7775)
- 信息(7719)
- 企业财务(7520)
- 地方(7473)
- 贸(7465)
- 技术(7462)
- 贸易(7460)
- 机构
- 大学(165147)
- 学院(157455)
- 管理(61375)
- 济(56489)
- 经济(54940)
- 理学(51731)
- 理学院(51143)
- 研究(50437)
- 管理学(50133)
- 管理学院(49776)
- 中国(37943)
- 京(34547)
- 科学(31802)
- 财(28657)
- 中心(25187)
- 图书(24960)
- 江(24572)
- 范(24232)
- 书馆(24184)
- 图书馆(24181)
- 师范(24018)
- 所(23891)
- 农(23761)
- 财经(22624)
- 业大(22389)
- 研究所(21804)
- 北京(21289)
- 州(20991)
- 经(20670)
- 师范大学(18698)
- 基金
- 项目(111365)
- 科学(87409)
- 研究(86539)
- 基金(79216)
- 家(68773)
- 国家(68177)
- 科学基金(58479)
- 社会(54414)
- 社会科(51589)
- 社会科学(51573)
- 省(42870)
- 基金项目(41223)
- 教育(39490)
- 编号(38217)
- 划(36044)
- 自然(34903)
- 成果(34548)
- 自然科(34161)
- 自然科学(34154)
- 自然科学基金(33555)
- 资助(30104)
- 项目编号(26087)
- 重点(24632)
- 课题(24007)
- 创(23669)
- 部(23651)
- 发(23643)
- 国家社会(23473)
- 性(22377)
- 创新(21980)
共检索到247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梁 王修来 王婧怡 袁润
顺应韧性化发展潮流,基于数据科学视角完善专利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明晰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价值意蕴。从为何赋能、赋何之能和所赋何能三个维度解析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内在逻辑,揭示其理论方法融合性、服务范式创新性、技术工具智能性和结果呈现交互性的韧性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对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并据此分别开展面向高校决策支持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实践。研究发现,数据科学赋能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具备“以变应变,主动求变”的韧性特质,对提升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勇 刘佳佳
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尚处于初始阶段,数字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碰撞产生“适应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数字治理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上的悬浮、数据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的“壁垒”、图书馆智慧服务数字素养的欠缺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认为在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服务理念、构建动态性的服务场景平台、提升服务主客体的数字素养等维度入手,探寻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价值坐标和未来之路,建构新的数字生态,实现图书馆“善治”的目标。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图书馆 智慧化服务 赋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玉茹 刘金方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智慧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乡风文明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创新共享的乡村数字经济平台,营造绿色、低碳的数字农业生态,建设精准、科学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真正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赋能结构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政 左晟吉 丁守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韩利 曹俊勇 何健诚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如何利用数字经济加速城乡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数字经济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多维度的深度融合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在促进人口流动与融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与协调、提升社会服务的普及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成效,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在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鸿沟、创新动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与问题。因此,应当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均衡化进程、提升全社会数字创新意识与能力、强化数字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入手,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翟雪松 许家奇 童兆平 陈文智 张紫徽 李艳
新冠疫情的反复使得师生频繁切换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对教育韧性生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依靠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现有研究缺少从系统性的视角综合分析韧性教学生态的构建路径。针对此问题,本研究以Z大学为案例,一方面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框架和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赋能下韧性教学生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大学以中台架构为技术底座丰富教学平台的功能应用,并贯穿导学、讲授、协作、评价四个阶段,有效地保障了疫情反复过程中师生对环境异化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后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发展重点,并对潜在的挑战进行反思。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农民教育 乡村产业 韧性 农业强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农民教育 乡村产业 韧性 农业强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子铭 高鸣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高雨乔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红色文献助力公共图书馆红色研学活动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的创新探索,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与红色研学活动的内涵,红色文献助力红色研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和动力,结合目前的实践困境提出了红色文献助力公共图书馆红色研学活动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红色文献 红色研学 文化自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志平 苏子涵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南枢 何荣山
韧性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对不同空间与时间维度加以把握,以提高乡村面对风险时回应、恢复与适应能力。传统的公权治理与私权自治模式在韧性乡村建设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而社会组织嵌入能更好地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效率与满足农民需求,确保乡村善治的可持续性。但目前韧性乡村建设中社会组织存在公共性、专业性、内生性不足等困境。世界各国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构建多元途径、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在分析实践与总结各国韧性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未来应提升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制度化、专业化、内生化水平,实现社会组织嵌入的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从而调动最广泛社会资源参与韧性乡村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品 李欣明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7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剖释了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韧性是银行运用数字技术防范冲击、适应冲击并在冲击后实现更稳定状态的能力,其逻辑溯源于数字能力、危机管理和金融安全理论。第二,银行数字韧性的形成有赖于数字技术在冲击期间发挥的赋能作用。从赋能效应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缓解重大冲击导致的银行风险加重,增强银行韧性。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减弱重大冲击对银行业务规模、业务成本以及业务关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银行韧性。从异质特征看,数字技术的韧性赋能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突发卫生事件时更有效,在小规模、非国有、高风险的银行中更显著。第三,银行数字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保障。相对而言,技术人才供给充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数字监管环境优良地区的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数字韧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数字韧性 重大冲击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宇 孙鹏
未来学习中心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文章以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起点,分析未来学习中心建设面临的环境机遇、需求机遇和技术机遇,最后从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服务形态三方面探索其可行路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郭亚军 寇旭颍 冯思倩 李帅
大语言模型可以实现快速、高效、个性化的问题解答,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望让参考咨询服务焕发新的活力。文章通过分析大语言模型的生成机理及应用模式,探讨其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适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大语言模型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理论逻辑,进而探索大语言模型赋能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应用场景,并根据前期、中期、后期构建参考咨询服务体系。建议图书馆从加强多种技术的深层次嵌入,推行“引导+反馈”的交互服务模式,实现机器与馆员的协同合作,完善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等方面推进大语言模型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